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测与计划 1语言的运用

2023-06-10 19:20 作者:写经人  | 我要投稿

一、讨论语言的目的

    讨论语言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语言,知道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读懂本科学体系。

    本文只是需要某些语言建立一套全新的科学体系,不搞“语言运用大全”。因此,对本科学体系不重要的语言会一笔带过或者忽略。


二、语言的概述

    简单来说,语言指的是人类记录、交流和联系的某些东西。如果想详细定义语言,就需要看完本文,因为本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在详细讨论语言。语言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比如说,我们需要语言进行交流,离开语言没法交流;需要语言进行写作,离开语言没法写作;需要语言记录很多东西,离开语言没法纪录;需要语言建立科学体系,离开语言没法建立科学体系等等。

(二)语言的争议

    语言的争议主要是区分意义和定义语言。如果我们运用语言只是日常交流或者创作文学作品,一般对语言的要求不严格,可以忽略这两种争议。但是,如果想用语言创作学术作品,作者需要详细的表达,读者需要详细的理解,就不能忽略这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如果不区分意义和定义语言,作者很难详细的表达,读者很难详细的理解,会出现很多争议和混乱。下文开始详细讨论如何缓解这两种争议,各位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三、语言的细分

    语言的细分主要有范围细分和意义细分两大类型。本文最重要的语言是汉语,所以主要拿汉语举例子,其他语言可以参考。下面,开始讨论这些细分。

(一)范围细分

    范围细分指的是语言可以根据范围大小进行细分。可以理解成,某些大范围包括某些小范围;反过来,某些小范围属于某些大范围。

1、语言

    语言就是最大的范围,语言可以细分为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图画语言、电脑语言、肢体语言、音乐语言、各种符号语言等等。

2、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又可以细分为汉语、英语、日语和法语等等。

3、汉语

    汉语又可以细分为汉字和汉语口语。

4、汉语口语

    汉语口语又可以细分为普通话、粤语、雷州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等等。

5、总结

    综上所述,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其他语言,自然语言包括汉语和其他自然语言,汉语包括汉字和汉语口语,汉语口语包括普通话和其他汉语口语;反过来,普通话和其他汉语口语属于汉语口语,汉字和汉语口语属于汉语,汉语和其他自然语言属于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和其他语言属于语言。

(二)意义细分

    意义细分指的是有关语言实际意义的细分。语言的意义细分可细分为符号、语法和语义。汉语的意义细分也是同样的道理,可细分为汉语符号、汉语语法和汉语语义。下面,用汉语举例子,讨论意义细分。

1、符号

    在汉语中,汉字自身就是符号,称为汉字符号,简称汉字也行;汉语口语自身也是符号,称为汉语口语符号,简称汉语口语也行。汉字和汉语口语是两种符号,如果按如何接收信息来说,汉字属于视觉和触觉符号,汉语口语属于听觉符号。汉字和汉语口语之间可以互相转换,汉字和普通话的互相转换效果最好,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符号是汉语的基础,每个汉语都有自己的符号。不管是语法还是语义,都需要建立在符号的基础上。

2、语法

    符号之间的先后顺序就是语法。比如说,汉字或者汉语口语在句子中、段落中或者文章中的先后顺序等等。在汉语中,不同汉语口语的语法是有差别的,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3、语义

    语义指的是符号对应的实际意义。可以理解成,我们用符号表示世界中的某些东西,再把这些东西称为符号对应的语义。比如说,在某些前提条件下,“西瓜”这符号的语义是某种水果;在某些前提条件下,“山羊”这符号的语义是某种动物等等。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下文会详细讨论。

(三)实际运用

    在实际运用中,语言的细分最重要的是范围和对错,所以重点需要协调范围和对错。当然,范围越小越详细,但是比较容易出错;范围越大越不详细,但是很难出错。比如说,如果说本文是用语言写的,当然没有错,只是范围有点大;如果说本文是用汉语写的,这就更加详细了,但是未来可能会加其他语言。因此,范围和对错的协调,很难做到每次都完美,只能说未来发现争议再具体讨论。


四、区分意义

    在语言中,区分意义指的是如何区分符号、语法和语义。下面,用汉语举例子,分几部分讨论。

(一)各自的特点

    符号、语法和语义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先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才能知道如何区分他们。他们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符号的载体

    符号需要载体。比如说,汉字的书写需要墨水、纸、书、墙和木板等等;汉字的雕刻需要木板、金属、石头和麻将等等;汉语口语的传播需要空气、液体、金属、喇叭和视频等等。

2、符号和语义

    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对应复杂和对应可变。对应复杂指的是可以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语义,也可以一个符号对应多个语义,也可以多个符号对应一个语义。比如说,一个人可以取一个名字,也可以取多个名字;“苹果”这符号的语义可以是水果,也可以是某种手机等等。

