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下编 第六章5 第二节
第六章 汉语语法教学中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有关“能说/不能说的问题” 1~10
可以说“我在北京生活6年了”,但我们不能说“我在北京生活6月了”?为什么?
不可以说“我在北京生活6月了”,只能说“我在北京生活6个月了”。因此这里是“年”和“月”的用法有差别,“年”是量词,“月”是名词。汉语中,数词+量词可以充当句法成分,数词+名词中间需要有量词,组成数量名结构。
“年”和“月”的用法不同:
①表时点
今年(*今月),去/前/名/后年(*去/前/名/后月)
上半年,下半年,上半月,下半月;上半个月,下半个月(*上半个年,*下半个年)
这一年,那一年,这一月,那一月;这一个月,那一个月(*这一个年,*下一个年)
②表时段
学了三年,*学了三月
*学了三个年,学了三个月
半年,*半月,*半个年,半个月,三年半,*三月半,*三个年半,三个月半
为什么能说“很有能力”,可是不能说“很有经历”?
可以说“很有能力、很有办法、很有本事、很有才华”等,但是不能说“很有经历、很有文章”等。原因如下。
①能进入“很有……”这个格式的名词都得是抽象名词,如“能力、本事、才华”等,不能是“文章”等具体名词。
“他个子高高”不说,得说“他个子高高de”;而“他高de举着双手”不说,得说成“他高举着双手”,这是为什么?
“高高”是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词性上属于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谓语,因此“他个子高高”不成立;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后面带上轻声音节“de”,即AAde,词性上为状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所以“他个子高高de”成立。
单音节形容词带上“de”只能形成名词性“的”字结构,而名词性“的”字结构不能作状语,所以“他高de举着双手”不成立。
“元旦前后”也可以说成“元旦左右”,但是“春节前后”却不能说成“春节左右”,这是为什么?
“前后”和“左右”都能用在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后面,表示一个约略的、不能确定的时间,例如“元旦前后/左右”“六月五号前后/左右”,但是它们在具体使用上有差别——“左右”只能用于具体的某一个确定的时点之后,而“前后”不受此限,既可以用于具体的某一个确定的时点之后,也可以用于模糊的时点之后。
“元旦”属于具体的确定的时点,而“春节”不是,春节到底从哪一天到哪一天,不是很明确的,春节该放几天假,常常不确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规定,所以不能说“春节左右”。其他例子还有:
下午五点左右/前后,八月前后/左右,1935年前后/左右
*春假左右,春假前后;*寒假左右,寒假前后;*产假左右,产假前后
可以说“最好再稍微甜一点儿”、“你稍微买一点儿”,但不能说“最好再稍微甜”、“你稍微买”,这是为什么?可以说“你稍微买几斤”,但不能说“你稍微买一斤”,这又是为什么?
“稍微”是表示程度浅的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形容词性词语(稍微甜一点儿),也可以修饰动词性词语(稍微买一点儿),表示主观小量,即表示程度轻微,数量甚少,或时间短暂。
“稍微”在用法上的特点:①它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复杂的,不能是简单的;②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果带数量成分,只能是表示不定量的数量成分,如“一点儿/一些”、“两/几+量词”等。
“稍微”所能修饰的成分只限于以下四种:
①一 +动词/形容词。eg:我的腿只要稍微一动就疼得不得了
②动词/形容词+一点儿/一些(+名词性词语)。eg:稍微加一点儿牛奶;稍微撒一些;屋里能稍微暖和点儿
③有点儿+形容词/心理动词。eg:今天稍微有点儿冷;大家对他稍微有点儿讨厌
④由“两/几”组成的表不定量的数量成分(+名词)。eg:这个菜她就稍微尝了两口。
因此,不能说“最好再稍微甜”、“你稍微买”、“你稍微买一斤”等,是因为这些说法都不符合“稍微”的使用特点。
“①他在河里站着”、“②他在河里游着”,就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可以说“③他站在河里”,但是不能说“④他游在河里”,为什么?“⑤他在河里跳着”属于①句类还是②句类?
①、②句的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相同,但是整个结构表示的语法意义和内部语义关系都不同。①句表示存在,表静态,“在河里”表示“他”存在的处所;②句表示活动,表动态,“在河里”表示“他”活动的场所。正因如此,①可以变换为③,变换后,整个结构仍表示存在,表静态,内部语义关系不变,但②不能变换为④。
“他在河里跳着”属于②类句,不属于①类句。不可以变换为“他跳在河里”。原因如下:⑤句不表示存在,不是表静态,而是表示活动,表动态;“在河里”不是“他”存在的处所,而是“他”位移的终点——“他跳在河里”意味着“他”原先不在“河里”,是在别处,“跳”了之后才到“河里”。
“打乒乓球的学生”、“打乒乓球的姿势”,就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都是一样的,可是“打乒乓球的学生”里的“学生”有时可以省去不说,但是,“打乒乓球的姿势”里的“姿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去,为什么?
