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仕的三缸为何迟迟不面市?

大棋未必一定是好棋,付出未必一定有回报。
昨天群里的朋友推荐了这支从升仕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讲解的视频。首先得感谢UP主的这一趟专程的探访,从更深入的角度讲解了升仕三缸一拖再拖的原因。
通篇看完之后,总想聊点儿什么。经过了一晚上之后,终于想到了开篇的这句话“大棋未必一定是好棋,付出未必一定有回报”。说这句话本意并不是质疑,而是探讨升仕这种模式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先说前半句,经过UP主的介绍我们得知了升仕为了实现整车更多零件的自制化,升仕工厂购置了大量的重资产设备,甚至为了这些昂贵的设备专门建设的厂房,同时还要为了这些设备储备大量的设计人才。这无疑是在下一盘“大棋”。相比其他一些企业开着小型快艇出发,升仕像开了一搜万吨级货轮。如果最终的目的地是一成不变的话,万吨货轮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是一趟下来的载货量是小快艇远无法比拟的。然而我担忧的问题是,摩托车市场的需求未必就是目的地唯一,终点随时会改变,甚至可能与原本的方向大相径庭,这种情况下对于升仕这艘巨大的货轮,频繁调头就变得极为困难。反应到现实世界里,作为一个80后,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见证了产业革命的变迁,大批拥有重资产的国营企业倒闭或改制,甚至到现在还经常会听到某些耳熟能详的大厂销声匿迹的消息,这些都是因为坐拥重资产之后,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就会导致企业转型困难,甚至被迫停产的原因。所以对于走在最前沿的消费电子产品,无论是老外的苹果还是国产的小米,他们的生产更多的还是交付给了类似富士康这样的第三方配套企业进行制作。当然拿消费电子产品这种快消品类比摩托车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连汽车慢慢都有往快消品上走的趋势,摩托车可能也躲不开。看看这次北京就知道了,且不说四缸、大排、车机智能化了,很多车企连电摩都已经布局上了,真的是感叹市场变化真的太快了。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大家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了谁手里有“好棋”上,没功夫看你背后是不是谋划了什么“大棋”。不过话说回来,我一个纯外行都懂的事情,升仕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所以三缸就是应该就是陶厂长押宝的“好棋”。至于是不是“好棋”,就必须等升仕三缸出来之后看市场反馈才知道了。
补充一点,我们通过UP主的介绍得知了升仕有如此雄厚的重资产,但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其他资历更老和更牛逼其它自有品牌的企业,人家未必没有这些重资产。相对于那些从原本的小游艇逐步递进到开上大货轮的品牌,升仕这样一上来就开大货轮的方式,所承担的风险和挑战便可想而知。
接下来说后半句,也许是在外边打拼了很多年之后慢慢悟出来了,付出很多时候是没有回报的,或者说是很难获得你想要的回报。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你付出是否符合了人们的需要和期待,另一方面是你付出完呈现结果的时机,人们是否能够看见。社会就是那么的现实,它只看结果,并不关心你如果努力。虽然升仕有着足够强悍的重资产,以及无以轮比的设计实力,然而实际上每款新车出来都逃不开一些因为造车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小瑕疵。客观的来说这不怪升仕,我们国产摩托车的独立设计经验确实跟国际大厂有差距,其他国产品牌也存在同样问题。然而车主和市场看的是你的结果,他们会认为你升仕搞了那么多牛逼设备,就应该造出一台出场就闪闪发光的车,一旦看到出来的车子有设计不如意甚至是有缺陷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嗤之以鼻,丢下一句“就这?”便扬长而去。此外,时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相信三缸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认识程度并不高,轻描淡写的来一句“三缸有四缸牛逼吗?”的大有人在。所以面对国产四缸车开始雨后春笋般往外冒的时候,确实留给升仕三缸车的市场机会是不多的。最后,我本来想举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做类比,但是有些极端了,就举斯巴鲁的水平对置发动机作为例子吧。水平对置发动机确实在某些方面比传统发动机有优势,但是优势不足以碾压传统直四发动机的存在,因此实际上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传统直四的车。这可能也是未来升仕三缸车上市后的要面临的问题,一旦人们发现三缸的优势并没有比四缸拉开明显差距时,自然会在起哄看热闹之后,用钱包诚实的投票。
说这些也仅仅是发表感慨,毕竟我也骑了四年升仕的车了,也旁观了四年升仕的发展。感觉就像结交了一个四年的朋友一样,知道他下一盘大棋,所以会期待他是下的会是好棋;看着他努力付出,希望他的努力能得到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