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之梗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最近,“打工人”成为了时下最流行的“身份”,关于“打工人”的各种表情包在网上流传,就连朋友之间聊天都会先问候一句“你好,打工人!”。
事实上,自称“打工人”的网友并不一定是传统定义里背井离乡、收入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相反,他们大多坐在城市的写字楼里,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资。但是大家为什么还是乐此不疲地加入这场“打工人”的狂欢呢?
⭐️ 职场竞争升级,自我认同焦虑
“打工人”为何突然火爆?因为它具有“上班族”和“打工仔”都缺少的语言内涵。传统语境之下,“上班族”多指拥有安稳的职业状态的人群,能从工作中收获稳定且有增长空间的薪资;“打工仔”指由农村走向城市务工的人群,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且繁重。
“打工人”一词兼具二者内涵,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归结为“打工”,带着对薪酬、工作强度和晋升机会的抱怨,更平添了一层风雨飘摇的不稳定感。自称“打工人”都带着这样的潜台词:我有工作,但干的不爽,挣的不多,还有可能随时失业。
当前社会,考研难、就业难、升职难,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疫情加剧了职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上升通道变窄,个人发展受限,这冲击着每个人的职业理想,也让年轻人重新自我定位——哪有什么蓝领白领金领,大家都是打工的。
⭐️ 为焦虑找出口,为奋斗找动力
对身份的重新定位能换来一些心理安慰,也是对996的无声反抗。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的高要求正在从各个角度围剿年轻人,而他们的防御机制就是自我矮化——只要我把自己当个打工的,你就不能指责我做不出成绩。“打工人”的这种自嘲像是个保护壳,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的渠道倾诉生活的苦,也为前行的道路提供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我是打工人,我要赚钱。
“打工人”的爆火让人联想到今年同样热门的“奋斗X”和“糊弄学”。这三个看似消极的词语都是年轻人宣泄焦虑的方式。然而,“打工人”成为社交网络热梗,传递的不全是负面情绪——管你年入百万还是CBD办公,只要要上班、有老板、压力大,那我们就都是打工人。全民玩梗的这一刻,鄙视链被悄悄打破,大家和谐且团结。
“打工人”流行背后,是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是对于高压环境的不满,也是对于平凡人生的不甘,是属于成年人的一种黑色幽默。相比于佛系、丧,它带有更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追逐前沿、新潮文化的年轻群体,正在用完美契合如今年轻群体语言体系“打工人梗”,以表情包、搞笑视频的诙谐无厘头,传达一份自嘲式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