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

(全篇笔记已经全部完成,共计1万字左右,可以放心使用,有用自取)
——————————————(分割线)
致谢
(一个很简单的致谢)
年过半载,求美之路业已尽,行文至此,犹是思绪万千。寻美之路始于惊垫,辗转清明,而今终于夏至,一路独赏满园春色,又如行人饮水,冷暖自知。
落其实者思其树,观其美时忆其师,恰及冠之年,幸遇张轶男、杨宁等恩师传道受业解惑,更习得观、思、赏、悦等,无以为报,揖礼还授,今作此文,谢杨宁老师、张轶男指导之恩,经师易遇,名师难得,人师更是难见,故微微寸心难报矣。
年年遇人,人遇去去,聚聚又散散,轻重在心头。少年多情怀,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畅聊美景至立夏。携春风,望烈日,共赏人间山河远阔,又有烟火香气,小人忧愁。片言只语聊美色,“此岸”“彼岸”又何妨? 康有《批判》传千古,维有《逻辑》传天下,智慧之美论千年,仅是半载怎道尽? 但愿,岁有来日再聚首,师生相聚再赏春。
今日一去,故园仍在桃李灼灼春风里,余当三日而自省,博学笃志,寻美壮智,望报杨、张恩师之裁培。
文到至此,情亦道尽,望师平安喜乐,前程似锦。
——一位默默无闻的云学生留
———————————————(分割线)
一、美学:为什么?是什么?
1.美学为何:美学的学科特点
①美学:对审美现象的反思≠评判
②美学:对审美规律的探寻——规律背后的规律→学以致用(x)/学以致智(√)
③美学:收到意识形态影响——不存在自然的审美高低
二、美学本体论①: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1.前提问题
(1)历史(美学)的逻辑统一问题
(2)本体(本质)论问题(存在论)
(3)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盛行)
(4)主观派/客观派
①事实→对错——客观
②感觉→主观
③审美→主观→寻求普遍性
2.美的规律与美得本质(古希腊)
(1)毕达哥拉斯——“数”
①世界的本质:“数”(规律)
②美丑的区别:“数”是否和谐
③美、“数”的和谐——黄金分割(0.618)
(2)苏格拉底——美:有用、合适→合目的性
①美不是属性→关系
②美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化的→美不变
(3)柏拉图——本质决定存在
①线喻:实物=数理
A—B—C——D——E(字母代表点,横线代表线段,点在线段某个地方)
AC=可见世界(小)/CE=可知世界(大)
AC:AB=影像(小)/BC=实物(小)
CE:CD=数理/DE=理念
等式1:AB/BC=CD/DE=AC/CE → AB+BD/CD+DE
等式2:AB*DE=BC*CD
等式3:CD*CD+CD*DE=DE*(AB+BC)
=DE*AB+DE*BC
=BC*CD+DE*BC
等式4:CD*(CE+DE)=BC*(CD+DE)→CD=BC
②洞喻——现象世界(反映)/本质世界(真实)
③床喻
A、“床”
a.神造的床:里面
b.木匠的床:现实
c.画家的床:现实的摹本→摹本的摹本(与理念相隔3层)
B、观点
a.艺术远离感情
b.艺术激起心中低劣情感
④迷狂
A、美→理念
B、回忆说→神灵附体
⑤美本身:《大希庇阿斯篇》——美的事物VS美本身
A、确立美的本质问题
B、美是抽象、普遍、客观的
C、确立美学研究方式→哲学
3.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1)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美与适宜》
①美的本质:上帝
②美的阶梯:上帝、精神(道德、艺术)、物质
③美的普遍特征:形式、数→正义、和谐、对称
(2)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①美:通过感官使人愉快→形式 / 不涉及内容——无关欲念(无利害)
②美的要素
A、整一、完善
B、比例、和谐
C、鲜明
③美与善
A、美:愉快
B、善:愿望、需要
三、美学本体论②:主观论的兴起和诞生
1.感官与经验(英国经验美学)
(1)夏夫兹博里
①审美的内在感官说
A、外在感官——直接性
B、内在感官→辨别善恶美丑
②美善同一(自然神):美=和谐=善
(2)哈奇生——《论美的和德行的两种观念根源》
①内在感官(复杂:理性)>外在感官(简单)
②绝对美(本原美)VS相对美(比较)——艺术
(3)休谟:不可知论、怀疑论——《人性论》、《论趣味的标准》
①美的本质:鉴赏者心理
A、否认美感→否认客观标准
B、美是快感
②同情说:美→同情的想象(根源)→影响“移情说”、“内模仿说”
2.感性学的征兆与诞生
(1)卢梭——浪漫主义的先驱
①观点和著作
A、著名观点:天赋人权、返回自然
B、《科学与艺术》:科技水平与空虚程度成正比
C、《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②感伤主义、自然主义
A、艺术
a.强调自我情感的表达→自由
b.推崇自然美
B、审美力:美丑判断能力(先天)→精英主义
(2)狄德罗——《关于美得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①美的分类
A、客观的美:因素
B、主观的美
a.真实的美(本身)
