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26 跻僖公

鲁闵公死的时候不到十岁。鲁僖公继承闵公做了国君,并且做了三十三年的国君。现在的鲁文公就是鲁僖公的儿子。文公想着抬高他父亲的在宗庙中的位置。夏父弗忌投文公所好,建议跻僖公,那就是把僖公的神主,往前提一位,把僖公的神主提到闵公之前。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跻僖公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跻僖公
《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在《春秋》中,凡是说有事,或者大事,全部是指祭祀。有事于大庙,也就是祭祀于大庙。大庙,是鲁君历代先君神主所在之地,也称祖庙,宗庙。
跻僖公,那就是把僖公的神主,往前提一位,把僖公的神主提到闵公之前。因为他前面应该是闵公。现在又把闵公的神主,放到僖公之后。也就是把僖公往前提一位,这叫跻僖公。逆祀也。按照君主在位顺序排列,这为顺祀。把僖公神主提上去,把闵公神主撤下来,这叫逆祀。
于是。于是就是此时,在此时,在这个时候。夏父弗忌为宗伯。宗伯也称宗人,或者简称宗。就是专门负责管理,君主宗族事务的官员。尊僖公。是宗伯主张尊僖公,尊僖公就是把僖公的神主往前提。他要把僖公的神主提上去,他要找一个理由。他理由是说我看见了一种现象。
左传导读——新鬼大,故鬼小
我在想,他这个看见是梦中看见的,还是和鬼神交往的过程当中,看见的。反正他说我看见了。看见了什么呢,新鬼大,故鬼小。这可以,新鬼大,故鬼小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新鬼是刚死的,死的时候,已经是至少有四十来岁。那故鬼就是闵公,闵公死的时候不到十岁。
也就是说从死亡时间的,这个年龄大小看,新鬼年龄大,就是僖公年龄大。故鬼,闵公死的时候小。新鬼大,故鬼小,这是一种理解。另外一种理解,他们的实际年龄大小。那换句话说,僖公是闵公的哥哥。
就是一个是按死亡时间算,一个按生年算。不论按哪个算,都是新鬼大,都通。但是以实际年龄算,可能比较合理。因为他说我看到了,新鬼大,故鬼小。所以先大后小,顺也。那也就是按长幼顺序排列,这是合理的。这是夏父弗忌,要把僖公神主往前提一位的,第一个理由。
左传导读——跻圣贤,明也
第二个理由是,跻圣贤,明也。因为闵公继承君位的时候,据杨伯峻先生说是八岁,最多不超过八岁。他九岁就死了,所以他肯定没有多少功绩。在整个的春秋十二代鲁侯当中,僖公是比较有名的贤君。
你们读《诗经》的时候,《鲁颂》里面有很多,赞美僖公的诗,所以僖公被称为贤明。那夏父宗伯认为,把贤明者排在不贤明者之前,也是合理的。也就是不论从年龄顺序排,还是按圣明程度排,僖公都应该在前面。这是他提出两个理由。
他说明、顺、礼也。也就前面这两个理由,都是符合礼制的。这是他跻僖公的理由。君子以为失礼。这是《左传》作者,引用君子之言,对跻僖公这种事所做的评论。他认为跻僖公是不对的。
左传导读——礼无不顺
礼无不顺。请注意,他也讲的是顺。他说祭祀之礼当中,以顺为最重要。他说的顺是什么呢,他说的顺是在位先后的顺序。夏父宗伯说的顺,是以长幼为序,大者在前,小者在后。君子认为,这个顺不是长幼之序,而是在位先后之序。
闵公在位在前,僖公在位在后。按照在位顺序排,闵公应该在前,僖公应该在后。把僖公提到闵公前面去,就是逆祀。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那也就是说,他明确认为夏父宗伯,夏父弗忌所说的礼是不对的。他认为这是逆祀,不符合礼制。
左传导读——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
下面君子开始讲自己的理由。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齐圣,前人理解为圣哲,当然他们解释的很曲折,最后结果是齐圣等于圣哲。但我想与其把这个齐字,解得很曲折,不如直接按字去解。齐圣就是等同于圣人,与圣人齐。
不先父食,就是不在父亲未吃饭的时候先进食。换句话说,父亲吃饭之后儿子才能吃。那如果在庙中,父亲的神主一定要在儿子之前。久矣。是说这种制度已经很久远了。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儿子在庙中的神主位置,必须在父亲之后,这种制度由来已久。