    对应可变指的是随着现在时空的转变,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变化。比如说,在很多古文中,汉字的语义和现代差别很大等等。

3、语义的设定

    在世界中,所有一切都可以设定为语义用符号表示。包括语言、符号、语法和符号载体等等。在本文中,如果需要区分意义,就需要对汉语进行细分,不同细分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比如说,本文中“汉字”这符号对应的语义,就是世界中的所有汉字符号;本文中“汉语口语”这符号对应的语义,就是世界中的所有汉语口语符号等等。

4、三者的观测

    符号、语法和语义三者的观测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符号和语法的观测比较类似,但是,语义的观测和前两者的差别比较大。下面,讨论三者的观测重点。

(1)符号和语法的观测

    符号的观测可以理解成观测符号载体。比如说,看书上的汉字,或者听到有人说汉语口语等等。语法的观测可以理解成观测符号的先后顺序。就是说,符号和语法的观测是重叠的,观测到符号就默认观测到语法。因此,下文主要讨论符号和语义的观测,一般会忽略语法,除非需要具体讨论语法。

(2)语义的观测

    语义的观测可以理解成观测语义自身。一般情况下,符号和对应的语义的观测是分开的,很少重叠。除非,在一个苹果上面写上“苹果”两个汉字;或者说,在一张纸上面写上“纸”这个汉字;或者说,用汉语口语问别人是否听到声音等等。因此,可以观测到符号和语法,不代表一定可以观测到语义。

(3)总结

    我做个简单的实验总结符号、语法和语义之间的观测。比如说,我手中拿着一个苹果,对某人说:“这是我买的苹果。”在这个过程中,“苹果”这汉语口语就是符号,“苹果”这符号在上面那句话中的位置就是语法,手中拿的苹果就是语义。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书中只能观测到符号和语法,除非符号载体和对应的语义自身重叠;我们用口语交流的时候,口语中只能观测到符号和语法,除非符号载体和对应的语义自身重叠。

5、三者的对错标准

    符号和语法的对错标准比较简单。比如说,汉字是否写对,在汉语内是有统一标准的;汉语口语的发音是否标准,在汉语内也是有统一标准的;汉字或者汉语口语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在汉语内也是有统一标准的。

    语义的对错标准比较复杂。比如说,有些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统一标准;随着现在时空的转变,有些语义的变化没有统一标准等等。

6、有语义的符号

    在汉语中,有些符号有语义,有些符号没有语义。因此,如果讨论语义,只能讨论有语义的符号。简单来说,汉语中单独的实词有语义,实词和实词的组合有语义,实词和虚词的组合有语义,单独的虚词没有语义。以上只是本文的简单细分,如果未来有争议,再具体讨论。

    可以说有些符号有语义,有些符号没有语义;也可以说有些汉语有语义,有些汉语没有语义;也可以说有些语言有语义,有些语言没有语义。这几种说法都对,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

(二)汉语的区分意义

    对每个运用汉语的人来说,如何理解汉语的区分意义非常重要。下面,在不同观测的前提下,讨论汉语的区分意义。

1、可以观测语义

    如果作者和读者都可以观测语义,作者可以通过指认语义来区分意义。比如说,我手中拿着一个苹果,对某人说:“这是我买的苹果。”在这前提条件下,作者和读者都可以观测符号和语义,作者可以通过指认语义来区分意义。比如说,口中说的“苹果”就是符号,手中拿的苹果就是语义。因此,手中拿的苹果可以用口中说的苹果表示,但是,口中说的苹果不等于手中拿的苹果。

2、不可以观测语义

    如果读者不可以观测语义,作者只能把汉语细分为符号和语义,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符号和语义,再区分意义。比如说,某个读者从来没见过茅台,我对他说:“我昨天喝了一瓶茅台。”在这前提条件下,读者只能观测到符号,不能观测到语义。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符号载体和对应的语义自身不重叠,作者用嘴说出来的永远是符号,不是语义;读者听到的也永远是符号,不是语义。在这前提条件下,作者说的越多,不代表越详细,也可能是越混乱,因为不管用多少符号都不能把语义说出来。我认为,只能把汉语细分为符号和语义,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符号和语义,最后进行区分讨论。首先,把茅台细分为“符号的茅台”和“语义的茅台”;接着,符号的茅台是口中说的符号,语义的茅台是某种酒。因此,语义的茅台可以用符号的茅台表示,但是,符号的茅台不等于语义的茅台。