b.见到的美(比较)
②美在关系
(3)维柯:《新科学》——共同人性论
①诗性智慧——艺术创作
A、以己度物
B、形象思维
3.鲍姆嘉通:美学学科成立
(1)美学的诞生
A、《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1735):感性学——Aesthetic
B、《美学》(1750)
(2)感性认识——理性
(3)美学
①自由艺术的理论
②认识低级论(低级——先后之分)
③美的思维的艺术
④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
四、美学本体论③: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1.著作
(1)《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知)
(2)《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意)
(3)《判断力批判》——美学(情)
(4)批判:追问审美如何可能
2.基本思路:“哥白尼式革命”
(1)背景:感性VS理性
①理性主义:先天
②经验主义:后天(经验)
(2)目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知识、判断→A是B
①先天分析判断→必然/不产生新认知
②后天综合判断→不必然性/产生新认知
③先天综合判断→7+5=12→综合/必然
(3)《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①认识倒置
A、传统:自然→规律/主题→认识规律
B、康德:自然(符合)→人的认知形式
②先验认知形式:时间、空间→人为自然立法
③物自体→二律背反——A(合理)与B(合理)矛盾
④“三性”→12范畴
A、感性(流程一):纯直观、感觉
B、知性(流程二):认知能力——时间、空间
C、理性(流程三)
(4)《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道德来源于人的理性
①前提:认识自由的→(遵循)原则、理性→主观
②人为自己立法
A、假言命令:有条件
B、定言命令:无条件
C、可普遍化原则:个体→普遍化→(源于)信仰
③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④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A、现象:必然
B、本体:自由
(5)《判断力批判》——美学
①判断力:知性+欲求
②审美判断四个契机
A、无利害而生愉快
a.美感:无功利
b.快感:功利性
B、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a.无概念(认识论):普遍性
b.(寻求)普遍性
C、无目的、合目的→美感——判断——愉快
a.目的(传统):经验目的VS目的(康德):先验目的→心意状态
b.纯粹美:形式、无目的
c.依存美:目的
D、审美共同感(核心)
五、美感经验论①:本体论结构与唯意志论美学
(1)美学本体论解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①语言“图像论”
A、语言→世界、图像
B、语言→确立、精准
→美、道德——不可知
C、语言的意义:(在于)用法
D、语言游戏说:本质→用法
E、语言特性:家族相似
(2)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①意志哲学
A、意志(意欲)和表象→意志/意欲:盲目的生命冲动
B、悲观主义→虚无主义
a.欲望不满足→痛苦
b.欲望满足→产生新欲望
②审美直观(欲望)
A、条件
a.对象→不具体——理念
b.主体→纯粹主体
c.纯粹主体+理念→审美愉悦
B、审美特点
a.无功利
b.物我两忘,主客交融→自失
C、艺术分类(低→高)
a.建筑(级别低,功利性强)
b.造型(图画)
c.语言(文学:抒情诗<小说)
d.戏剧(喜剧<悲剧)
e.音乐(级别高,抽象)
(3)尼采的非理性美学
①《悲剧的诞生》
A、生命意义→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学说
B、文化批判→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基督教→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
②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日神精神(菠萝哥)
A、酒神:世界本质→醉→音乐艺术→原始冲动:打破个体→过渡
B、日神:世界现象→梦→造型艺术→美:维持个体→适度
③悲剧的本质:酒神VS日神→悲剧
A、悲剧快感的源泉:形而上学的慰藉
④权力意志:创造性力量
A、审美→现象
→对象→激发/压抑(意志)→美/丑
→审美能力=意志
B、美感:意志投射对象的结果
C、艺术→改变→(体现)生命创造力
六、美感经验论②:精神分析美学
1.概论
①佛洛伊德《关于歇斯底里症研究》(1895)
②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06)