左传导读——子不先父
他下面又开始举例子。故禹不先鲧。大禹是夏王的创始者,但是在夏人宗庙中,禹的神主,必须在他的父亲鲧之后。汤不先契。汤是商人创始之王,契是其先祖,在殷商的主庙中,汤的神主必须在契之后。文,武不先不窋。周文王,周武王,是周王的创始者,但是在周人的宗庙中,他的神主必须在其先祖不窋之后。这是讲的历史上的,历代宗庙排位之序,都体现着子不先父。
他下边又说现实当中也是如此,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就是上述的这些宗庙,都体现着上祖的原则。上祖者以祖为上,以父祖为上。也就是把父祖的神主,放在子孙之上 之前。
是以《鲁颂》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首先是解春秋,这里指的是春秋祭祀。实际上,周,鲁他们的祖宗的祭祀,都是四时,都有四时常祭。那这里仅指春秋,实际上是以春秋代四时。这里说春秋之祭,实际上等于说四时之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春秋》一经,这个书名的来源起源,就是以春秋代四季。就是《春秋》,作为一种史书,书名,也正是这样来的。匪解就是不懈,这个解读为xie。四时之祭不能懈怠。享祀不忒。不忒是不违,按时祭祀,没有违背。
左传导读——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皇皇是威武圣明的样子,实际上指的就是后帝。后帝我们知道,在先秦时候,王也称后,后也就是王。所以在我们把简体字,写成繁体字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把这个后也写成繁体的后,那就错了。
这个后帝就是上帝,就是天帝。皇祖后稷。后稷是周人的祖宗,祖先。这里实际上在说,前边走的是上帝,天帝,后边走的是后稷。郊祭是祭天的,祭天要请天帝来享,同时以后稷配享。所以上帝,天帝在前,后稷在后。
君子曰,礼。这是《左传》所引的君子之言,君子又引的君子。君子认为,《诗经・閟宫》的这句话,是合乎礼制的。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他认为这个《诗经》上这句话,讲得很明确。就是尊先帝,尊天帝,而后祖宗。后稷虽然是周人的祖先,关系比天帝,比上帝更近,更亲密。但是在祭祀的时候,天帝更尊贵。

左传导读——谓其姊亲而先姑也
《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我们的课本上是佰,杨本上是伯,应该是伯对,佰应该是错了。就是咱课本上,伯姊就是大姐。诸姑就是姑姑,各位姑姑。这句话是说,当你进到一个房子里,那里也有姑姑,也有姐姐,那你应该先问候谁呢。
首先问我诸姑,然后再问候姐姐。从关系上说姐姐更亲,但是你必须先问候姑姑。为什么呢。姑姑的地位更贵,更尊贵。其实这种礼节现在仍然适用。君子曰礼。君子认为这也是合乎礼制的。谓其姊亲而先姑也。
虽然姐姐更亲近,但是一定要先问候姑姑。这是君子认为,跻僖公为逆祀,所提出的理由。最后《左传》作者,又引用了仲尼之言。仲尼曰,臧文仲,臧文仲,臧氏,历代臧氏都称臧孙。这就和三桓称叔孙,孟孙一样。
左传导读——三不仁
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知者智也,仲尼评价臧文仲,因为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智者,评价他有三不仁,三不知。三不仁是下面的三件事。下展禽。下展禽是以展禽为下,展禽就是柳下惠。柳下惠是著名的贤人,作为执政的臧文仲,没有重用柳下惠。这就是所谓的下展禽,没有把展禽提到高位。
废六关。废六关,前人明确有两种解释。一是如字解,废是废弃,废弃六关。那这种解释是,因为废弃六关,导致了大量的商人产生。影响了农业,这是不仁,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是以反义解释,反训,也不少。那按照反训解,废六关就是设置六关。按照这个解释它的内容是,设置六关收税,是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这两个解都通,但以反训为最合适。就是设置六关比废弃六关,可能更符合原意。
妾织蒲,三不仁也。这个妾织蒲,我说若按照我们今天的原则解,这实在不能算不仁。就是臧文仲,让他的妾,亲自去编蒲席子。那这为什么是不仁呢。因为在古人认为,在当时的儒者认为,这是与民争利。