3、古代名著

    在古代名著中,如果现代作者和读者都不可以观测语义,应该如何区分意义呢?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参考上文,先把道细分为“符号的道”和“语义的道”;把名细分为“符号的名”和“语义的名”。可以理解成,语义的道可以用符号的道表示,但是,符号的道不等于语义的道;语义的名可以用符号的名表示,但是,符号的名不等于语义的名。

    又比如说,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可以参考上文,先把世界细分为“符号的世界”和“语义的世界”。可以理解成,佛陀口语的世界,不是语义的世界,而是符号的世界。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区分意义中,最重要的就是语义是否可以观测。如果作者和读者都可以观测语义,这就比较简单,作者可以让读者分别观测符号和语义就行。如果作者和读者都不可以观测语义,或者作者可以观测语义,读者不可以观测语义,这就比较复杂。那只能是把汉语细分为符号和语义,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符号和语义,最后进行区分讨论。而不是说,作者只在书中一通写,或者只用口语一通讲,读者就容易理解了。因此,如果语言的运用没有技巧,会变成作者糊涂,读者更加糊涂。

    在语言的运用中,区分意义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定义语言。下文开始详细讨论如何定义语言,各位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五、定义的讨论

    如何定义汉语,如果范围大点,就是如何定义语言。定义特别复杂和争议,这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最难的问题其中之一。比如说,道如何定义?时空如何定义?还款能力如何定义?实事求是如何定义?难道我们又回到了几千年前的起点?下面,我分几部分讨论如何定义汉语,其他语言可以参考。

(一)定义的重点

    在定义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

1、有语义才能定义

    上文说过,有些符号有语义,有些符号没有语义。因此,在定义的时候,只能定义有语义的符号,没语义的符号没法定义。

2、定义需要人

    定义是人在运用语言,所以需要人才行。定义者称为作者,理解定义者称为读者。作者和读者可以是同一个人,作者和读者都可以是一到多个人。

3、定义的前提条件

    定义需要特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某些科学体系,某些时空,某些语境,某些时代背景,某些文章,某些共同知识,某些作者和某些读者等等。为了简单化,我把这些前提条件全部简称为“在某些前提条件下”。

4、定义语义

    定义指的是定义语义。因为只有语义才需要定义,符号和语法有统一的对错标准,无需定义。因此,如果讨论定义,一定指的是定义语义。如果说定义汉语或者定义语言也对,只是范围大了而已。但是,不能说定义符号和语法,这就错了。

5、定义的总结

    综上所述,定义指的是在某些前提条件下,作者通过某些方式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语义。因此,定义是作者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语义,而不是让读者记住更多的符号和语法。

(二)定义的组成

    在定义过程中,定义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语义

    语义对定义很重要。如果语义比较简单,容易被观测,定义就会比较简单;如果语义比较复杂,不容易被观测,定义就会比较复杂。

2、作者

    作者对定义很重要。如果作者的定义水平比较高,容易观测语义,就会提高定义效果;反之,降低定义效果。

3、读者

    读者对定义很重要。如果读者的理解水平比较高,容易观测语义,就会提高定义效果;反之,降低定义效果。

4、共同知识

    共同知识指的是作者和读者有近似的共同知识。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科学体系的近似度最好;相同的工作,相同的文化和相同的经验的近似度会差点。

5、总结

    综上所述,定义效果由多个部分组成,需要具体讨论。因此,可以理解成,定义是一套综合体系。

(三)定义的方式

    从广义上来说,定义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只需选择几个主流的定义方式,举例子讨论就行。因此,本文讨论的定义方式是挑选的。

(四)定义的效果

    定义的效果没有绝对标准,需要具体讨论。定义涉及语义、观测、共同知识、不同的作者和读者。因此,即使同一种定义方式,对不同人来说效果不一定相同。比如说,科学体系定义很好,但是对没学过这科学体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看不懂。

    虽然定义的效果没有绝对标准,但是有相对标准。对个人来说,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定义方式,效果最好;对定义来说,定义方式之间可以通过比较区分优劣,或者很多人投票定胜负。因此,没有完美无缺的定义。

