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炸团队,耗时5年,只为拍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纪录片

大家好,今天想和各位推荐一部纪录片。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看过,它叫《中国》,昨天已经在湖南卫视播出了第一集。让我说的话,这是一部有点“不一样”的纪录片,可能光听名字就让人有一种仰视感。
它或许会成为一部爆款纪录片。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除了文章,我还做过一些视频,侥幸获得不少好评。
所以不管公众号,还是B站、头条,留言和私信最多的,都是催更。
依稀记得距离上一次更新好像又是个把月了,先说声抱歉,可我也有难处。
关于视频制作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内容,对我来说就是先得有文章,二是素材,也就是通过哪些画面来具象化地表现文章内容。
而难点就在这个素材上,假如看影视剧的话,那真是要“阅片无数”才能找到一点合适的素材,但幸运的是,还有“纪录片”这种存在。
对于人文历史创作者来说,纪录片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往大了说,有《中国通史》这样的囊括历朝历代的鸿篇巨制,往小了说,也有像《李白在安徽》这样只讲一个历史片段的地方纪录片。

假如你对历史感兴趣,我个人建议,纪录片是比影视剧更靠谱的选择。
但问题来了,人天生都喜欢听故事,纪录片和影视剧相比,就好像学术论文和小说的区别,专业却乏味。更不用说,人还是视觉的动物,像什么画质、特效、卡司、配乐等方面,纪录片可以说全面落后于电视剧或电影。
能不能像拍电影电视剧那样去拍纪录片?
一个现实问题是,回报和收益不成比例,纪录片拍得再好,也不可能比电视剧收视率更高,属于“叫好不叫座”。
同样,对于拍摄团队来说,还包含巨大的机会和时间成本,有太多比拍纪录片更赚钱的“活儿”了。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
因此,大部分纪录片只能是在“经费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捣鼓。
但是,也有一小撮人,对此说“不”。
就像一头扎进沙漠里的植树人,告别所有好心的“劝告”,倔强地走入风中。
或许是被固执的情怀打动,也有一个“傻瓜”机构愿意投资他们,就好像在说,再陪你疯一次。
于是,就有了这部名字大的不像话的纪录片:《中国》。

关于这部片子,我想先讲讲背后的那个发行机构。
湖南卫视。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刚听说的时候,也是一脸黑人问号。
首先这个纪录片听起来似乎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事,假如央视来拍,我不会意外,毕竟央视的任务不单单是“营收”。湖南卫视拍那么“大”的纪录片?能不能回本啊?
其次,湖南卫视的标签一直是,爆款综艺、各种偶像剧、人气主持人、动不动上热搜。投拍纪录片,还是人文历史纪录片,这个调性真的没问题吗?
最后,播出时间是12月7日,每周一到四19:30播出。也就是说这部纪录片要替代偶像剧,放在所谓的“黄金档”播出?印象中好像没有其他卫视这么干过啊?现在电视台都没有KPI考核了吗?
我一度怀疑他们是不是拿了西虹市首富王多鱼的投资。

然而,当实际看了片子以后,我觉得他们可能要赌对了。
再一查,制作团队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导演是王新建 / 赵启辰。
找到原因了。
他们的代表作,就是豆瓣评分9.7分的《河西走廊》。

这是那种让你觉得“纪录片还能这样拍?”的片子,我尤其推崇他们讲故事的方式,这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在原来的主创团队之外,这次《中国》还有更多大咖加入。
比如
摄影指导罗攀

他的代表作:
《芳华》
《老炮儿》
《我不是潘金莲》
《我的法兰西岁月》
王家卫导演御用电影配乐大师,梅林茂

他的代表作:
《一代宗师》
《花样年华》
《十面埋伏》
《罗曼蒂克消亡史》
《夺冠》
这画面,加上配乐,一股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不算完,假如要像拍电视剧一样拍纪录片,那么就需要专业的演员。而这次扮演那些伟大历史人物的演员,都是来自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老戏骨们。
当然,作为湖南卫视,又怎么少得了,何老师、汪老师呢?对于年轻观众,也有于朦胧这样的颜值担当。

