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27 宋人杀其大夫

宋成公死了还没有葬,他的儿子宋昭公就要除掉群公子。群公子是群公之子孙,也就是历代宋国君主的子孙。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六卿和公室,昭公即位而葬。春秋记载宋人杀其大夫,因为杀人的人太多了,而且被杀者没有罪,因此不称名。
另外还讨论了晋宋官制,回顾了曲沃代翼,以及晋献公杀群公子的故事。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导读部分的第四节宋人杀其大夫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宋成公卒——介绍宋国六卿
夏四月,宋成公卒。成公是襄公之子,我们前边讲过宋襄公,这是宋襄公的儿子。他儿子又死了。于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公子成是庄公之子,我们前面也讲过宋庄公,公子冯,这是公子冯之子。右师是宋国君主的主要辅佐者。
公孙友为左师,左师和右师都是辅佐者。公孙友是宋桓公之孙,公子目夷之子。我们前面讲过公子目夷,子鱼。也就是公孙友是宋襄公的侄子。
乐豫为司马,我们这些称谓当中,子,孙,曾孙,玄孙,也就是四世孙。鳞矔为司徒。司马我们前面说过,主军政者。鳞矔也是桓公之孙,和公孙友是叔伯兄弟。司徒掌财政,人口,财政。
公子荡为司城。公子荡是桓公之子,也就是他是公孙友的叔叔辈。司城本名是司空,为什么司空改成司城呢。因为宋武公名司空。这个是《左传》有明确记载的,宋武公名司空,为了避讳,所以司空这个名字不能用了。就改成了这个官职,就叫司城。
所以《左传》当中明确说,给孩子起名有一个基本原则,叫不以官职。不能用官职来起名。因为用哪个官职就会废哪个官职。不能以官职,也不能以山川。因为用官职会废官职,用山川要改山川之名。
因为按照周人的传统,按照先秦时候人们的传统,人名最终要避讳,他的儿孙要避讳。为了避讳必须改,改了以后就造成一些麻烦。这就是司空改司城。
华御事为司寇。华御事是华督的孙子,他也是戴公的玄孙。司寇是主司法者。
将去群公子——昭公将去群公子
昭公将去群公子。昭公就是成公之子,成公死了还没有葬。他的儿子刚做了君主,还没有正式即位,就要去群公子。去群公子就是除掉群公子,群公子是群公之子孙。那也就是要把那些不支持他的,历代宋国君主的子孙除掉。一定是除掉不支持者,支持者他不需要除。
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公族就是群公子,群公的子孙,历代君主的子孙,这都是公族。他认为这是公室的枝叶。公室是什么呢,就是下文的本根。我们知道本就是树干,本末也是树干和树梢。根那就是树根,树干和树根这是根本,所以叫根本。一个根,一个本。我们说的根本是指的树根和树干,上面的是枝叶。
在这里说公室之枝叶也,是把公室比作树干,树根,把公族比作枝叶。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如果你把群公子除掉,等于把这棵大树的枝叶,全部去掉了。这棵树没有了枝 没有了叶,光剩下了一个树桩子了,你还能活吗。
将去群公子——葛藟犹能庇其本根
无所庇荫。没有人给你遮风挡雨。这是乐豫拿大树来做比喻,强调公族是不可去的。葛藟犹能庇其本根。这是引用《诗经》上的内容,《王风·葛藟》。大家学过这首诗吗。它是讲,诗人是在讲,他的远房兄弟没有照顾他,他心里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他的兄弟发财了,当官了,没有照顾他。他认为这是不对的。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个,哀怨之情,抱怨之心。在这里用的是反其义。也就是说在强调兄弟之间,应该相互照应。说葛藟本来是一个植物,爬秧子的一个植物,像这种植物它都可以护其本根。那作为君主呢,是不是也应该,照顾你的兄弟公族呢。
这是反其义而用之。这个引诗是反其义。故君子以为比。他认为这是,诗人拿这个来比喻,兄弟之间应该,公族之间应该相互照顾。况国君乎。作为国君,你更应该照顾你的远房兄弟,也就是照顾公族。你怎么能够去消除这些群公子呢。
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庇焉而纵寻斧焉。庇焉是你受一棵大树的遮蔽,但是你却放任让别人找一(把)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掉。他说你现在靠的这棵大树,来为你遮风挡雨。现在却找一把斧头把它砍掉,这不是自己坏自己的事吗。必不可。这是又举一个例子,仍然在强调不应该除掉群公子。
