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展望2023,各行各业强势反弹,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2023-02-13 14:02 作者:栗美子  | 我要投稿

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展望一些专家给出分析

支撑今年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两大动力,一是中国走出疫情,经济重启,二是房地产企稳反弹,对经济的拖累降低。与此同时,出口会有一定下降,外需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高频数据表明居民出行和经济活动已经开始触底反弹

各方面的信息,包括百度大数据对新冠搜索的指数,都说明大多数地区和城市的疫情高峰已经过去,很多人都已经感染并阳康了。从具体指标来看:全国18个大城市地铁客运指数在12月同比下降46%左右,而到1月上旬,降幅收窄至18%左右,虽然相比往年差了一些,但比12月有明显好转;百城城市拥堵指数在12月同比下跌12%左右,而到1月上旬同比下跌3%左右,降幅也有明显收窄;30个城市每天的房地产交易数量在1月上旬也有明显好转;货车整车货运量也有一些修复,不过仍然比较差。


这些指标反映了目前居民端的活动在恢复,但生产端仍然比较差,这与实体经济的需求以及出口下行等其他方面有关。在去年的一些补贴政策到期后,今年前15天的汽车销售是比较差的。最近一个月的港口数据没有报出来,但是由于外需的影响,预计并不会有明显好转。

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短期谨慎、对全年恢复抱有信心

机构对1000多位消费者做了关于春节期间及2023年出行和消费意愿的调查。调查时间是12月14日-22日,当时大多数城市正值疫情高峰或者在去往高峰的路上,因此消费者对春节消费的意愿是比较谨慎的。出行方面,由于很多限制,包括隔离政策等都已经取消了,因此人们的出行意愿有所上升。但是大家对于线下消费仍然比较谨慎,消费意愿甚至比前一年略低。不过虽然大家对于春节期间的线下消费意愿不是很高,但是对于2023年全年的消费意愿明显上升,这与消费者对2023年收入增长的预期是直接相关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2023年收入增长的预期平均在8%左右,高于2022年春节预期的6.7%,也远高于2022年7月预期的百分之三点多。

总结来说,根据目前对消费者意愿的调查,大家短期内的态度比较谨慎,但对2023年是有信心的。谨慎的态度和当时正处于疫情高峰有关,估计现在大多数人阳康后,信心应该已经有一定的恢复。

超额储蓄的释放和就业及收入的增长将支撑消费的反弹

今年消费修复和反弹到底有多快,有多大的力度,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超额储蓄到底有多大,多大程度上释放出来;二是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能够多快恢复,增速有多高;三是是否有收入和消费方面的补贴。

预计今年不会有大规模的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者消费的补贴。也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会出台一些消费券,但是从宏观层面看,力度不足以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活动的重启,以及隔离等限制的取消,很多线下活动,比如小商、小贩、小餐馆,以及旅游出行等线下服务行业会开始重启。这将会带动很多相关就业,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支撑消费稳定复苏。

储蓄是居民没有消费掉的部分,而比往年更多的储蓄就是超额储蓄。超额储蓄不等同于储蓄存款。老百姓的储蓄可以去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和债券,也可以放在理财和存款,储蓄存款只是储蓄的一种方式。根据统计局家庭调查数据以及我们的消费者调查,疫情期间居民储蓄率比平时高了约三个点,形成了4-5万亿的累积超额储蓄。今年超额储蓄的释放速度,取决于信心和经济修复的速度。如果政府有一定补贴,经济修复比较快,增速比较高,老百姓的信心也会恢复得比较快,超额储蓄就会比较快、比较多地释放一部分出来,今年的储蓄率就会明显下降。


2023年中国经济预测及政策建议

对今年消费的预测:预计今年实际消费增长有望达到6.7%左右,全年GDP增长大概在5%左右,消费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社会零售总额是名义值,因此预计增长达到9%左右随着工作的稳定收入增加,电商直播消费还会高速增长,京东健康显示:大健康类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10,随着娱乐场所的开业男性产品增幅明显。

君臻强是由多种名贵中药成分科学调配、协调作用,西安大学研究院科研背景下主打男性抗衰、男性健康的产品,通过、海马,地龙,川芎等活力成分的搭配辅酶,进而深层活化海绵体细胞线粒体,提升二次生长能力;血管勃发泵来提高来提升性能力,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特点

