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

2023-05-27 19:08 作者:稚生生丶  | 我要投稿

(全篇笔记已经全部完成,共计1万字左右,可以放心使用,有用自取)

——————————————(分割线)

致谢

(一个很简单的致谢)

年过半载,求美之路业已尽,行文至此,犹是思绪万千。寻美之路始于惊垫,辗转清明,而今终于夏至,一路独赏满园春色,又如行人饮水,冷暖自知。

落其实者思其树,观其美时忆其师,恰及冠之年,幸遇张轶男、杨宁等恩师传道受业解惑,更习得观、思、赏、悦等,无以为报,揖礼还授,今作此文,谢杨宁老师、张轶男指导之恩,经师易遇,名师难得,人师更是难见,故微微寸心难报矣。

年年遇人,人遇去去,聚聚又散散,轻重在心头。少年多情怀,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畅聊美景至立夏。携春风,望烈日,共赏人间山河远阔,又有烟火香气,小人忧愁。片言只语聊美色,“此岸”“彼岸”又何妨? 康有《批判》传千古,维有《逻辑》传天下,智慧之美论千年,仅是半载怎道尽? 但愿,岁有来日再聚首,师生相聚再赏春。

今日一去,故园仍在桃李灼灼春风里,余当三日而自省,博学笃志,寻美壮智,望报杨、张恩师之裁培。

文到至此,情亦道尽,望师平安喜乐,前程似锦。

——一位默默无闻的云学生留

———————————————(分割线)

一、美学:为什么?是什么?

1.美学为何:美学的学科特点

 ①美学:对审美现象的反思≠评判

 ②美学:对审美规律的探寻——规律背后的规律→学以致用(x)/学以致智(√)

 ③美学:收到意识形态影响——不存在自然的审美高低


二、美学本体论①: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1.前提问题

(1)历史(美学)的逻辑统一问题

(2)本体(本质)论问题(存在论)

(3)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盛行)

(4)主观派/客观派

 ①事实→对错——客观

 ②感觉→主观

 ③审美→主观→寻求普遍性


2.美的规律与美得本质(古希腊)

(1)毕达哥拉斯——“数”

 ①世界的本质:“数”(规律)

 ②美丑的区别:“数”是否和谐

 ③美、“数”的和谐——黄金分割(0.618)

(2)苏格拉底——美:有用、合适→合目的性

 ①美不是属性→关系

 ②美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化的→美不变

(3)柏拉图——本质决定存在

 ①线喻:实物=数理

A—B—C——D——E(字母代表点,横线代表线段,点在线段某个地方)

AC=可见世界(小)/CE=可知世界(大)

AC:AB=影像(小)/BC=实物(小)

CE:CD=数理/DE=理念

等式1:AB/BC=CD/DE=AC/CE → AB+BD/CD+DE

等式2:AB*DE=BC*CD

等式3:CD*CD+CD*DE=DE*(AB+BC)

             =DE*AB+DE*BC

             =BC*CD+DE*BC

等式4:CD*(CE+DE)=BC*(CD+DE)→CD=BC

 ②洞喻——现象世界(反映)/本质世界(真实)

 ③床喻

A、“床”

   a.神造的床:里面

 b.木匠的床:现实

 c.画家的床:现实的摹本→摹本的摹本(与理念相隔3层)

  B、观点

 a.艺术远离感情

 b.艺术激起心中低劣情感

 ④迷狂

A、美→理念

B、回忆说→神灵附体

 ⑤美本身:《大希庇阿斯篇》——美的事物VS美本身

A、确立美的本质问题

B、美是抽象、普遍、客观的

C、确立美学研究方式→哲学


3.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1)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美与适宜》

 ①美的本质:上帝

 ②美的阶梯:上帝、精神(道德、艺术)、物质

 ③美的普遍特征:形式、数→正义、和谐、对称

(2)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①美:通过感官使人愉快→形式 / 不涉及内容——无关欲念(无利害)

 ②美的要素

A、整一、完善

B、比例、和谐

C、鲜明

 ③美与善

A、美:愉快

B、善:愿望、需要


三、美学本体论②:主观论的兴起和诞生

1.感官与经验(英国经验美学)

(1)夏夫兹博里

 ①审美的内在感官说

A、外在感官——直接性

B、内在感官→辨别善恶美丑

 ②美善同一(自然神):美=和谐=善

(2)哈奇生——《论美的和德行的两种观念根源》

 ①内在感官(复杂:理性)>外在感官(简单)