将去群公子——君其图之
君其图之。请你慎重地考虑这件事情。亲之以德,皆股肱也。亲之以德也就是以德亲之。你用德去亲近他们,德就是照顾,就是帮助他们,你去帮助他们。皆股肱也,都是你的胳膊大腿,都是你的得力助手。谁敢携贰。如果你以德待他们,他们都是你的左膀右臂,他们都不会怀有二心。携贰是怀有二心。
若之何去之,不听。昭公不听。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穆,襄之族是穆公和襄公的后裔,他都称穆襄之族。这些人率领国人攻击昭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公孙固,公孙郑也都是公族,是公孙。但这两个人一定是昭公的支持者,才被穆襄之族杀掉。
将去群公子——六卿和公室
六卿和公室。六卿就是开头说的那六官,六位官员,那六个官职都是宋国的卿职,那六个人就是宋国的六卿。我想在这里内涵是,因为穆襄之族攻公宫,昭公没有办法来全部杀掉他们了。所以六卿希望和解,这些反对者和昭公之间的矛盾。和公室就是调解,这些公族之间的矛盾。
乐豫舍司马以让公子卬。舍司马是放弃司马之职,或者辞职,辞去司马之职。把司马之职让给公子卬,公子卬是昭公的亲弟弟。言下之意就是,你不是不相信别人吗,那好,我也不做了,我把这个职位让给你弟弟,这样你可以更放心一些。
宋成公卒——宋人杀其大夫
昭公即位而葬。矛盾缓解下来了,他正式继承君位。到这时候,才顾得上为成公举行葬礼。书曰宋人杀其大夫。这是解经语。在说《春秋》为什么如此记载呢。不称名,众也,且言其非罪也。
这个不称名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是不称杀人者之名。经文中是宋人杀其大夫,宋人是谁呢,没说。为什么没说呢,因为众也。杀人的人太多了,难以一一举名。所以笼统地称作宋人。这是第一层解释。
第二层是不称名,是不称被杀者之名。杀人者太多了,所以不书名。被杀者为何不书名呢,言其无罪也。言非其罪也,也就是说这些被杀者,也不是根据他们的罪去杀掉的。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些被杀者,是被用矛盾来杀掉的。
如果按照国家的法律,应该根据他们犯了什么罪,去杀掉他。现在他们没有犯罪,杀掉他们是冤枉的。是内部内讧,不是按照他应有罪名去杀掉的。按照这个原则,《春秋》记被杀者不书名,是被杀者无罪。
那反过来说,《春秋》记被杀者之名,就是在强调被杀者有罪。这是《左传》作者所归纳的,《春秋》的称谓例。书名还是不书名的问题。在《左传》中有大量的外诸侯国,杀其大夫的这种记载很多。
凡是称名者。书名者,书被杀者之名者,《左传》总是要给他找出,他应该被杀的理由,应有被杀之罪。但是,因为我在读《左传》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说好多罪名,都是《左传》作者给他加上去的。有些明明的你看不出他有什么罪,《左传》作者也给他找出一条两条,他哪里哪里有罪,哪里哪里该杀。这时候这些解释,有时候就有些不通。说这一点我是想说,《左传》所归纳的《春秋》例,也未必符合《春秋》本意。

左传导读——宋国官制
官制是读《左传》的,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是研究官制者,大部分以宋 郑官制为主。为什么,因为在《左传》中,对宋 郑的官制讲的最多。关于其他诸侯国的官制,讲的比较少。研究者总是以材料为依据。
所以在这里我跟大家讲一点官制,也是想讲晋宋官制。因为其他的官制,自己去梳理挺麻烦的。我们从刚才这段传文当中,可以明确看出,宋国的官制在整个春秋时期,是一个独立的体制。它设置的左师,右师,司空,司徒,司马,司寇,六卿,这是一套官制。
其他诸侯国,没有看到哪一个诸侯国,是这样系统的六卿官制。没有,它是唯一的。它是自成体系的。并且《左传》当中,多次体现它这种体制。也就是在整个春秋时期,它这个体制没有多少变化。但有变化的是,这六卿谁来执政不一定。
我们前面说过华督作为太宰执政,这是六卿之外的,这是个案。它的执政大部分是司马,作为执政者。或者是右师,或者左师执政者。其实我想在这种,六卿共同主政的这种官制体系中,谁是主要的执政者,可能往往取决于谁的能力。和谁和君主的关系更好,谁就是执政者。我说这是宋国官制的,一个独立的体系。
左传导读——晋国官制
那么晋国的官制,与此可以说完全不同,又是另一套官制模式。晋国的官制,它的卿职基本上,全部是军队的将,佐。凡军队的将佐都是卿职。如果它设置三军,那么是六卿。如果它设置四军,那将是八卿。个别的时候设置过五军,那就是十卿。所以它的卿职,基本上都由将佐组成。