房地产对经济拖累会降低

过去一年多的房地产调整,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前期政策收紧;二是房地产需求的基本面,包括人口见顶、城市化放慢等,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三是疫情对房地产带来了额外的重大冲击。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比2020年下半年下跌了55%,销售比2021年上半年下跌了40%左右。从目前的水平看,房地产的供需方面都存在超调。

随着中国走出疫情,经济重启,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逐渐恢复,房地产政策也开始出现了重大调整。比如对开发商各方面融资的支持,很多城市取消或放松了限购政策,按揭利率也下调了很多等。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面积目前处于低位,预计3、4月份会出现环比反弹,预计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长将达两位数,但全年销售和新开工将略低于2022年。因此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幅度会明显减弱。1月上旬的房地产销售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弹,调查发现2022年老百姓的购房意愿相比2021年也有好转。这主要是由于按揭利率下行、按揭可获得率上升、房价有些下调、可支付性提高等因素。因此,还是有一些需求可以释放。

尽管消费是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主力军,但如果需要快速反弹,房地产的复苏是非常重要的。今年的房地产不会因为疫情的根本性逆转和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就马上出现V型复苏反弹,可能会在接近触底后缓慢复苏,并在复苏到一定程度后打住。过去一年半,房地产下行幅度非常大,和高点相比萎缩了40%左右的水平。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五道红线和疫情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源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潜在因素,中国的城市化在减速,年轻人口在萎缩。据中国官方统计,2022年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总人口下降,尤其经过多年的高增长,城市住房存量已经高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周期因素,2015年至2018年货币化棚改中,中央通过直接印钞刺激地方城市的住房需求,这已经前置了很多地方未来的住房需求,那时候的很多资金错配导致过去几年房价下跌。2017年以后很多地方的房价就开始明显下跌,疫情期间更是如此,这使得很多居民在低线城市购房的信心非常缺乏。

中国地方财政方面,今年春季以后不太可能出现突然间明显的改善,因为地方财政的改善非常需要房地产行业改善的支撑。刘鹤副总理最近提到房地产行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即使房地产行业今年春季有明显复苏,但经过过去两年的冲击,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会比较谨慎,大幅度增加买地支出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整个中国房地产未来未必能够复苏到之前的水平。所以,地方政府在财政方面要进入到一种新均衡,改变之前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的局面。这样的转变非常痛苦,可能会带来一些螺旋式的对总需求的下行压力,尤其公务员、老师等各种事业单位的薪酬不升反降所带给经济的压力,这方面未来几个月不可能有特别大的改善。

最后出口方面,今年外需是很大的挑战。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后达到了8.4%,出口增长速度是30%,2023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很有可能是负,去年最后两个月平均是-10%左右,即使考虑到一定的改善,今年全年还会在-5%左右,这相对2021年增长速度要少30多个百分点。考虑到出口对GDP的贡献,可能也要比2021年少几个百分点。这也是为什么预测今年GDP会有接近8%的增长时,还一定要考虑到出口不大可能同样幅度增长,疫情结束出现比较稳定的增长的概率非常小。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大概率是大幅度下行,美欧经济将由去年2%降到0%或者以下。还有一个原因是后疫情时代下,别的国家的消费结构从实物到服务都会影响到出口。因此,综合来说,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合理的是5%左右的一个水平。


通胀和政策方面,今年可能在个别月份,因为报复性消费,一些服务业价格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总的来讲,出口负增长在内的很多因素都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消费反弹并不会非常强,加上过去几年政策上没有像美国那么宽松,所以相信今年中国通胀大部分时间CPI维持在3%以下,总体而言政策还是维持在宽松的局面。实际上,今年以很快的速度达到了接近群体免疫,这很好地铺垫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前提。在这种背景下,今年货币和财政政策还是维持较为宽松的状态,但是未来几个月大幅度推出各种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比如给居民发钱、推出新一轮货币化棚改、降息的可能性都不大。今年最重要的是把货币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看,今年信贷增速可能和2022年比较接近,背后包括了整个政府债务的扩张和增长,相信今年总体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和去年比较接近,预计在10-11%之间。

最后,今年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从政策角度恢复国内经济参与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果大家的信心完全恢复,那么不仅今年经济会明显反弹,甚至明年和后年也能持续复苏。所以,相信今年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国际社会和国内经济参与者看到支持整个经济方面的政策,包括对企业、对开放的政策,通过政策给大家建立信心,从而使中国疫后经济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展望2023,各行各业强势反弹,中国经济值得期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