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悬疑作家陈忱论:什么是迷信

2023-03-05 20:13 作者:陈忱90后作家  | 我要投稿

提到迷信,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各式场景:香烟缭绕的寺庙,虔诚跪拜的善男信女;算命摊子前仙风道骨的高人,满脸肃穆频频点头的施主。出门看黄历,遇事问大仙的人,肯定会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迷信这个词,因为社会历史原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与封建一词捆绑出现,如今即便它单独出现,在人们认知中,依然保留着保守、老旧、不开化这些本属于“封建”的内涵。我们这些每天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生活的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提到迷信更是一脸鄙夷,认为这是一种很不时髦很low的行为。

那么,我们真的不迷信吗?首先我们看一看迷信的定义。

有病不去医院而烧香拜佛,遇事不积极解决而求神问卜,这些都是迷信比较极端的表现。迷信的对象其实有很多,而且有些极具伪装性和煽动性,比如星座解读,比如朋友圈转发的各种养生秘籍,比如对转基因的妖魔化等等,我们一个不小心就会跳进迷信的圈套。

迷信是一种认知发生迷失的非理性行为,它首先与人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既是驱使人类不断探索的动力,也是导致人类走向宗教和迷信的一大原因。

在面对全然无知的领域时,比如死亡,宗教中全知全能的神给予我们的答案是确定的,美好的,而科学则要遵循逻辑和方法,客观理性地去接近未知的真相。显然,前者带给我们的心理慰藉是远远大于后者的。

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而克服这些困难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我们的心理也会出现向迷信靠拢的倾向。因为工作难度太大而升职受阻,患上顽固的疾病久治不愈,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一定会去寻找原因,心理学中叫做归因。

当我们身处困境感到无助时,往往会说出“我认命吧”“我得去转转运”“我要找个大仙帮我看看运势”这样的话语,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身的因素而将事情的结果归因于外界影响,进而相信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操纵自己的生活。

出于自我的保护本能,人们总会优先相信负面消息,不论对错,比如转基因有害,比如化肥不如有机肥。科学虽然飞速发展,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就为迷信、伪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当我们去探究一件事情而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时候,猜测、臆断就成为了我们拼凑真相的补充手段。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现代科技带来了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精神世界却相对空虚,这也导致了迷信现象的回潮和极端化。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科学中来,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让科学的思维模式不断改进我们的价值观,促进人类道德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悬疑作家陈忱论:什么是迷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