③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创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08)
④融入其他学派(1950—)→法兰克福学派
2.佛洛依德
(1)无意识理论
①精神结构
A、意识→(压制)无意识
B、前意识
C、无意识(冲动——无目的)→(决定)意识
②梦的理论——《梦的解析》
A、梦:被压抑的满足
B、成年人:伪装——压缩、移置、象征、二次加工
③过失心理学
A、口误现象
B、遗忘现象
(2)心理结构理论
①本能论:力比多
A、早期:自我本能(生存)+性本能(繁衍)
a.自我本嫩→爱——性
b.性→快感
B、后期:生本能(自我本能、性本能)+死亡本能
a.死亡本能:外(攻击)/内(性虐待、受虐狂、自我惩罚)
②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和超我》
A、本我:快乐
B、自我:现实
C、超我:道德
③“情节”论
A、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男)/仇父情节
B、厄勒克特拉:恋父情节(女)
C、自恋情节
(3)美学分析
①升华理论:艺术创作→人的本能(性冲动)
②《作家与白日梦》:创作→儿童游戏→想象
(4)美感:本能释放的快感
①艺术→帮代性满足——创作、接受→幽默:笑话(性)/压抑的欲望
3.荣格
(1)心理结构
①反驳
A、性欲视为第一驱动力
B、无意识→个体意识
②三种意识
A、意识
B、个体意识——儿童经历
C、集体无意识——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普遍、非个人、集体
(2)原型→原始意象(反复出现)
①人格面具→社会构成人格
②阿尼玛(男→女),阿尼姆斯(女→男)
③阴影→欲望
④自信→器官功能的整一
(3)美学分析
①艺术类型
A、抽象→抵御对象的影响→否定性投射
B、移情→融入对象,灌注生命→肯定性投射
C、内倾→作者意图
D、外倾→作者意图顺应现实(作者受限)
②集体无意识与艺术
A、创作→作者:集体无意识代言人
B、作为个人的艺术家
C、作为艺术家的作品→个人≠作品
七、美感经验论③:心理学美学→美感——心理活动的特点
1.心理美学类型
(1)实验美学:费希纳——《美学入门》
①两种美学研究路径
A、自上而下=一般到个别→经验服从理念(x)
B、自下而上=个别到一般→事实—系统(√)
②实验方法→比例
A、选择法
B、制作法
C、长度测量法
(2)移情说:利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感觉器官》
①美感→(引发)快感
A、外物(x)
B、精神(x)
C、移情→外物=美感
②审美的本质:移情——主体情感移入对象→主客统一→审美
③审美的对象:自我(自恋)
A、悲剧:灾难→怜悯——心里阻塞原则
④移情的前提:主体态度
(3)内模仿说——谷鲁斯《美学导论》
①游戏练习说:艺术(高级):模仿性游戏→影响他人,显示自己精神上的优越性
②内模仿说→本质:移情
A、外模仿(行为)
B、内模仿(心理)
(4)直觉说——克罗齐《美学纲要》
①认识活动
A、直觉→只有形象,没有意义
B、知觉→形义兼具
C、概念→抽象
D、朱光潜(诠释)
a.直觉→无功利性
b.名理:知觉、概念
②审美即直觉
A、无意义的纯粹形象
B、艺术=直觉
(5)心理举例说——布洛
①主体、客体保持适当距离
(6)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康德:无目的而合目的
①背景
A、1912年诞生→针对对象:冯特——构建主义心理学→研究各部分→整体
B、核心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C、艾伦·费尔斯:格式理性(完形)
②美学——维合默、柯勒、考夫卡
③美学——阿恩海姆(代表人物)《艺术与视知觉》:对称→平衡
A、知觉和力
①艺术作品→各种力的相互作用
②价值水平→各种力的配置
B、同形说
①作品力的结构与主体情感结构(格式塔)具有一致性
八、审美建构论①:审美意识形态
1.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1)历史
①20世纪60年代
A、加缪《局外人》(1946):意识形态的终结
B、雷蒙·阿隆《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1954)
C、贝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
②20世纪80-90年代
A、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1989)
B、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
(2)原因
①宏大叙事消解→(追求)快感
②虚假意识的欺骗性
(3)分析
①“终结”→冷战思维的结果→对资本主义辩护
②“终结”→意识形态→隐形、隐蔽
2.“意识形态的概念史”
①特拉西《意识形态的要素》(1796)→观念学
②马克思:特定人群自我辩护→虚构
③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知识社会学
④葛兰西《狱中扎记》——文化霸权(领导权)
