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收三放
文/顾宏伯
说书,尤其是评话,当然是说、表、噱最重要,角色、动作也少不了。但是,所有这些说书手段,都要围绕着内容和书情。你要真正说好这回书,首先一定要把这回书的情节内容吃透,才能入情入理,感情真实,表演得合适。
比如我说《破窑告状》,范仲华是一个乡下人,为什么敢在包公面前告状?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在前面安排一段书,说明范仲华是个孝子,因为他是孝子,所以娘叫他来,他自然就来了,这就合理。前面是种了根的。告状,总是到衙门里去告的,为什么包公肯上人家的大门呢?你单单说包公是关心人民疾苦,是老百姓欢迎的清官,范仲华叫他去,他就去了,这样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具体细节创造包公的性格,讲出一个符合当时情况的道理来,方能使听众听了满意。
说书也就是要把书情一层一层揭开来,讲清楚。还要有三收三放。没有三收三放,书就不好听。书象要放出去,又收回来了,放出去又收进来,“多次反复,这就叫三收三放。
以《破窑告状》做例子,包公骑在马背上问李后:“你母家姓什么?”李后回答:“母家姓李。”再问:“你父亲叫什么?”答:“叫李应法。”“啊!?”包公一怔:“这名字好熟。喔!雁门关总兵叫李应法,怎么你的父亲也叫李应法?”这是收一收,下面就要放一放:“世界上同姓同名的人很多,让我问问他父亲是做什么生意的?”再问:“你父亲作何生意?”答:“在朝为官。”问:“官居何职?”答:“雁门关总兵。”“啊?!实头是的,雁门关总兵李应法的女儿是李娘娘,十多年前火烧冷宫烧死了哟!现在这里怎么又有一个呢?”这里又是收一收。下面又要放一放:“勿,可能这个人是李娘娘的姐姐或者妹妹。”再问:“你姊妹几个?”答:“就是我一个。”直到最后肯定下来这个人真是李娘娘。说书“勒” ,是繁琐,人家不要听的。三收三放,一层一层反复深化发展,听众就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