(五)常见的误区

    在定义中,如果不讲作者和读者对语义的观测和共同知识,只用符号和语法的定义方式是最争议的。比如说,只在书中,用符号和语法一通写的定义方式;或者说,只在口语交流中,用符号和语法一通讲的定义方式。原因在于,如果符号载体和语义自身不重叠,作者和读者只在书中或者只用口语交流,就只能观测到符号和语法,不能观测到语义。那用来定义的语言也是只能观测到符号和语法,不能观测到语义。又因为用来定义的语言的符号和语法,和被定义的语义差别很大,所以用来定义的语言还需要被定义。以此类推,就会出现有限循环和无限不循环,这两种结论的效果都很差。我把这种定义方式称为语言定义语言,下文还会详细讨论语言定义语言的缺陷。

    在定义中,除非作者和读者可以观测语义,或者有共同知识,才能和被定义的语义近似。只有这种近似的东西作为基础,才不用一直定义下去。


六、定义的实验

    下文选择几种主流的定义方式做实验,讨论如何定义简单汉语和复杂汉语。简单汉语选择老虎,复杂汉语选择还款能力。

(一)定义老虎

    定义老虎只是定义老虎的长相,不是对老虎进行深入研究。定义简单汉语需要具体讨论,不是随便都可以。下面,讨论如何定义老虎的长相。

1、观测体系定义

    在定义中,假设作者和读者都可以观测语义。在这前提条件下,可以是作者和读者过去都观测过老虎的长相,也可以是定义的时候作者才带读者去动物园,指认老虎让读者观测。比如说,作者一边指认老虎让读者观测,一边用语言讲解老虎的长相,还可以看大小老虎等等。如果语义自身容易观测,并且可以观测,这种定义方式比较简洁高效。可以理解成,这就是观测体系定义。

2、类比定义

    在定义中,假设作者可以观测语义,读者不能观测语义,但是他们有近似的共同知识。在这前提条件下,可以用类比定义。比如说,作者和读者都对豹子有研究,或者作者和读者都对猫有研究等等。如果作者和读者都对豹子有研究,作者可以对读者说:“老虎和豹子长的差不多,体重是豹子的三倍左右,老虎的皮毛是黄底黑条纹等等。”这个时候,读者就可以拿豹子和老虎进行类比,就知道老虎大概长什么样子,就不用再定义豹子的长相。

    如果作者和读者都对猫有研究,作者可以对读者说:“老虎和猫长的差不多,体重是猫的三十倍左右,老虎的皮毛是黄底黑条纹等等。”这个时候,读者就可以拿猫和老虎进行类比,读者就知道老虎大概长什么样子,就不用再定义猫的长相。不过,不同类比定义的效果是有差别的,主要取决于共同知识和语义的近似度。

3、语言定义语言

    在定义中,假设作者和读者没有共同知识,读者还不能观测语义。在这前提条件下,选择语言定义语言的效果如何呢?比如说,作者对读者说:“老虎和豹子长的差不多,体重是豹子的三倍左右。”接着,因为“豹子”这符号和老虎的长相差别很大,所以读者又问:“豹子如何定义呢?”接着,作者又说:“豹子和猫长的差不多,体重是猫的十倍左右。”接着,因为“猫”这符号和豹子的长相差别很大,所以读者又问:“猫如何定义呢?”接着,作者应该如何回答?难道说:“猫和老虎长的差不多,进行循环定义;或者说,猫和狮子长的差不多,一直定义下去?”因为用来定义的汉语还需要被定义,以此类推,就会出现有限循环或者无限不循环。可以理解成,这只是在语言的牢笼里面转圈圈,只是在玩语言游戏而已。因此,如果作者只用符号和语法和读者讨论语义的话,效果会很差。

4、定义的效果

    如果上文的作者是同一个人,读者是四个不同的人。对作者来说,定义效果最好的就是观测体系定义,因为可以直接观测;接着就是豹子的类比定义,因为豹子比猫更像老虎;接着就是猫的类比定义;最后就是语言定义语言。对四个不同的读者来说,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定义方式。因此,定义的效果没有绝对标准,需要具体讨论。

(二)定义还款能力

    在借贷市场中,如何定义还款能力对借贷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贷款人需要把钱借给有还款能力的人,借款人需要知道如何变成有还款能力的人。因为复杂汉语和简单汉语有差别,所以定义方式的讨论也有差别。下面,讨论如何定义还款能力。

1、观测体系定义

    在定义中,老虎的长相可以直接观测,但是,还款能力的语义不能直接观测。还款能力的语义的观测是一套综合体系,需要大统一的观测体系才容易讨论。因此,需要学完本科学体系,加上对借贷市场很熟悉效果才比较好。那在本文的前期暂时不讨论。

