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6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6、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这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表达他的一种错误观点的用语。他把物体的质分为两种:一种是物体固有的[1],一种不是物体固有的,而是物体固有的质通过主观形成的[2]。他称前一种为“第一性的质”,后一种为“第二性的质”。他认为,第一性的质不论在什么情形下都与物体联系在一起,如一粒麦子不论如何分制,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广延性、形状、体积等;第二性的质就不是这样,如麦粒的颜色、味道不是麦粒固有的,而是由人的感觉产生的。他从这一错误观点出发,说什么“眼如果看不到光或色,耳如果听不到声,上颚如果不尝味,鼻官如果不嗅香,则一切颜色、滋味、香气、声音等等特殊的观念便都消散停止”[3]。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不懂得物体的任何性质都是物体固有的,一切主观感觉都有它的客观来源,因而在这个问题上倒向唯心主义。贝克莱就利用洛克的这一错误观点为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辩护。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曾诡辩地说过,既然承认颜色、声音、冷热等不存在于心外,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同样的理由把广延性、形状、运动等也看成是不存在于心外的呢?因此,他的结论是,不论是第一性的质或第二性的质,它们都只能存在于心中,而不能存在于别的地方。可见,对唯物主义的动摇,就是对唯心主义的帮助。
注:
[1] 如广延性、形状、体积、运动、静止等。
[2] 如颜色、声音、味道等。
[3] 《人类理解论》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