那些以靠织蒲席挣饭吃的穷人,怎么生活呢。你断了人家的财路,所以这也是不仁的表现。所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这个理解实在牵强。在当时确实是好像不止这一处,其他地方也有。这些手工劳动,苦力活,让那些靠做这些工作的人去干吧。你去干,就剥夺了别人的劳动机会,这叫与民争利,这是不仁。
左传导读——三不知
上述这是不仁的三件事,下面是不知的三件事。作虚器。前人的解释都不明确,我认为都不是很靠谱。其实我们不知道他作虚器,作虚器就是作无用之器。具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无用之器,我们不知道。我觉得存疑可也,不必要乱猜。
纵逆祀。纵逆祀就是放任逆祀。因为在鲁庄公之后,臧文仲就主持朝政,一直到现在还在。也就是在跻僖公的时候,臧文仲还是执政者。夏父弗忌提出跻僖公,最后变成实施,一定是经过了臧文仲的,认同或者默许。那臧文仲没有阻止这件事,孔子认为,这也是一个不知的体现。
祀爰居。爰居,对了,根据《国语》说是一种海鸟。这个海鸟飞到了鲁国来,在鲁东门外,鲁国东门外停了三日。臧文仲使国人去祭祀这只鸟,祭这只海鸟,孔子认为这也是一种不知的表现。这是《左传》作者,引用仲尼之言,对臧文仲的批评。但这段批评的主旨,就是用它当中的三个字,纵逆祀。
纵逆祀是不知的。那仲尼的批评,等于说逆祀不对,臧文仲纵逆祀是不知的体现。经《左传》作者引用仲尼之言,仍然是在批评,跻僖公是不对的,是不符合礼制的。
左传串讲——投文公所好
关于导读部分,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串讲。我们知道跻僖公这件事,最重要的原因在哪里,根本之处在于,文公是僖公的儿子。闵公死的时候不到十岁,他肯定没有儿子。继承闵公做了国君,并且做了三十三年的国君,现在的文公就是他的儿子。所以文公一定是,想着抬高他父亲的,在宗庙中的位置,那要抬高他父亲的神主位置。那必须把他叔叔往下拉一拉,对不对。
夏父弗忌所提的建议,其实就是投文公所好。是揣摩文公的心理,而提的一个建议。所以没有儿子总是吃亏的。夏父弗忌为尊僖公提的两个理由,一个是新鬼大,故鬼小。这就牵扯到僖公和闵公的,长幼顺序问题。
在《史记・鲁世家》中,说是闵兄僖弟。就是《史记》司马迁认为,闵公是哥哥,僖公是弟弟。但是在《汉书・五行志》,开始说僖公是闵公的庶兄,这就造成了闵和僖,谁长谁幼的历史之谜。其实这个新鬼小,故鬼大,我想应该是按照年龄长幼来说的,也就是僖公大 闵公小。按照这种理解,应该是《五行志》,《汉书・五行志》的说法是对的,司马迁所记有误。

左传串讲——君子认为不合礼制
我们刚才说了夏父弗忌,提到了跻僖公的理由。一是顺,二是明。顺是符合长幼顺序,明是贤公圣贤。远在闵公之上,所以跻僖公是合理的。所以下面君子认为不合礼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但是他明确地首先是第一,是说这个顺。什么叫顺呢,他认为,在祭祀之礼的顺。是讲的在位先后的顺序。这是对夏父弗忌所谓顺的,一个反驳。他认为顺是在位先后之顺序,而非长幼之顺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明。那他认为,在宗庙中,在位顺序是最重要的。不以长幼论,也不以贤与不贤论。下面他举的例子,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就是讲的贤明问题。这些创世之王,应该说是很贤明吧,应该等同于圣人吧。但是他们的神主,也都在他们的父祖之下。那个时候历史上并没有,因为圣贤而提升地位的例证。
恰恰相反,以往的历史都在证明着,子不先父食。是按照在位先后排序,而非按贤与不贤排序。所以不能用贤明作为理由跻僖公,这是第二条反驳。他说现实当中也是这样,不论是郑国,还是宋国,他们仍然现实当中,他们也是按照这顺序。
也就不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充分反映着子不先父食的原则。那你现在把僖公提上去,就是违背了这个顺,违背了礼制,跻僖公是不对的。并且君子也认识到,你这个跻僖公所谓顺 所谓明,都是虚的。你的真实意图,无非是因为文公和你父亲更亲,和你叔父不那么亲。所以你跻僖公,你要把僖公提上去。
左传串讲——亲不能够影响到尊