⑤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⑥西方马克思主义: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⑦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⑧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内涵
①意识形态(知识)≠科学/认识
②意识形态=想象——佩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③意识形态:自我与现实关系想象
④询唤个体为主体
A、拉康——镜像阶段
a.自我如何形成:前镜像阶段(1-6月)/镜像阶段(6-18月)→自我诞生
b.自我→(源于)想象→(来自)外在反射
c.自我/他者
B、询唤=(方式)召唤→(建立)认同→(完成)建构
⑤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发挥作用→观念(x)/实践(√)
⑥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4.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①审美的矛盾——个人/普遍
②审美与意识形态具备同构性——温柔的权力/内化的压抑
九、审美建构论②:阶级与审美趣味
1.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
(1)人:群居→标新
①变强途径
A、变强→有资金→制定标准
B、向强者靠拢→合群
②强者→(影响)大众审美→精英主义
③休谟→审美趣味→有鉴赏能力
(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①核心:美是生活
A、阶级不同→对生活理解不同
②审美:阶级性(人体美)
(3)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①有闲阶级
A、社会中上层→不从事生产性劳动
B、证明:炫耀性休闲/炫耀性消费
②炫耀性休闲
A、强调礼仪、修养、学识→无用(相较生产)、金钱、时间
B、代理休闲制度(佣人、仆人、贵妇)
③炫耀性消费:审美标准被金钱建构
(4)布尔迪厄《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1984)
①批判→康德:本质化、普遍化
②基本术语
A、习性(本能的自觉←社会规则)
B、资本
a.物质资本:经济资本
b.非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C、场域:社会关系网络
D、日常生活=【(习性)(资本)】+(场域)
③审美趣味→不仅是审美,还是阶级区隔→审美不分高低
A、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审美判断倾向→不同空间
B、统治阶级趣味:大量文化资本→(追求)自由趣味→(重视)教育、品德
C、中产阶级:摆脱生活束缚,缺乏文化资本(矛盾)→炫耀性消费
D、工人阶级的趣味:被统治→偏好实用(习性)
十、审美建构论③: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
1.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1)总体思路
①总体性的变化→稳定
②物化的新形势
③阶级意识→(转化)新感性
④否定总体性的艺术
(2)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①二战后的欧洲:经济发展(物质丰裕)→蓝领白领化
②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社会→阶级矛盾隐蔽
③单向度社会:只有认同,没有批判→单向度意识形态→单向度的人
④单向度的人:失去否定、批判、超越维度的人
⑤产生原因:技术进步→(表面)中性——(实质)极权性→丧失自由
⑥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传媒→制造虚假需求
(3)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形态
①发达工业以前:否定性
A、肯定→超越性
B、否定→破坏性
②发达工业社会:艺术→对现实认同肯定
A、生活化
B、日常化
C、俗化
(4)新感性(马克思+弗洛伊德)
①《爱欲与文明》
A、爱欲(生本能)→压抑
a.基本压抑——维持文明必不可少
b.多余压抑——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压抑
B、本能革命:快乐原则(爱欲)→自由
C、新感性美学
a.艺术本质:对现实的否定——(方式)陌生化
2.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文化工业批判
(1)中心问题:反体系、反主体性
(2)《否定辩证法》
①总体性、统一性→(归纳)本质
②传统辩证法:肯定VS否定辩证法:(事物)特殊性、个别性→艺术
(3)文化工业批判——《启蒙辩证法》
①工具理性:文化工业→文化产品→商品→(对立)价值理性
A、文化工业是遵循商品交换原则→文化再是精神价值艺术
B、文化工业是标准化生产→人标准化