所以前一段我在看一个稿子,这个稿子里边,引用了《左传》当中的一句话。这是在讲晋国的军队编制体制。他引用了,这是晋国军队最好的时候,叫八卿和睦,少长有序,晋兵也。这就是晋国的军队。
晋国军制——城濮之战前夜
我们下边看一下,晋国的几次军队改编和军官编制。引文上有,《僖公二十七年》。于是乎蒐于被庐。请注意,在《左传》中,凡涉及晋国军队的地方,这个蒐一律是军事训练,军队改编,将帅调整。
蒐本来是打猎,但在这里都是军队改编。将帅调整的时候,大家注意到这个时间,是僖公二十七年。僖公二十七年是什么时候,可能大家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忘了,是不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这是城濮之战的前夜。
公孙固去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组织救宋,于是做了他的第一次军队改编,和将佐设置。作三军,谋元帅。这是晋文公第一次把他的军队,把晋国的军队设置为三军。作三军就是把军队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三军。
晋国军制——谋元帅
谋元帅是找谁来做元帅,元帅就是统帅。赵衰曰,卻縠可,臣亟闻其言矣。我多次听到他说过一些话,也就是我和他交谈过很多次。说礼乐而敦《诗》《书》。就是在我和他谈话的时候,我知道他喜欢礼乐。敦可以理解是厚,也可以理解为贵。以《诗》《书》为贵,喜欢礼乐。重视《诗》《书》。
《诗》《书》义之府也。义者,理也。义就是道理。《诗》《书》是道理之府。换句话说《诗》《书》当中,包含了很多很多的道理。礼乐,德之则也。礼乐是德政的原则。这句话是说卻縠懂得很多的道理,又很有品德。
德义,利之本也。有德有义才能够有利。所以我前面说过,我们前人,往往在批评古人的义利之辩。实际上古人,在这里说义利之辩的时候,说的非常有道理。你有德,你做事正确,去帮助别人,你才有利可图。
如果你经常害别人,不讲道理,那是无利可图的。你以后一定没有利。大家都不支持你,大家都反对你,你能会有利吗。实际上这句话,我想改成我们今天的话说,应该是先利人后利己。在利人的基础上才会利己,所以这是德义,利之本也。
你对别人有德,做事讲道理,这样你才会有利。那卻縠呢,他又讲道理,又有德,这样一定会有利。对他有利,对我们的国家也有利,所以应该让他做统帅。
赵衰曰,卻縠可——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夏书》曰,《夏书》这是引的夏时之书。关于这个《夏书》,《周书》,《商书》。我们知道,这是《尚书》当中的三部分。
实际上在《左传》当中所引的,《夏书》《周书》《商书》,有些和《尚书》当中,和今本《尚书》当中的内容一样,有些不一样。所以我昨天刚交了一篇前言,就是我给《逸周书》。因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他又要出一套《逸周书》,他让我给他写个前言,我昨天刚交的稿子,我专门说了这个事情。
那就是《左传》当中所引的,《周书》《夏书》《商书》,未必是真正的书名,是指的夏人之书,商人之书,或周人之书。至于《尚书》当中的,《夏书》《周书》《商书》,我们可以理解为,孔子在当时流传的,夏人之书,商人之书,周人之书中,挑选了一部分编成了《尚书》。
所以我认为,《周书》也是周人之书,和《尚书》当中的《周书》,是不一样的,被称为《周书》。所以这里所称的《夏书》,也未必是一本书。
《夏书》当中这样说,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所谓赋纳以言,赋者,遍也。就是广泛地吸取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赋纳其言,明试以功。试以功是让他做事考其功。先是听他说话是不是有道理,然后再拿一件事情让他做,考他成功的几率。也就是考他成功的做事的能力。
最后是车服以庸。车,服也就是他坐什么样的车子,穿什么样的服装。这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制度,用这种车服来体现他的等级制度。也就是用车服来标志,提升他的官职。这个庸是功,是功劳的功,用车服来体现他的功。
听他说话,发现他的智慧。用他做事,考察他的能力。用官职来体现他的功劳。君其试之。也就是说我听卻縠说话,他是有能力的,他是有智慧的,他是有想法的。那么我们应该试一试,让他来做事,让他来做官。
晋国军制——乃使卻縠将中军
