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铭文与释义

2022-05-02 11:54 作者:太原超人  | 我要投稿


吴旭红于2006携刻

源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思是: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译文:

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往古来今,概莫能外。——南宋心学大家,儒家学派的陆九渊在《年谱》中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粗解如下:每个人的心,即是宇宙大道的显化。宇宙内的理,即一切的道理知识;心,即人心。宇宙内所有的大道至理,皆以具足于人心之中,无需向外探索求教,只需反躬自省,不断的向自己的内心求理,求知,自然可以通达古今,知晓天地万物。千万年前,有圣人解读了世间大道,是出自我们的本心,大道至理是那个大道至理;千万年后,再有圣人解读宇宙大道,依然出自同样的本心,解读的也是同样的大道至理。而且,同一宇宙之内的人,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觉知的心,而这同样的一颗心,也都可以通过反身自求的方法来获得宇宙间的这个理。你也可以哦“^_^”
陆九渊发明本心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心和理都是与生俱来,又永恒不变的。我们学习的目的,不过就是体悟大道之理,穷尽本我之心。明本心,可以用淡泊物欲,多与老师和朋友沟通交流学校的方式,向自己的内心呼求,求自己生来本来的样子,并且提醒自己,用真心去体察和感受义和利之间的区别,以及义和利这二者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影响。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铭文与释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