C、文化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4)文化工业的艺术
①限制人们认识现实和世界
②艺术成为娱乐
③人变成某种意识形态所需要塑造的样子
④艺术类的型凝固化
(5)现代艺术→政治功能
①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VS传统艺术:模仿→(现实)肯定、认同
②对现实的疏离
③艺术:自恋性、拒绝交流→意识形态自由艺术
十一:艺术哲学①:艺术本质与艺术定义
1.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1)传统艺术本质论(本质主义)
①模仿论: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肯定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诗学》
a.艺术模仿→(对象)本质
b.观点:“诗比历史更真实”→本质真实
c.模仿对象:悲剧(比我们好)/戏剧(比我们坏)
d.艺术功能:陶冶
B、否定的模仿论
a.柏拉图:床喻
b.影子的影子”→无法模仿理念
②表现论——主观表现
A、艺术:主观精神、情感、心理自我表现
B、天才论→康德、克罗齐(直觉:表现即艺术)
③理念论——黑格尔
A、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美:艺术美/理念:柏拉图式理念
④形式论——克莱夫·贝尔《艺术》(1913)
A、“有意味的形式”
B、意味:情感/形式:线条、结构
⑤游戏论——席勒: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
⑥劳动论——马克思
(2)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家族相似
①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艺术的意义在于用法
②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A、艺术无法被定义
a.定义:物→(物)已被认定为艺术
b.艺术本质确定→封闭
c.艺术的核心:开放性
B、美学理论作用:解释
③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A、家族相似
a.外在:无共性
b.内在:有共性
B、传统定义:关注外在特征(错误)
C、寻找艺术新的本质(内在)
④阿斯·丹托《艺术界》(1964)
A、艺术:有的人能看得见/有些人无法看见→(取决于)理论氛围=艺术界
B、卡罗尔(总结)
a.艺术是关于某物
b.物展现某种态度、观点
c.借助隐喻、省略的方式
d.省略源于历史理论、推理
e.观众介入对推理的讨论中
⑤乔治·迪基《界定义》
A、两种关于艺术定义的方式
a.功能性——传统→审美(需求)
b.程序性——产生→界定过程
B、艺术惯例论(艺术圈)
a.人造物
b.艺术界授予资格→资格:被欣赏物
C、问题
a.陷入循环论证
b.过分突出艺术团体的重要性
十二、艺术哲学②:艺术批判与审美趣味问题
1.阐释意图:意图主义VS反意图主义→尼采:正反合
(1)意图主义→预设:表现论→独断论/不可知论
①两种表现论
A、直觉表现论:创作之前不知道自己表现内容
B、交流表现论:创作之前知道自己表现内容
②批评
A、直觉→作品本身→猜测(领悟)
B、交流→绕过作品,追问作家意图→作家材料
(2)反意图主义——英美新批评:比尔兹利、维姆萨特《意图谬误》(1946)
①艺术家/艺术品
A、艺术家——人→意图——私人
B、艺术品——物→作品——公共
②艺术品的“说话者”→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假装
③艺术品的意义→艺术规则(决定)
④走向:虚无主义、过度阐释
(3)新意图主义
①赖阿斯
A、意义≠效力
B、意义=作品推断出来的意义——作品意图
②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意图→作家的心理(传统)→(扩大)社会、历史
③沃尔海姆:“回溯式”批评→(回溯)创作过程
2.艺术价值的起源?——评价对象:客观主义VS主观主义
(1)主观主义
①艺术价值:评价者的主观喜好
②艺术评价:所有评价=真理
③走向:相对主义
(2)客观主义
①艺术价值:艺术品本身→价值(?)
②艺术评价:能够反映艺术价值=真理→(存在)真伪
③客观性:(源于)社会历史性
(3)[英]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
①价值的承担:艺术(本身);艺术品;艺术特征
②价值的断定
A、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具有真理性(非某种主义)→(具备)独特性价值→原初性
B、客观主义:审美价值→独立于人→第二性
C、相对主义:审美价值→(依赖)人的心理/人群→不具有普遍性
D、主观主义:艺术→表现性
3.阐释结果:一元论VS多元论
(1)区分
①一元论:唯一、最好的评价
②多元论:允许各种解释存在→切入角度不同
4.批评标准:审美趣味
(1)定义:审美、感受能力的倾向性
(2)休谟《审美趣味标准》
①审美趣味标准的必要性→普遍人性
②趣味高低的标准?