乃使卻縠将中军。将中军是率中军,是率领中军,是动词。但是将中军同时就是中军将,中军将就是中军帅。同时在晋国的官制中,中军将就是统帅。在这里他说是做三军,那也就是六卿。
请注意,他的六卿的排序是,中军将是统帅,排名第一,中军佐排名第二。上军将排名第三,上军佐排名第四。下军将排名第五,下军佐排名第六。不是将都在上面,是按照不同的军,他的地位不同。
中军将佐就是全军的主帅和副帅。所以这里卻縠将中军,就是做全军的元帅。谋元帅。同时他的中军将,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国家执政,他是军政合一。也就是说他既是最高军队长官,也是最高政府长官。
卻溱佐之。也就是卻溱做中军佐,副将称佐。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狐偃就是追随文公十九年的舅舅。现在让他做中军将,但是狐毛是他的哥哥,他又把上军将的职位,让给了他的哥哥狐毛。而佐之。
他哥哥做中军将,他做上军佐。也就是狐毛,狐偃,做了上军的将和佐。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赵衰作为文公的追随者,这时候也愿意不做卿职,让给了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三军将佐,我们更看到了,文公时期这些功臣的谦让。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出现的。所以这也是,晋文公非常成功的一点。他的部下们真心诚意地帮助他,愿意把最优秀的人才推荐上来。

晋国军制——以军队将领为主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赵衰为卿。在这一次军队改编中作了五军,五军就是十卿。在这一次当中赵衰才做了卿职。《左传·文公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舍二军是放弃二军,仍然恢复为原来的三军。
赵盾将中军,赵盾就是赵衰的儿子。这时候他做了中军将,做了晋国的执政者。荀林父佐之。卻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晋国的职官体系与宋国完全不同。它是军政合一,以军队将领为主。这是它官制体系上的不同。
晋宋官制——构成不同
其实晋宋官制还有第二点不同,那就是构成不同。宋国的官制我们刚才提到,全部是公族成员,是历代宋公的子孙后裔。也就是说,他的领导集团全部是血亲贵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旨构成的。而这种体制也是春秋时期,绝大部分诸侯国,所采取的共同模式。基本上,卿职都由同姓公族成员构成。就是像管仲那样的属于个案。
我说这是春秋时期官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血缘关系,决定着职官的构成。但是晋国不是这样。晋国的这些卿职,从晋文公开始,一大部分,都是追随他逃亡的那些功臣。也就是他的卿职是以功臣为主。
晋国官制——曲沃代翼
自此以后,他的卿职里边没有公子公孙。这和其他诸侯国,都是明显不一样的。我们看引文,《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这里需要讲一段,我们前边没有讲到的内容。
晋国的首都本来在翼,现在的翼城。后来桓叔被他的侄子封在了曲沃,桓叔在曲沃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当时的晋侯争位。桓叔之下是庄伯,仍然是晋国两个政府并立。就是说他虽然不是晋侯,但是他实力强于晋侯。
庄伯的儿子就是武公。到武公时候,彻底打败了翼地的晋侯,被周天子正式任命为晋侯。那也就是说晋国的政权发生更迭,武公时代彻底取代了原来的晋侯。献公就是武公的儿子。所以这里说的桓,庄之族逼,是指桓叔和庄伯他的旁系子孙。
就是说献公也是他的子孙,他是嫡系子孙。但是他们还同时还有旁系子孙。这些旁系子孙和他是堂兄弟,或者是从堂兄弟。这些人认为,天下是我们的共同祖宗,共同的爷爷,叔叔打下来的,当然我们也要分权力。
所以当这一支,灭掉了原来的晋侯之后。他们之间,马上就出现了利益争夺。所以他们变得很强势。这就是所谓的逼。他们要说了算。所以患之,就是以之为患。
以功臣为卿——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士蒍曰,士蒍本来不姓士。他的父亲是杜伯,因为担任过士师,以士为氏。杜伯是以杜为氏。杜是地名,是以地为氏。然后他又做了士师,所以他的后人又以士为氏。士蒍就是以官为氏,他担任过这样的官职。这个士师也就是法官,掌法律的。后来他的子孙采邑在随的时候,是以随为氏。