2、类比定义

    在定义中,假设作者和读者在借贷市场有近似的共同知识。在这前提条件下,可以用类比定义。如果作者是我,读者是银行的客户经理,我就用“贷款产品”当近似的共同知识,讨论还款能力。比如说,如果借款人符合你们银行的贷款产品,对你们银行来说就有还款能力;不同银行的贷款产品有差别,所以不同银行对还款能力的理解有差别;有还款能力不代表一定按时还款,所以还款能力只是人对未来的计划等等。如果读者熟悉贷款产品,就会对还款能力的语义有一定的理解。

3、语言定义语言

    在定义中,假设读者对借贷市场不熟悉。在这前提条件下,选择语言定义语言的效果如何呢?比如说,我说:“如果你符合某个银行的贷款产品,对这个银行来说你就有还款能力。”接着,因为“贷款产品”这符号和还款能力的语义差别很大,所以读者又问:“贷款产品如何定义?”接着,我说:“这是一套综合体系。”接着,因为“一套综合体系”这符号和贷款产品的语义差别很大,所以读者又问:“一套综合体系如何定义?”以此类推,只能是有限循环和无限不循环二选一。因此,如果作者只用符号和语法和读者讨论语义的话,效果会很差。

4、科学体系定义

    科学体系定义指的是用科学体系理解科学体系内的语言。如果用本科学体系定义,就需要学完本科学体系。对读者来说,本科学体系定义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对本科学体系的熟悉程度。希望有好奇心的读者可以看完本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下面对四种定义方式进行总结。

1、观测体系定义

    如果语义容易观测,并且可以观测。最好的选择之一,就是用观测体系定义语义。当然,作者和读者都需要精通这个观测体系才行。

2、科学体系定义

    如果被定义的语言属于某个科学体系。最好的选择之一,就是用这个科学体系定义语义。当然,作者和读者都需要精通这个科学体系才行。

3、类比定义

    如果不能选择观测体系定义和科学体系定义,退一步来说,就要看作者和读者是否有近似的共同知识。如果有的话,就用近似的共同知识进行类比定义,效果主要取决于共同知识的近似度。类比定义不是最好的选择,是退而求次的选择。

    如果读者很多的话,类比定义会有局限性。比如说,有些文章需要面对很多读者,作者很难搞清楚和哪些读者有哪些近似的共同知识。因此,作者只能默认和某些读者有近似的共同知识,如果没有近似的共同知识效果就比较差。

4、语言定义语言

    如果以上三种定义方式都不能选择,又需要定义,那只能选择语言定义语言。比如说,作者只在书中一通写,或者只用嘴一通讲,读者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


七、本科学体系的定义

    在本科学体系中,需要某些现有语言,还需要发明新的语言。因此,在本科学体系中,语言由现有语言和新的语言组成,这是语言和科学体系双赢的组合。首先,建立科学体系需要语言;反过来,在科学体系内又可以定义某些语言。

    在本科学体系中,语言的定义很容易理解。简单来说,最好的定义方式只有观测体系定义和科学体系定义;除此以外,剩下的定义方式都是次级定义,是让新读者入门或者过渡用的。下面,简单讨论这些定义方式。

(一)最好的定义

    如果语义容易观测,并且可以观测。最好的选择之一,就是用观测体系定义语义。当然,作者和读者都需要精通这个观测体系才行。

    如果被定义的语言属于某个科学体系。最好的选择之一,就是用这个科学体系定义语义。当然,作者和读者都需要精通这个科学体系才行。

(二)次级的定义

    在本科学体系中,除了观测体系定义和科学体系定义以外,剩下的定义方式都是次级定义。比如说,类比定义和语言定义语言等等。新科学体系面对的都是新读者,有时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选择次级定义。

(三)定义的总结

    在科学体系中,定义效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作者运用语言建立科学体系的水平;第二,读者精通科学体系以后的理解水平。我有自信,不管读者的理解水平如何,本科学体系的定义可以接受其他任何科学体系的挑战。

    一个东西,用什么符号表示不重要,只需所有人都统一符号就行。因此,最重要的是定义,符号的选择是次要的。


八、新科学体系的语言

    本文是一套全新的科学体系,新科学体系包括很多新语言。但是,语言的运用需要分先后顺序,一定有些语言在前面,有些语言在后面,不管作者如何摆放。有时候,作者在前面的时候就需要运用新语言,新读者可能会有些疑惑。因此,对新读者来说,新语言的先后顺序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缓解这种缺陷,那就是新读者把本文看两遍以上。

    各位读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不同的读者,定义效果不保证相同,不管是哪种定义方式。千万要记住,可以记住本文的符号和语法,会引用本文的符号和语法,不代表你真的懂本科学体系。


观测与计划 1语言的运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