A、味觉→敏感力→区分(事物)细节
B、审美趣味→审美敏感力→(建立)标准
C、训练、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③问题
A、乔治·迪基
a.审美敏感力=味觉?
b.标准(客观)→人的能力(主观)
B、科恩:精英主义
十三、艺术哲学③:艺术终结论及其反思
1.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美=艺术美
(1)“正反合”辩证法
①事物→(内含)矛盾
②发展:花蕾→花朵→果实
A、正题→A——肯定
B、反题→非A——否定
C、合题→B(A与非A共存)——否定之否定
③概念:概念与概念代表对象统一
A、正:概念→形“有”内“无”
B、反:检验代表对象→形“无”内“有”
C、合:......统一
(2)绝对精神辩证运动过程——世界逻辑结构
①逻辑学
A、存在论
B、本质论
C、概念论
②自然哲学
A、力学
B、物理学
C、有机学
③精神哲学
A、主观精神
B、客观精神
C、绝对精神
a.艺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
b.宗教→绝对精神的理性显现(信仰)
c.哲学
(3)主奴辩证法——《精神现象学》
(4)艺术发展3个阶段
①象征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建筑艺术
②古典型艺术:形式与内容统一→古希腊艺术(人体雕刻)
③浪漫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诗歌、绘画、音乐
(5)艺术终结论
①艺术的哲学化
②艺术的理想时代已经过去→艺术:曾在之物
③作为实体的艺术并没有消亡→作为理念的展开方式的艺术已消亡(终结)
2.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1)艺术作品与特定社会历史联系
①历史社会背景:理论氛围
②艺术界
(2)艺术作品总处于传统的影响或牵制
①艺术创新→传统→孕育的可能性
(3)艺术发展
①有方向→不可重复→有目标
②目标→判断(先进、落后)
(4)发展目标
①再现:艺术作品与现实的符合程度→线性艺术史发展观
②表现:表现内在情感→非线性艺术史发展观
③自我认识:艺术品要意识到艺术是艺术界的产物理论阐释的结果
④艺术终结:关于艺术的宏大叙事不可能:艺术实践→非创造→惯例
3.卡斯比特《艺术终结》:艺术品=生活用品→“后艺术”
(1)“后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
①去审美化
②泛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平庸化、枯燥化
(2)后艺术与日常消费、娱乐
①艺术价值→作品本身(非)/市场(是)→商品
4.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1)艺术本质问题
①艺术边界之争
②艺术知识建构
(2)代表
①黑格尔:有历史必然性
②阿斯丹特:话语重建→艺术终结的本质→终结不存在
十四、艺术美学④: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1.日常生活审美化
(1)定义: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改造
(2)审美越界→无功利
①传统:审美局限(真善美)
②当代:日常→认识论、伦理学
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时尚问题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①西方消费社会的表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核心观点)
②表现:日常生活充斥符号和影像
(2)派别代表
A、哈贝马斯——反对派
B、罗蒂——支持派
C、韦尔施中立
(3)影响→注重生活经验→自由、平等→如何对待感性问题?→当代:感性独立
①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
②艺术无所不在VS艺术已死→作为艺术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难以区分
③对身体的修饰(审美看待自己)
3.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由来
(1)消费社会——波德里亚《消费社会》(1970)
①内涵:以消费为中心
②产生:生产力(福特主义)
③特征
A、物质极大丰富(丰裕社会)
B、符号消费→建构符号价值→本质:审美
C、大众传媒推动消费
D、消费行为的无限循环
(2)问题
①个人:焦虑、道德→浪费
②社会:环境(破坏)、平等→(掩盖)不平等
——————————————(分割线)
后记
非常感谢杨宁老师上传的美学课程,学习完后收获良多受益匪浅,很期待下一次美学课程。
作为杨宁老师云学生,感到非常荣幸和快乐,也祝杨宁老师以后一切顺利、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最后,祝我、诸君以及杨老师
前程似锦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有希望,哪里就会有一位给我们带来生活意义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