 ②绝对美(本原美)VS相对美(比较)——艺术

(3)休谟:不可知论、怀疑论——《人性论》、《论趣味的标准》

 ①美的本质:鉴赏者心理

A、否认美感→否认客观标准

B、美是快感

 ②同情说:美→同情的想象(根源)→影响“移情说”、“内模仿说”


2.感性学的征兆与诞生

(1)卢梭——浪漫主义的先驱

 ①观点和著作

A、著名观点:天赋人权、返回自然

  B、《科学与艺术》:科技水平与空虚程度成正比

  C、《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②感伤主义、自然主义

A、艺术

 a.强调自我情感的表达→自由

 b.推崇自然美

B、审美力:美丑判断能力(先天)→精英主义

(2)狄德罗——《关于美得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①美的分类

A、客观的美:因素

B、主观的美

 a.真实的美(本身)

 b.见到的美(比较)

 ②美在关系

(3)维柯:《新科学》——共同人性论

 ①诗性智慧——艺术创作

A、以己度物

B、形象思维


3.鲍姆嘉通:美学学科成立

(1)美学的诞生

 A、《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1735):感性学——Aesthetic

 B、《美学》(1750)

(2)感性认识——理性

(3)美学

 ①自由艺术的理论

 ②认识低级论(低级——先后之分)

 ③美的思维的艺术

 ④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


四、美学本体论③: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1.著作

(1)《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知)

(2)《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意)

(3)《判断力批判》——美学(情)

(4)批判:追问审美如何可能


2.基本思路:“哥白尼式革命”

(1)背景:感性VS理性

 ①理性主义:先天

 ②经验主义:后天(经验)

(2)目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知识、判断→A是B

 ①先天分析判断→必然/不产生新认知

 ②后天综合判断→不必然性/产生新认知

 ③先天综合判断→7+5=12→综合/必然

(3)《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①认识倒置

A、传统:自然→规律/主题→认识规律

B、康德:自然(符合)→人的认知形式

 ②先验认知形式:时间、空间→人为自然立法

 ③物自体→二律背反——A(合理)与B(合理)矛盾

 ④“三性”→12范畴

  A、感性(流程一):纯直观、感觉

  B、知性(流程二):认知能力——时间、空间

  C、理性(流程三)


(4)《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道德来源于人的理性

 ①前提:认识自由的→(遵循)原则、理性→主观

 ②人为自己立法

A、假言命令:有条件

B、定言命令:无条件

C、可普遍化原则:个体→普遍化→(源于)信仰

 ③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④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A、现象:必然

B、本体:自由


(5)《判断力批判》——美学

 ①判断力:知性+欲求

 ②审美判断四个契机

A、无利害而生愉快

 a.美感:无功利

 b.快感:功利性

B、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a.无概念(认识论):普遍性

 b.(寻求)普遍性

C、无目的、合目的→美感——判断——愉快

 a.目的(传统):经验目的VS目的(康德):先验目的→心意状态

 b.纯粹美:形式、无目的

 c.依存美:目的

D、审美共同感(核心)


五、美感经验论①:本体论结构与唯意志论美学

(1)美学本体论解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①语言“图像论”

A、语言→世界、图像

B、语言→确立、精准

    →美、道德——不可知

  C、语言的意义:(在于)用法

  D、语言游戏说:本质→用法

  E、语言特性:家族相似

  

(2)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①意志哲学

A、意志(意欲)和表象→意志/意欲:盲目的生命冲动

B、悲观主义→虚无主义

 a.欲望不满足→痛苦

 b.欲望满足→产生新欲望


 ②审美直观(欲望)

A、条件

 a.对象→不具体——理念

 b.主体→纯粹主体

 c.纯粹主体+理念→审美愉悦

B、审美特点

 a.无功利

 b.物我两忘,主客交融→自失

C、艺术分类(低→高)

 a.建筑(级别低,功利性强)

 b.造型(图画)

 c.语言(文学:抒情诗<小说)

 d.戏剧(喜剧<悲剧)

 e.音乐(级别高,抽象)


(3)尼采的非理性美学

 ①《悲剧的诞生》

A、生命意义→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学说

B、文化批判→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基督教→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

 ②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日神精神(菠萝哥)

