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有五种类型的吸收。
(1)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将大于土壤孔隙的土壤和悬浮在溶液中的细小颗粒(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和粪渣等)机械阻力滞留,使其不随水分在土壤中渗漏而流走。因为土壤颗粒越小,排列越紧密,土壤孔隙越细,因此机械吸收越强,土壤保肥性能越好。这有利于新改造的稻田、新建水库和小水坝,增强蓄水功能。
(2)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将分子营养物吸附在表面,胶体与被吸附物质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这种作用,由于分子营养物质的保留能力,因此,氨、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氮在土壤中的挥发损失会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在施用挥发性铵氮肥时需要对土壤进行回收的原因。
(3)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相互作用),经纯化学相互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中。虽然这种作用可以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固定的养分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养分的利用率降低。因此,集中施用磷肥或与有机肥混合进行颗粒施肥和根喷是为了避免化学吸收的发生,减少磷酸在土壤中的固定。
(4)代换吸收作用:这也叫物理化学吸收。这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收了许多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同时,表面上相同电荷的其他离子被等效取代。其本质是一个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取代过程,是土壤胶体吸收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相互取代。所以这个作用是可逆的,即被凝胶吸收的离子可以被其他离子取代回到溶液中。因此,这一效应对调节土壤可溶性养分的储存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5)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作物根系和动物中的微生物,吸收养分形成生物体并在土壤中保留一种性能。生物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各种可溶性营养物质,形成生物。当它们死亡时,有机残留物逐渐再次分解,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因此,生物吸收可以维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