开始杜伯是以地为氏,士蒍是以官为氏,后来他的采邑在随的时候,以随为氏,他的采邑又是范的时候,是以范为氏。所以这就是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这些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姓。以官为姓,以地为姓,这同样都是一家,但是他有四个氏。
我们看到的有四个氏,据前人说士蒍的祖先可能是周人。但是即使是同姓,那也就是他的本姓是姬姓。但是他和晋侯的关系,非常非常的疏远,可以说没有关系。但这时候他是晋献公的重要谋臣。
他说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因为这些群公子很强势,晋献公想消除他们,把群公子当中的富子先干掉。前人认为富子可能是群公子当中,最有智慧者。把他的领头的先干掉,把他出谋划策的人先干掉。
公曰,尔试其事。你试试看能做到吧。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他装着和这些群公子们关系很好,然后说富子的坏话,然后让群公子自己把富子干掉。这纯粹就是离间计。
以功臣为卿——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二十四年,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游氏也是群公子当中的一支。这是挑拨离间,制造内讧,让他把游氏二子再杀掉。这样再挑拨游氏,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做完这个事之后,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这样就是说,游氏和群公子之间的矛盾,又明朗化了。二十五年,晋士蒍为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晋士蒍下面这个为字,引文当中这个为字是衍文(是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把游氏这一支给全灭了。
乃城聚而处之。让群公子都住在聚这个地方。在聚这个地方修个城,城聚就是在聚地修城,然后群公子都住到那里去。很团结,团结的结果是。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大家住到一块,聚而歼之。
所以我说这时候晋献公,一心一意的要去群公子。为什么,我说因为他非常清楚这些兄弟们,叔伯兄弟们,从兄弟们都不可靠。因为他知道,他的老爷爷,爷爷就是这样,从兄弟手中把君位抢过来的。他知道兄弟们不可靠,为了要保护自己,把兄弟们都干掉。
献公他自己的儿子们,经过了一番争夺,先后也死差不多了。我们前面讲过,申生,夷吾,奚齐,卓子,就剩下一个重耳。他自己的儿子也没大有了。所以晋文公设置将佐的时候,用的基本上是功臣。
晋宋官制——权力的争夺
这也就成为,晋国未来的卿大夫主体,其中大部分是异姓。就是同姓和公室也没有多少关系,也就是说晋国的卿职,基本上没有靠血缘关系取得者。这些功臣的子孙,成为世袭的卿大夫。
我说这个体制,和宋国的血缘体制完全不同。我说当宋昭公提出来,要将去群公子的时候,乐豫认为不可。认为这些群公子都是叔伯兄弟,都是公族,都是一家人,血浓于水。自己人毕竟还是可靠的,他们可以给你提供保护。你也可以保护他们,都是一家人,应该相互帮助。
这是乐豫,反对去群公子的主要理由。但其结果呢,凡是用血缘贵族做卿职的诸侯国,都导致卿大夫世袭专权,或者兄弟争位,同族相残。各诸侯国都有,并且不断地在发生。我说也都在证明着,一家人也未必可靠的这种理念。
晋献公他们就是不信任兄弟们,同族的家人们。他们宁愿相信功臣,功臣是支持我的。我只要给他官做他就会忠于我。家人往往认为,我们共同祖先的基业也有我一份,我可以不劳而获。
但是功臣,你不立功就可以没位。所以他们认为,用功臣比用自己人,比用公族更可靠。这些异姓功臣们建立成了,他们的卿大夫世袭体制之后,他们同样也不听君主的话。他们同样在操纵着君位的更替,甚至君主的生死。其结果是三家分晋。我说当有权力所在的地方,一定都有争夺,不管他是贵族还是功臣。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第第四节宋人杀其大夫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