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甲骨文研究基础知识

2022-06-14 19:23 作者:耑木木  | 我要投稿

一、甲骨文整治与文字契刻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将卜甲卜骨从取材到刻辞分为九个阶段:“取材”、“鋸削”、“刮磨”、“鑽鑿”、“灼兆”、“刻辭”、“書辭”、“塗辭”、“刻兆”。

1、取材

“甲”多为龟甲,龟的腹甲,也有背甲,“骨”多为牛的肩胛骨,也会用牛羊鹿猪等。

商代早中期,多用骨,后期甲多于骨。

2、锯削+刮磨

杀死乌龟,挖干净内脏,从甲壳锯开,分为背甲和腹甲。(可以利用乌龟纹路缀合甲骨)

牛的肩胛骨,需要先切去骨臼,削平打磨光滑。

3、钻凿

多数在背面进行钻凿。“凿”,挖一个枣核状的长凹槽,“钻”,在凿的旁边挖一个圆形巢。龟甲以中间纹路为界限,左甲“钻”在“凿”之右,右甲反之。

钻凿方向决定决定正面兆纹裂开走向。

4、灼兆

占卜时候,用燃烧的木条或者金属灼烧甲骨背面的钻凿处,让甲骨的正面进行爆裂,产生“卜”的声音,形成“卜”的裂纹,称为“兆”。

凿处称为“兆干”,钻处称为“兆枝”。

5、刻辞

占卜后,将所问之事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现在甲骨的“卜辞”。(占卜贞人和刻辞之人不是一个人)

兆序,占卜出现兆的时候,在“卜兆”上刻上占卜序数,如,一、二等,注意,“兆序”先于刻辞。

兆,兆序,刻辞,卜辞,兆辞。

6、涂辞

在武丁时期,在卜辞上填图朱墨,大概为了更加清晰和美观。

7、刻兆

在武丁时期,在兆纹上用刀再次刻画,大概是为了让兆纹保留呈现清晰。

注意:

甲骨文绝大部分是用刻刀契刻的,还有少量是用毛笔书写在“甲”或“骨”上的。

二、甲骨刻辞的类别

1、卜辞(占卜刻辞)

各个部分的名称:七个部分

(1)前辞(叙辞):干支,地点,贞人

(2)命辞(贞辞):占卜内容

(3)占辞(籀辞):据兆占卜

(4)验辞:应验是否

(5)用辞:占卜事项发生是否

(6)孚辞:占卜与事实相符否

(7)兆辞:卜兆用语

2、记事刻辞

(1)龟甲纳藏类:甲桥刻辞,尾甲刻辞,中甲刻辞,背甲刻辞,骨臼刻辞,骨面刻辞

(2)祭祀类

(3)铭功类

(3)表谱类

3、习刻刻辞

4、其他刻辞

(1)典型法刻

(1)四方风名

三、甲骨文的分期断代

1、初期研究阶段

劉鶚《鐵雲藏龜·自序》:殷人的遺物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自序》 :“徙于武乙,去於帝乙”;——謂甲骨文是武乙、文丁、帝乙三世之遺物。

王國維《古史新證》:商自“盤庚以後,帝乙以前,皆宅殷虛”;——則謂甲骨文的時代,是由帝乙而向上延展到盤庚之世。



商王世系表

王国维用称谓断代:

1917年,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中,首先利用卜辭中的稱謂來考定甲骨文的王世。

他說:“故祖者,大父以上諸先王之通稱也;其稱父某者亦然,父者,父與諸父之通稱。”

他根據所見的卜辭記有“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推斷以為:

“此當為武丁時所卜,父甲、父庚、父辛,即陽甲、盤庚、小辛,皆小乙之兄,而武丁之諸父也”。 

2、分期断代标准确立

1933年,董作賓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了甲骨文斷代的“十項標準”:

(1)世系;(2)稱謂;(3)貞人;(4)坑位;(5)方國;(6)人物;(7)事類;(8)文法;(9)字形;(10)書體。

他又根據這“十項標準”,把盤庚遷殷至紂王滅亡這273年間的殷墟甲骨文,分為五個不同時期。

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盤庚、小辛、小乙),(二世四王)書風雄健宏偉,筆劃精勁。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書風謹飭守法,字體大小適中,行款均齊。 

第三期:廩辛、康丁;(一世二王),書風頹靡,不守規律,筆劃柔弱纖細,幼稚錯亂。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書風剛勁峭拔,有如銅筋鐵骨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書風嚴謹規範,字形勻整。

3、深入探讨阶段

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历组卜辞”概念(即董作宾所定第四期武乙、文丁卜辞)的提出与对其所属年代的研究;以及卜辞演进上的“两系”说。

李學勤認爲: “歷組卜辭屬於武丁至祖庚時期”,而非董作賓所定的第四期武乙、文丁卜辭;即,歷組卜辭是屬於殷墟甲骨分期的早期,而非後期。

第一系:(小屯)村北系【𠂤組-賓組-出組-何組-黃組】

第二系:(小屯)村南(村中)系【𠂤組-歷組-無名組-黃組】

4、分期断代新途径

首先,考古地層與“坑位”的證據在斷代中的作用逐漸顯現。

其次,用鑽鑿形態進行斷代的探討。

最後,最新科技手段在斷代中的運用。

如今:更加細密,分組分類階段……

四、甲骨文的辨伪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之《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曾指出:  “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因此,甲骨辨伪就成为甲骨文研究者首先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1、甲骨文作伪情况

(一)有伪刻在出土的无字甲骨上的,即甲骨是真的,上面刻写的文字是假的;

(二)有在新骨上刻写做旧的;

(三)有在真骨上全版伪刻的;

(四)有真伪刻辞混杂在一起的;

(五)有伪刻的行列整齐的;

(六)有随便乱刻的;

(七)有自造文句刻上的;

(八)有照抄出土卜辞的;等等。

2、甲骨文辨伪方法

(1)王宇信:“辨文字之伪”、“辨辞例之伪”、“辨文例之伪”

(2)沈之瑜:字形辨伪;文辞辨伪;称谓辨伪;部位辨伪;刻痕辨伪;实物辨伪。

(3)第一,看卜骨的新旧,亚化石,完全脱脂,多如粉质粘合,质地异常松脆。

         第二,看切口之新旧、规整程度。切口中的白色痕迹,字口会出现爆裂,“毛边”现象。

         第三,看字体风格是否统一。

         第四,看甲骨文辞例是否符合格式。

         第五,看人名、称谓是否符合甲骨分期。

         第六,看刻写的部位是否符合甲骨文例。



 








甲骨文研究基础知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