A、酒神:世界本质→醉→音乐艺术→原始冲动:打破个体→过渡

B、日神:世界现象→梦→造型艺术→美:维持个体→适度

 ③悲剧的本质:酒神VS日神→悲剧

A、悲剧快感的源泉:形而上学的慰藉

 ④权力意志:创造性力量

A、审美→现象

    →对象→激发/压抑(意志)→美/丑

    →审美能力=意志

B、美感:意志投射对象的结果

C、艺术→改变→(体现)生命创造力


六、美感经验论②:精神分析美学

1.概论

①佛洛伊德《关于歇斯底里症研究》(1895)

②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06)

③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创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08)

④融入其他学派(1950—)→法兰克福学派


2.佛洛依德

(1)无意识理论

 ①精神结构

A、意识→(压制)无意识

B、前意识

C、无意识(冲动——无目的)→(决定)意识

 ②梦的理论——《梦的解析》

A、梦:被压抑的满足

B、成年人:伪装——压缩、移置、象征、二次加工

 ③过失心理学

A、口误现象

B、遗忘现象


(2)心理结构理论

 ①本能论:力比多

A、早期:自我本能(生存)+性本能(繁衍)

 a.自我本嫩→爱——性

 b.性→快感

B、后期:生本能(自我本能、性本能)+死亡本能

 a.死亡本能:外(攻击)/内(性虐待、受虐狂、自我惩罚)

 ②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和超我》

A、本我:快乐

B、自我:现实

C、超我:道德

 ③“情节”论

A、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男)/仇父情节

B、厄勒克特拉:恋父情节(女)

C、自恋情节


(3)美学分析

 ①升华理论:艺术创作→人的本能(性冲动)

 ②《作家与白日梦》:创作→儿童游戏→想象


(4)美感:本能释放的快感

 ①艺术→帮代性满足——创作、接受→幽默:笑话(性)/压抑的欲望


3.荣格

(1)心理结构

 ①反驳

  A、性欲视为第一驱动力

  B、无意识→个体意识

 ②三种意识

A、意识

B、个体意识——儿童经历

C、集体无意识——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普遍、非个人、集体


(2)原型→原始意象(反复出现)

 ①人格面具→社会构成人格

 ②阿尼玛(男→女),阿尼姆斯(女→男)

 ③阴影→欲望

 ④自信→器官功能的整一


(3)美学分析

 ①艺术类型

A、抽象→抵御对象的影响→否定性投射

B、移情→融入对象,灌注生命→肯定性投射

C、内倾→作者意图

D、外倾→作者意图顺应现实(作者受限)

 ②集体无意识与艺术

A、创作→作者:集体无意识代言人

B、作为个人的艺术家

C、作为艺术家的作品→个人≠作品


七、美感经验论③:心理学美学→美感——心理活动的特点

1.心理美学类型

(1)实验美学:费希纳——《美学入门》

 ①两种美学研究路径

A、自上而下=一般到个别→经验服从理念(x)

B、自下而上=个别到一般→事实—系统(√)

 ②实验方法→比例

A、选择法

B、制作法

C、长度测量法

  

(2)移情说:利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感觉器官》

 ①美感→(引发)快感

A、外物(x)

B、精神(x)

C、移情→外物=美感

 ②审美的本质:移情——主体情感移入对象→主客统一→审美

 ③审美的对象:自我(自恋)

  A、悲剧:灾难→怜悯——心里阻塞原则

 ④移情的前提:主体态度


(3)内模仿说——谷鲁斯《美学导论》

 ①游戏练习说:艺术(高级):模仿性游戏→影响他人,显示自己精神上的优越性

 ②内模仿说→本质:移情

A、外模仿(行为)

B、内模仿(心理)


(4)直觉说——克罗齐《美学纲要》

 ①认识活动

A、直觉→只有形象,没有意义

B、知觉→形义兼具

C、概念→抽象

  D、朱光潜(诠释)

 a.直觉→无功利性

 b.名理:知觉、概念

 ②审美即直觉

A、无意义的纯粹形象

B、艺术=直觉


(5)心理举例说——布洛

 ①主体、客体保持适当距离


(6)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康德:无目的而合目的

 ①背景

A、1912年诞生→针对对象:冯特——构建主义心理学→研究各部分→整体

B、核心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C、艾伦·费尔斯:格式理性(完形)

 ②美学——维合默、柯勒、考夫卡

 ③美学——阿恩海姆(代表人物)《艺术与视知觉》:对称→平衡

A、知觉和力

 ①艺术作品→各种力的相互作用

 ②价值水平→各种力的配置

B、同形说

 ①作品力的结构与主体情感结构(格式塔)具有一致性


八、审美建构论①:审美意识形态

1.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1)历史

①20世纪60年代

  A、加缪《局外人》(1946):意识形态的终结

  B、雷蒙·阿隆《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1954)

