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题——记《蓝白红三部曲》与基耶斯洛夫斯基

2023-04-11 00:47 作者:To_73939133  | 我要投稿

"The rhythm is slower and from the music of jo-yous hymn about love which could be the salv-ation of Europe and of the world, it becomes serious, announces something dark, dangerou-s."

1849年,维克多·雨果在一篇文章中阐述自己政治立场时曾这样说:“我支持红、白、蓝,支持三色,换言之,我支持人民、秩序以及自由。” 自1789年起,蓝、白、红三色就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法国,时至今日已然浸染了其国土与精神,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象征。即使抛去所谓圣马丁长袍、圣女贞德和圣但尼军旗这些法兰西色彩浓重的意象,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意志也已然深入了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成为了支撑其存在的底层逻辑。 但任何价值理念都不仅仅是抽象的,社会制度中的宏观理念于个人而言也具体为一个个私生活的事件。要想解读生活制度中价值理念的意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体味在这个生活制度中生活的个人眼里噙着的泪水”。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而行,世界便收获了迄今为止影史最伟大的三部曲——请允许我暂且这么称呼——《蓝》《白》《红》。 诚然,作为基氏最后的作品,单独对三部曲进行的任何解读都会是孤立且片面的。对他本人的剖析也绝无可能抛开他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生存偶在与个人伦理破碎的注视,恰恰相反,由于成长环境和所处社会制度的表征语境与我们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对关于人民伦理生活的作品的解读或许是更具意义且颇为有趣的。 但我在此无意对其过多着墨。刘小枫曾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写下了《爱的碎片中的惊鸿一瞥》,其中虽难免有为了主观表达而对人物的符号化,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与自由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伦理困境和道德寂静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自由主义的阐述不论正确与否,在我看来都是颇为精彩的,在对宏观政治经济制度下隐喻层面的叙事思想进行论述后,得到了相当有趣的结论。 关于我们不曾涉及的部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点:从《盲目的机遇》中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伦理依据普遍的历史规律为个体生命提供的意义证明,在飞机上或床上发生的偶然的生存裂缝中,成了最大的生活谎言;而在《永无休止》中,通过对把身体抛出灵魂之外与把灵魂抛出身体之外的并行叙述,基耶斯洛夫斯基让人感受到了人民伦理中如同喉中粘液般的双重无奈。 以这样的思想特质为前提,我们不难理解在看到了人民民主社会中的道德焦虑之后,对改变社会制度从而根本上解决私人道德困境的期望。但或许如刘所言,“政治并不能解决最重要的人性问题。它没有资格干预或解答任何一项攸关我们最基本的人性或人道问题。”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在三部曲中自由主义社会下更为孤绝的个人道德处境。 至此,我想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思想已然相当明晰了,最为核心的一点我们还未明确提及:基氏理所应当但难能可贵地站在伦理观察的视角,而非政治观察的视角。他的叙事“超逾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正当性论争,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 所以基氏用《蓝》讲述了「自由」的欠缺,用《白》讲述了「平等」的荒谬,用《红》讲述了「博爱」的残破。这一切的讨论,都只聚焦于个人层面。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幽默的虚无主义者”,但我想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称应当更为准确,一个“专业的悲观主义者”。 《蓝》用最后的一段伪长镜头中一个个人物忧郁般的沉默与茱莉“无望的哭泣”传递了湛蓝的悲哀。即使是在个人情感这一最为私密的领域,人的愿望自由也是有限的。借用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在谈到茱莉时的诘问:“我们可以从感觉中解脱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爱是一种牢狱吗?抑或是一种自由?” 《白》通过卡罗与多明妮之间的背叛、报复与纠葛点明了人们或许早已司空见惯的一个事实:即使是在情爱之中,所谓的平等也是由财富与生理条件构成的,与爱情本身毫不相干。其中随处可见借由性的元素对现代平等伦理追求的惨白的嘲讽,所谓平等,就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 《红》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作,其中的探讨相较于前作反倒是更加繁杂而理想化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塑造了不论心性气质还是外貌身姿都如天使般纯粹的瓦伦蒂娜,并向自己发出了质询:“这份美是纯粹的吗?抑或永远都有些缺陷?”瓦伦蒂娜在不断的相遇过程中困惑不解的看到,所谓爱情的开端和终结,就在情爱和欲爱彼此成全与玷污的过程中悄然发生。身具背叛行为的女性是纯粹的美破碎的象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正义或是不道德,只意味着自然发生的、由理想的爱转变为现实的爱的过程。而瓦伦蒂娜本身,“带着令人永无可能索解的清纯步入雨雾迷朦的生活,正处于个体生命的纯美可能破损的时辰。” 如若到此为止,我对基氏的评价也许就会止于“专业的悲观主义者”,因为描绘一个尚未但终将破碎的美几乎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悲观的极致,但他固执而坚决地给出了祝福,并未止于深沉而痛苦的悲哀。 基耶斯洛夫斯基给予了瓦伦蒂娜始终如一的纯美,给予了蹒跚的老妪跨越三部曲终究到来的善意,给予了老法官遗失已久的真诚,给予了奥古斯特与也许是那个注定的纯美之人命运中的相逢,也给予了《蓝》《白》《红》三段纠葛中的人们劫后余生的希望。 对于作者电影的理解本就是见仁见智,三部曲又并非如其它有着强烈的宗教寓意或浓重的符号隐喻那般晦涩难懂,更应该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意义。 在谈及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及《蓝》《白》《红》时,有人看到了基氏对于自身创作与感悟的信念,有人看到了在欧共体成立的大背景下个体间联系的构架,有人发掘出影片中无处不藏匿着的宿命般的巧合所串连起的线索,有人则选择醉心于其风格浓烈的色彩和镜头语言以及命运交响般的音乐贯穿始终。 而现如今,我的思绪触及到这曲三色的乐章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其人的时候,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一个充满忧思的少年。他睁大眼睛,亦步亦趋地跟在人群身后,拾捡着众人抛弃掉落在身后的爱的碎片。他珍视着手中每一片破损不堪的纯美,抚慰着脚边每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 他手捧着这些曾名为爱的残骸祈愿。 绝望但热烈。破碎而悲悯。荒诞且虔诚。

无题——记《蓝白红三部曲》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