这还不算完,纪录片需要大量的旁白,以往历史纪录片一般都是由浑厚的男声演绎,而这次将何炅和周涛,男女声共同叙述。
反正我看完后,是第一次被周涛的声音给惊艳了。

当然,以上这些,说明了该片的“硬件”非常豪华,但这只不过决定了影片的下限。归根到底,观众要看的是你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避免宏大叙事,正如看《权力的游戏》你会觉得几百人规模的战争真残酷,但看《三国演义》的话,你根本感受不到几万人的灰飞烟灭。这里面没有孰优孰劣,但以叙事来说,具体的叙事更容易打动人。
而这部纪录片名字叫《中国》,那么大的话题到底如何讲述呢?
《中国》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但不管是什么类型,要把整个中国的历史装进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找到了中国历史中的一条隐秘的线索。
关于什么才是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有过这样的解释:
“中国不是指以某个民族为主建立起的国家,而是指以共同的文明组织起来的国家。”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肯定很熟悉这句来自《三国演义》里的台词,而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历史的正常状况,其实不然。
假如你看过其他文明古国的历史,包括欧洲、中东、印度,你会发现,在罗马帝国以后,基本上那些古国就再也没能“统一”起来。
只有中国在经历各种战争、乱世之后,能够重新完成大一统。甚至完成统一的人可以来自不同出身,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但最终他们都会延续一个文明。
这也许就是中国历史的基因,而其中的核心,就是那些思想和文化。
这个延续的过程一点也不轻松,甚至有些不忍直视。就像电影《勇敢的心》里描述的那样,苏格兰独立运动的英雄威廉华莱士用临死的一声“Freedom”,唤起了苏格拉人民的觉醒。

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一些“英雄”,用自己并不宽广的肩膀,固执地对抗时代的齿轮。
正如本片的Slogan所述:
那些伟大的人
那些伟大的思想
那些延绵千年的记忆
那些自始而终的坚定
他们,共同组成了
《中国》
接下来,重点来了,故事该怎么讲?
我们在历史书上都读过,儒家思想是孔子,道家是老子、庄子,法家是韩非子等等。一般来说,诸子百家大概能占据3,4页纸,大多数人可能只有2,3行文字的笔墨。
那些伟大的思想似乎就像上班打卡,或者完成任务一样,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那些伟大的人,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了。
然而事实远不是如此。
我在写诗词故事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每一首能传世的诗词背后,似乎都是痛苦的挣扎,纵观整个唐朝,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诗人,几乎都是失败者。
而正是那些黑暗中的苦苦思索,才能启发和打动后来的一代代人。
那么,以这样的视角,重新来观察中国历史,那些伟大的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才会产生那些伟大的思想。
这就是《中国》这部纪录片讲故事的方式。
比如,在第一集里(涉及部分剧透),你会看到,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喊出,“是可忍,孰不可忍“。历史书上的“周游列国”又到底是什么情况?

在不断地被各国君主拒绝,被贵族陷害和驱赶,甚至被军队围困,在一个个弟子失望离开时,在要活命就要放弃儒家思想时,在夜空下怀疑自己到底做的对不对时,孔子又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在看完片子后,相信你一定会对中国历史有新的感悟。
当然,限于篇幅,纪录片肯定无法像电视剧那样拍得事无巨细,但我觉得,在这部《中国》里,可以看到“英雄之旅”的影子,这是大部分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套路,你会看到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遇到的挑战,遭遇的痛苦,因此你才会体会到,所有伟大思想的背后,那些痛苦地挣扎和选择。

除了孔子之外,我们还会看到老子、荀子、嬴政、刘彻、班超、拓跋宏、独孤伽罗等人的故事,其中,有些是历史上震耳欲聋的名字,也有一些稍许陌生的人物。
但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部纪录片从2020年12月7日起,每天19:30在湖南卫视播出,芒果TV应该也会有。
这是一部值得安静地坐下来观看的纪录片,期待和你一起感受《中国》的故事,欢迎和我交流你的观影感受,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