两句都是“动词性词语+的+名词”的“定-中”偏正结构。这种偏正结构中,作为中心语的名词在一定语境下能否省去,取决于这个“名词”是不是“动词性词语”里的动词的一个配价成分。如果是,则可以省略,如果不是,则不可以省去。
判断名词是不是动词的配价成分:看当动词作谓语动词时,这个名词能否作主语或宾语。“打乒乓球”中的动词“打”是二价名词,有与之相配合的主语和宾语“乒乓球”,“学生”可以和“打乒乓球”构成诸位关系,所以“学生”是“打”的配价成分,因而可以省略。“打乒乓球的姿势”里的“姿势”不能省去,是因为“姿势”不是动词“打”的配价成分。
“他是汉语老师”也可以说成“他是汉语教师”,可是“他是王萍的老师”却不能说成“他是王萍的教师”,为什么?但是又可以说“他是王萍的家庭教师”,这又是为什么?
名词也有配价成分,表现为某个名词一定要求与另外的某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比如说,我们说到“弟弟”,就一定有“哥哥”和“姐姐”这样的成分跟它相衬托,二者构成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即二者各自均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名词不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则为零价名词,如大海、空气等。如果只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则为一价名词,如哥哥、弟弟等。
“老师”是一价名词,因为“老师”是与“学生”相对而言的。“教师”是零价名词,因为教师只是一种职称,也泛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它不反映社会上有依存的人际关系。由于“老师”是一价名词,所以可以接受带姓、带名的指人名词或单数人称代词的修饰,从而形成一个领属性偏正结构,如“张三的老师”“我的老师”。零价名词“教师”不可以,所以不能说说“王萍的教师”,只能说“王萍的老师”。
“家庭教师”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接受教育的学生,它反映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不同于“教师”,它不是一个职称,因此可以说“他是王萍的家庭教师”。
“究竟他去了哪里?”和“究竟谁去了广州?”都是同一类疑问句,内部词类系列和结构关系也基本一样,但是“究竟他去了哪里?”可以说成“他究竟去了哪里?”,但是“究竟谁去了广州?”却不能说“谁究竟去了广州?”,这是为什么?如何解释?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运用语义指向的方法来分析。
“究竟”在语义指向上有两个特点:①它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例如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样、多少)、选择问疑问形式(A还是B)、正反问(V不V、V没有V)。②它只能后指,即“究竟”所指向的具体的疑问形式一定得谓语它之后,不能位于它之前。
“究竟他去了哪里?”和“他究竟去了哪里?”都可以成立,是因为两句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有具体的疑问形式“哪里”,这个疑问形式位于“究竟”之后。“究竟谁去了广州”也满足这两个条件。“谁究竟去了广州”不能成立,是因为“究竟”指向的疑问形式不在它之后,而在之前。
“他会帮你”和“他能帮你”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两句话中的“会”和“能”都表示“可能”,但二者有区别。“会”更多的是从主观上来说的,“能”更多的是从客观条件上来说的。从以下例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①我想他会帮你,但能不能帮你,就不好说了。
②我想他能帮你,但他会不会帮你,就不好说了。
例①表示他有帮你的意愿,但是否有实力来帮你,就不好说了。例②表示从客观上来说,他有帮你的实力,但他是否愿意帮助你,就说不好了。
②“很有……”这一格式多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价值,所以能进入其中的抽象名词都跟显示人或事物的价值有关。例如“很有能力/本事/智慧”等可显示人的价值,“很有看头/价值/特点”等能显示事物的价值。
③“经历”和“经验”都是抽象名词,在英语里都用experience表达,但是汉语中只能说“很有经验”,不能说“很有经历”。因为在中华民族传统里,“经验”可以视为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下的一种依据,而“经历”,在某些西方国家可能能视为一个人价值高下的一种依据,但在中国不能。
④“钱”是具体名词,但是可以说“很有钱”。事实上,“钱”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货币,表此意义时它属于具体名词,一是指钱财,表此意义时它属于抽象名词。“很有钱”里的“钱”是指财富,所以可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