所以后面这一节,《左传》作者,正是讲的这个亲和贵的问题。他引用了《诗经》当中的两句,证明了同一个问题。在有些情况下,亲不能够影响到尊。后稷虽亲,但必须在尊者天帝之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闵公继承君位在前,在闵公做鲁君的时候,僖公是臣子,形成了尊卑地位的差别。闵公是尊者,僖公是卑者。
闵公死了,僖公才继承了君位。但是原来形成的尊卑差别,是不可能再翻转的。先为君的为尊,后为君的为卑。那僖公你强调了父亲之亲,而忘记了闵公之尊,跻僖公也是不对的。最后引用仲尼之言,重在用纵逆祀这一句,也是在强调跻僖公的不对。
所以整个的这一篇,都是在批评跻僖公非礼,不合礼制。但是君子之言,仲尼之言,都不能改变历史。我说这是史评,这是对历史的评说。但当时跻僖公还是变成了现实。
所以一直到定公八年,鲁国才恢复了这个祭祀的顺序,把闵公的地位再次提上去,把僖公放在后面。所以这叫从祀先公。从祀就是顺祀,顺祀先公。就是把闵和僖的地位,再重新调整回来。
左传串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这条传文当中,也说祀,国之大事也。战争是国之大事,这一点没有问题,非常容易理解,对不对。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战争都是大事。但祭祀为什么是大事呢。我曾经对这个事情,费了好大的劲去想。先秦的书为什么这么重祭祀。把国家存在的,作为国家存在的两个根本的东西,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祭祀。
左传串讲——共同的祖先
战争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这没有问题。祭祀呢,我想先秦时候的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祭祀。最根本的一点是当时的国家,还是血缘国家。这一个国家的主体,本身是同一族人。特别是未被周人,不被周人分封的,不是周人直接分封的那些国家。你比如宋人,比如杞人。他们都是他们的同族人,组成的一个国家。
周人所分封的这些诸侯国,他们的国人,也是以他们的族人为主,我说在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国家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国人,君主 卿大夫,都有共同的祖先。大家强调祭祖,重视祭祖宗。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提高凝聚力。通过祭祀不断地告诉大家,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共同对外。所以一直到今天,这些年又有,修家庙,修家谱的很多。为什么,在强调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互相帮助,我们要共同对外。我想这是这种祭祀,对当时的国家来说,提高全民的凝聚力,共同对外,是有意义的。
左传串讲——赞美祖先
我认为这种祭祀,当然这是我自己说的,未必对。我认为这种祭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反复强调君位的合理性。君主一年四季坚持对祖宗祭祀,甚至其他时候还要,有一些其他的祭祀活动。这种祭祀在做什么呢。你们正在学《诗经》,讲完了,《诗经》当中三颂是什么,乐歌。这些歌的内容是什么,歌颂祖宗,对了。
他们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一直在唱着这种赞美祖先的诗歌。在听,在唱,在看,舞蹈。而这些祭祀祖宗的乐歌,这些诗反反复复地告诉人们,我们的祖宗是伟大的。我们祖宗取得统治地位是合理的。
因为每一代主祭者,都是这个国家创始人的嫡系子孙。所以他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告诉人们,我的祖宗非常伟大。我的祖宗的公位,王位,侯位,都得之于天命。因此我的君位是合理的,我说这是祭祀很重要的主旨之一。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第第三节跻僖公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