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律?(新版)
所谓诗词格律,说白了,指的是对于旧体诗,即古典诗词在写作上的针对某某位置的字限制为某某音韵的规矩,讲这个规矩,也就是讲格律的诗,当然还包括宋词元曲什么的,可以统称为“格律诗”。格律具体到字的限制内容,也就是常说的“平仄”。即,写作旧体诗的格律诗的时候,每一个字各自必须为平声或仄声或者平仄皆可(此种就等于此位置对字不做限制),都有既定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格律。
当然,在格律理论产生之前,自然是没有格律这一说的,也就是非“格律诗”的时期。格律理论的雏形就是现代网友常常挂在嘴上的“四声八病”,形成于南朝梁;后来到初唐时期逐渐趋于成熟,开始形成相对于唐朝来说的“近体”诗,唐高宗(其实是武后掌权)时期基本成型,也标志着格律正式成熟。而中晚唐开始正式出现的词,则使格律的应用达到了高度开发。一般来说“百代词曲之祖”是李白,但顾及到各家考究的种种说法,所以我这里不进行讨论。
从永明体诗到近体诗到词到曲,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格律诗,其他的类型则与格律无关。学习格律,是(正式)学习唐诗宋词元曲的基础,是抛却“纸上谈兵”而亲身入场体验的前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强大的一支彩笔。
我们现代的“诗词格律”分为古韵和新韵两大类,古韵还分上古、中古等不同种。顾名思义,古韵即古代的韵,而距今不同的各个时代又各自就近形成不同的小类。新韵则是“今韵”,也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的韵,几百几千年后,这个“新韵”自然也会成为一种“古韵”。新韵也能往下分类为建立在不同研究、不同专家之上的不同版本,笔者认为其根本没用,各家说各家的理儿,但实际上没有大的区别。
格律是什么?格律的根本是“四声八病”的四声,即语言文字的四种声调,古代使用上、去、入、平四声,每一字的读音都有各自的声调(多音字则会有两个及以上),以此声调判断此字属于哪一声部,而上、去、入三个声部属于“仄声”,平声部属于“平声”。也就是格律规定此字用仄声时,只能使用上、去、入三个声部的字,不得使用平声的,反之亦然;而规定此字为中时,平、仄皆可,则所有字都可以使用。
现代汉语使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即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也就是俗称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两个(“平”)声部属于“平声”,上声、去声两个声部属于“仄声”。举个例子,“新韵使用阴平”这六个字,每个字的声调分别是新一声、韵四声、使三声、用四声、阴一声、平二声,划分为平仄则是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