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7 此岸性和彼岸性

2023-05-13 09: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此岸性和彼岸性


  某些哲学家借用宗教的术语,说世界分为可认识的与不可认识的两部分。可认识的部分是“此岸性”的,不可认识的部分是“彼岸性”的。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都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柏拉图认为,现实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是“此岸”的,但不是第一性的,而是派生的,是“理念”的影子。他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源泉。然而“理念”在“彼岸”世界,是人类无法感知、不能认识的。

  康德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但又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在他看来,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现象是可以认识的“此岸”世界,“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原则差别。差别只不过是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列宁指出:“所谓二者之间有着特殊界限,所谓自在之物在现象的‘彼岸’(康德)”,“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狡辩、捏造。”[1]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100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7 此岸性和彼岸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