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中年夫妻儿女屡次夭折,经老妇帮助终得贵子,结局圆满
宋朝,男子与妻子都40多岁了,3个儿子却相继夭折,只剩下一个小女儿。后来男子调任京师,小女儿又在家病死,妻子悲恸大哭。一老妇可怜她,告诉她保养孩子之法,果然后来她怀孕产下一子,此子多年后官至兵部侍郎,大贵!
这位男子叫刘良,是宋朝宣和年间睢阳的一位官人。他和妻子生下的三个儿子都已夭折,就连剩下的小女儿也在他赴京任职时病死了。他的妻子一时接受不了,哭得死去活来。
她的哭声传到屋外,一位60多岁的和蔼老妇人走了进来,问道:“娘子为何哭得如此伤心?”
妻子强忍悲痛告诉老妇她屡次生子夭折,今存一女又病亡的事,又说丈夫不在家她一个弱女子太难了。

老妇安慰道:“莫急,此后你该得贵子了。你丈夫在外忙公事,过几天就回来了。等他回来,让他到城西魏十二嫂那讨一件旧衣。等你生完孩子后,借来一个大银盒,将旧衣垫在盒底,再将孩子放盒里,一个时辰之后将孩子抱出,取名叫蒙住,这样孩子就好长好养,不再折损了。”
妻子见老妇安慰她,又说得有枝有节,心下一暖,但仍疑惑地问老妇:“您从哪里来,又如何知道这些事?”
老妇说:“我见你贵子将到,又可怜你,才教你此法,你谨记老身言,照办即可。”妻子还想问她的姓名,老妇一出门,瞬间不见踪影。
果然,5天后,刘良回到了家,妻子就将小女病亡、老妇赠言之事告诉了他。刘良很伤感,他死怕了儿女,认为老妇的话可以试试。

第二天一大早,刘良就到城西遍访魏家,但方圆数里都只有赵、李、王、张姓的,就是没有姓魏的人家。
刘良纳闷了:“难不成老妇人的话不准?”他见天色已晚,就想着先回家明日再来寻,刚走到城门口觉得渴了,就走进一茶坊喝了一杯茶。
谁知,他一问店家正好姓魏,排行十一。刘良又问他有没兄弟,店家说有兄弟魏十二,刘良又问有无弟妇,店家答:“有弟妇,生了十个儿子,都无折损。”
刘良见真有个魏十二嫂,还是多子的,看来老妇之言非虚,心里很高兴。他就把自家情况告诉了店家,还说要讨一件旧衣。
店家是热心肠的人,就进去跟十二说了。
十二拿出自家穿的一件旧衣给了刘良,刘良又拿出两贯钱要酬谢给兄俩。但两人说啥也不肯收,只说:“到时官人得贵子,请我们喝杯喜酒足矣。”

刘良很是感激,拿了旧衣回了家。
不到两月,妻子果然怀了孕。5个月后,见妻子胎象稳定,丈夫就让妻子随自己到滁州上任了。
一天,刘良对妻子说:“按老妇之言,还要借一个盛放孩子的大银盒,但哪样的人家才有这样的盒子肯让我们去借呢?”
妻子道:“官人说的是,这样的盒子不好找,除非自己置备。但感觉那老妇人的话,句句不虚,而且很快会应验。”
两人正疑惑时,外面送来了文书,要刘良盘查滁州公库。
刘良不敢怠慢,收齐薄籍,就遍查州中公库之物。滁州是一个偏僻之地,也没什么好物,却独独存了两个大银盒。
刘良心中有事,看到此银盒很是惊讶,问库吏:“为何有此二盒?”
手下答:“此前有个钦差到浙江办事,途经州县都要上交当地土壤,装土盒子银制,上交时连盒一同收去,本州也备了此盒。但后来那钦差不从滁州经过,银盒也就做了公物。”
刘良回到家,同妻子讲了此事,两人都惊诧不已。
过了几月,妻子生下一子,刘良就到库中借银盒。
他按照老妇人所说,用魏十二家的旧衣垫在盒底,把刚生下的儿子放在盒子中间,孩子酣睡躺了约摸一个时辰后,刘良将他抱出来,取小名为蒙住。
这时,刘良赫然发现,那盒子的底部刻了一行字,上写“宣和庚子年制”。
但老妇人睢阳赠言时,盒子还未造起,不知为何她倒先得知了,想必老妇定是一位神仙无疑了。

这孩子聪明伶俐,读书无一不精通,并且文武双全,待长到10岁时,刘良给取了一个大名叫孝韪,字正甫。
数年后,此子官至兵部侍郎,果然大贵!
老妇之言,无不应验,难不成人的命运上天早就注定好了的?只是个中事物太过神奇,令人惊叹不已。
钰姐的观点:
以上民间故事中,夫妻二人40开外了,子女却屡遭折损,后来连剩下的小女儿也病死了,令妻子极度崩溃。最后夫妻二人遵照老妇之言行事,果然得贵子,此子官至兵部侍郎,贵不可言!
这确实一个完美的结局,令人欣慰。
古时人们对孩子无端夭折充满敬畏,在无计可施时会采用民间之法来得子。这些虽然没有科学依据,却体现了古时人们对拥有子女的迫切及美好的愿望。
古代医疗水平差、医疗条件落后,导致人病死几率高,文中夫妻子女屡损皆因此,后来得贵子也是一种巧合,同时也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不过,其中的一些风俗还是被流传了下来,比如新生婴儿穿穿过的旧衣的说法。
老一辈人认为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即旧衣)的孩子好养活。因为穿过的旧衣会更柔软,宝宝穿着舒服,还有衣服经多次洗涤,里面的化学物质会减少或消失。
当然,故事归故事,大家切勿对号入座,还是要遵从科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