  C、贝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


②20世纪80-90年代

  A、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1989)

  B、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


(2)原因

 ①宏大叙事消解→(追求)快感

 ②虚假意识的欺骗性


(3)分析

 ①“终结”→冷战思维的结果→对资本主义辩护

 ②“终结”→意识形态→隐形、隐蔽


2.“意识形态的概念史”

 ①特拉西《意识形态的要素》(1796)→观念学

 ②马克思:特定人群自我辩护→虚构

 ③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知识社会学

 ④葛兰西《狱中扎记》——文化霸权(领导权)

 ⑤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⑥西方马克思主义: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⑦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⑧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内涵

 ①意识形态(知识)≠科学/认识

 ②意识形态=想象——佩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③意识形态:自我与现实关系想象

 ④询唤个体为主体

  A、拉康——镜像阶段

 a.自我如何形成:前镜像阶段(1-6月)/镜像阶段(6-18月)→自我诞生

 b.自我→(源于)想象→(来自)外在反射

 c.自我/他者

  B、询唤=(方式)召唤→(建立)认同→(完成)建构

 ⑤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发挥作用→观念(x)/实践(√)

 ⑥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4.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①审美的矛盾——个人/普遍

 ②审美与意识形态具备同构性——温柔的权力/内化的压抑


九、审美建构论②:阶级与审美趣味

1.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

(1)人:群居→标新

 ①变强途径

A、变强→有资金→制定标准

B、向强者靠拢→合群

 ②强者→(影响)大众审美→精英主义

 ③休谟→审美趣味→有鉴赏能力


(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①核心:美是生活

A、阶级不同→对生活理解不同

 ②审美:阶级性(人体美)


(3)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①有闲阶级

A、社会中上层→不从事生产性劳动

B、证明:炫耀性休闲/炫耀性消费

 ②炫耀性休闲

A、强调礼仪、修养、学识→无用(相较生产)、金钱、时间

B、代理休闲制度(佣人、仆人、贵妇)

 ③炫耀性消费:审美标准被金钱建构


(4)布尔迪厄《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1984)

 ①批判→康德:本质化、普遍化

 ②基本术语

A、习性(本能的自觉←社会规则)

B、资本

 a.物质资本:经济资本

 b.非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C、场域:社会关系网络

  D、日常生活=【(习性)(资本)】+(场域)

 ③审美趣味→不仅是审美,还是阶级区隔→审美不分高低

A、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审美判断倾向→不同空间

B、统治阶级趣味:大量文化资本→(追求)自由趣味→(重视)教育、品德

C、中产阶级:摆脱生活束缚,缺乏文化资本(矛盾)→炫耀性消费

D、工人阶级的趣味:被统治→偏好实用(习性)


十、审美建构论③: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

1.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1)总体思路

 ①总体性的变化→稳定

 ②物化的新形势

 ③阶级意识→(转化)新感性

 ④否定总体性的艺术


(2)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①二战后的欧洲:经济发展(物质丰裕)→蓝领白领化

 ②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社会→阶级矛盾隐蔽

 ③单向度社会:只有认同,没有批判→单向度意识形态→单向度的人

 ④单向度的人:失去否定、批判、超越维度的人

 ⑤产生原因:技术进步→(表面)中性——(实质)极权性→丧失自由

 ⑥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传媒→制造虚假需求


(3)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形态

 ①发达工业以前:否定性

A、肯定→超越性

B、否定→破坏性

 ②发达工业社会:艺术→对现实认同肯定

A、生活化

B、日常化

C、俗化


(4)新感性(马克思+弗洛伊德)

 ①《爱欲与文明》

A、爱欲(生本能)→压抑

 a.基本压抑——维持文明必不可少

 b.多余压抑——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压抑

B、本能革命:快乐原则(爱欲)→自由

C、新感性美学

 a.艺术本质:对现实的否定——(方式)陌生化


2.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文化工业批判

(1)中心问题:反体系、反主体性

(2)《否定辩证法》

 ①总体性、统一性→(归纳)本质

 ②传统辩证法:肯定VS否定辩证法:(事物)特殊性、个别性→艺术


(3)文化工业批判——《启蒙辩证法》

 ①工具理性:文化工业→文化产品→商品→(对立)价值理性

  A、文化工业是遵循商品交换原则→文化再是精神价值艺术

B、文化工业是标准化生产→人标准化

C、文化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4)文化工业的艺术

 ①限制人们认识现实和世界

 ②艺术成为娱乐

 ③人变成某种意识形态所需要塑造的样子

 ④艺术类的型凝固化


(5)现代艺术→政治功能

 ①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VS传统艺术:模仿→(现实)肯定、认同

 ②对现实的疏离

 ③艺术:自恋性、拒绝交流→意识形态自由艺术


十一:艺术哲学①:艺术本质与艺术定义

1.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1)传统艺术本质论(本质主义)

 ①模仿论: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肯定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诗学》

   a.艺术模仿→(对象)本质

b.观点:“诗比历史更真实”→本质真实

c.模仿对象:悲剧(比我们好)/戏剧(比我们坏)

d.艺术功能:陶冶

B、否定的模仿论

a.柏拉图:床喻

b.影子的影子”→无法模仿理念

 ②表现论——主观表现

  A、艺术:主观精神、情感、心理自我表现

  B、天才论→康德、克罗齐(直觉:表现即艺术)

③理念论——黑格尔

  A、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美:艺术美/理念:柏拉图式理念

 ④形式论——克莱夫·贝尔《艺术》(1913)

  A、“有意味的形式”

B、意味:情感/形式:线条、结构

 ⑤游戏论——席勒: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

 ⑥劳动论——马克思


(2)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家族相似

 ①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艺术的意义在于用法

 ②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A、艺术无法被定义

a.定义:物→(物)已被认定为艺术

b.艺术本质确定→封闭

c.艺术的核心:开放性

B、美学理论作用:解释

 ③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A、家族相似

   a.外在:无共性

   b.内在:有共性

B、传统定义:关注外在特征(错误)

C、寻找艺术新的本质(内在)

 ④阿斯·丹托《艺术界》(1964)

  A、艺术:有的人能看得见/有些人无法看见→(取决于)理论氛围=艺术界

B、卡罗尔(总结)

 a.艺术是关于某物

 b.物展现某种态度、观点

 c.借助隐喻、省略的方式

 d.省略源于历史理论、推理

 e.观众介入对推理的讨论中

 ⑤乔治·迪基《界定义》

  A、两种关于艺术定义的方式

   a.功能性——传统→审美(需求)

   b.程序性——产生→界定过程

B、艺术惯例论(艺术圈)

 a.人造物

 b.艺术界授予资格→资格:被欣赏物

C、问题

 a.陷入循环论证

 b.过分突出艺术团体的重要性


十二、艺术哲学②:艺术批判与审美趣味问题

1.阐释意图:意图主义VS反意图主义→尼采:正反合

(1)意图主义→预设:表现论→独断论/不可知论

 ①两种表现论

A、直觉表现论:创作之前不知道自己表现内容

  B、交流表现论:创作之前知道自己表现内容

 ②批评

A、直觉→作品本身→猜测(领悟)

B、交流→绕过作品,追问作家意图→作家材料


(2)反意图主义——英美新批评:比尔兹利、维姆萨特《意图谬误》(1946)

 ①艺术家/艺术品

A、艺术家——人→意图——私人

  B、艺术品——物→作品——公共

 ②艺术品的“说话者”→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假装

 ③艺术品的意义→艺术规则(决定)

 ④走向:虚无主义、过度阐释


(3)新意图主义

 ①赖阿斯

A、意义≠效力

B、意义=作品推断出来的意义——作品意图

 ②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意图→作家的心理(传统)→(扩大)社会、历史

 ③沃尔海姆:“回溯式”批评→(回溯)创作过程


2.艺术价值的起源?——评价对象:客观主义VS主观主义

(1)主观主义

 ①艺术价值:评价者的主观喜好

 ②艺术评价:所有评价=真理

 ③走向:相对主义


(2)客观主义

 ①艺术价值:艺术品本身→价值(?)

 ②艺术评价:能够反映艺术价值=真理→(存在)真伪

 ③客观性:(源于)社会历史性


(3)[英]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

 ①价值的承担:艺术(本身);艺术品;艺术特征

 ②价值的断定

A、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具有真理性(非某种主义)→(具备)独特性价值→原初性

B、客观主义:审美价值→独立于人→第二性

C、相对主义:审美价值→(依赖)人的心理/人群→不具有普遍性

D、主观主义:艺术→表现性


3.阐释结果:一元论VS多元论

(1)区分

 ①一元论:唯一、最好的评价

 ②多元论:允许各种解释存在→切入角度不同


4.批评标准:审美趣味

(1)定义:审美、感受能力的倾向性

(2)休谟《审美趣味标准》

 ①审美趣味标准的必要性→普遍人性

 ②趣味高低的标准?

A、味觉→敏感力→区分(事物)细节

B、审美趣味→审美敏感力→(建立)标准

C、训练、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③问题

A、乔治·迪基

 a.审美敏感力=味觉?

 b.标准(客观)→人的能力(主观)

B、科恩:精英主义


十三、艺术哲学③:艺术终结论及其反思

1.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美=艺术美

(1)“正反合”辩证法

 ①事物→(内含)矛盾

 ②发展:花蕾→花朵→果实

A、正题→A——肯定

B、反题→非A——否定

C、合题→B(A与非A共存)——否定之否定

 ③概念:概念与概念代表对象统一

  A、正:概念→形“有”内“无”

B、反:检验代表对象→形“无”内“有”

C、合:......统一


(2)绝对精神辩证运动过程——世界逻辑结构

 ①逻辑学

A、存在论

B、本质论

C、概念论

 ②自然哲学

A、力学

B、物理学

C、有机学

 ③精神哲学

A、主观精神

B、客观精神

C、绝对精神

 a.艺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

 b.宗教→绝对精神的理性显现(信仰)

 c.哲学


(3)主奴辩证法——《精神现象学》

(4)艺术发展3个阶段

 ①象征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建筑艺术

 ②古典型艺术:形式与内容统一→古希腊艺术(人体雕刻)

 ③浪漫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诗歌、绘画、音乐


(5)艺术终结论

 ①艺术的哲学化

 ②艺术的理想时代已经过去→艺术:曾在之物

 ③作为实体的艺术并没有消亡→作为理念的展开方式的艺术已消亡(终结)


2.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1)艺术作品与特定社会历史联系

 ①历史社会背景:理论氛围

 ②艺术界


(2)艺术作品总处于传统的影响或牵制

 ①艺术创新→传统→孕育的可能性


(3)艺术发展

 ①有方向→不可重复→有目标

 ②目标→判断(先进、落后)


(4)发展目标

 ①再现:艺术作品与现实的符合程度→线性艺术史发展观

 ②表现:表现内在情感→非线性艺术史发展观

 ③自我认识:艺术品要意识到艺术是艺术界的产物理论阐释的结果

 ④艺术终结:关于艺术的宏大叙事不可能:艺术实践→非创造→惯例


3.卡斯比特《艺术终结》:艺术品=生活用品→“后艺术”

(1)“后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

 ①去审美化

 ②泛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平庸化、枯燥化

  

(2)后艺术与日常消费、娱乐

 ①艺术价值→作品本身(非)/市场(是)→商品

  

4.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1)艺术本质问题

 ①艺术边界之争

 ②艺术知识建构


(2)代表

 ①黑格尔:有历史必然性

 ②阿斯丹特:话语重建→艺术终结的本质→终结不存在


十四、艺术美学④: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1.日常生活审美化

(1)定义: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改造

(2)审美越界→无功利

 ①传统:审美局限(真善美)

 ②当代:日常→认识论、伦理学


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时尚问题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①西方消费社会的表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核心观点)

 ②表现:日常生活充斥符号和影像


(2)派别代表

A、哈贝马斯——反对派

B、罗蒂——支持派

C、韦尔施中立


(3)影响→注重生活经验→自由、平等→如何对待感性问题?→当代:感性独立

 ①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

 ②艺术无所不在VS艺术已死→作为艺术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难以区分

 ③对身体的修饰(审美看待自己)


3.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由来

(1)消费社会——波德里亚《消费社会》(1970)

①内涵:以消费为中心

②产生:生产力(福特主义)

③特征

 A、物质极大丰富(丰裕社会)

 B、符号消费→建构符号价值→本质:审美

 C、大众传媒推动消费

 D、消费行为的无限循环


(2)问题

①个人:焦虑、道德→浪费

②社会:环境(破坏)、平等→(掩盖)不平等


——————————————(分割线)

后记

非常感谢杨宁老师上传的美学课程,学习完后收获良多受益匪浅,很期待下一次美学课程。

作为杨宁老师云学生,感到非常荣幸和快乐,也祝杨宁老师以后一切顺利、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最后,祝我、诸君以及杨老师

前程似锦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有希望,哪里就会有一位给我们带来生活意义的老师。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