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抑郁症】相关知识和问题汇总
此为之前文章的汇总导航,方便想要了解的朋友查阅,文章大部分内容采集自网络,最后会分享一些个人想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活下去的理由1》:你以为来到了外星球,没人能理解你经受的痛苦
《活下去的理由2》:每一种疾病都曾招来偏见,我们害怕得病,于是恐惧滋生偏见
《活下去的理由3》: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现在这种痛苦不会永远持续。
《走出忧郁》最沉重的忧郁来自于无法忘怀的、经过美化的令人遗憾的过去
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患者相关科普视频

此部分为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大纲
“抑郁症”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它就像感冒一样普通,也就是说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抑郁症的朋友、同事、同学或者亲人。抑郁症它其实本质上是一种疾病,有点类似于咱们的感冒发烧,这种都是疾病的一种,并不完全是他性格里边带来的,并不是说完全通过劝说就能缓解的,需要规范的治疗
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误以为是一般的抑郁情绪,咬牙坚持,认为自己大概只是矫情,苛刻地要求自己像个健康人那样生活。以为只要自我开解便没有问题,因而延误治疗。必须强调的是,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疾病,是有身体上的病理的,脑内的神经递质等出现异常。患者没必要自责,这不是你的错。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过条有关抑郁症的公益视频「我有一条黑狗,它名叫抑郁」,从患者的角度介绍抑郁症的症状对人的影响,和如何获得帮助从中得到恢复,写的很贴切。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我们生活中总是不缺各种糟心事,比如失恋,霸凌,成绩下降,亲人离世等,当人遭遇变故时,就会出现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刍思维,精神上钻牛角尖,对负面事件纠缠不清,困在自己的记忆和思虑中,不停地一遍遍想,一遍遍钻,越钻越小,打转转出不来,抑郁情绪是短期心理问题
普通人通过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一生中少不了千八百次的抑郁情绪,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身体疾病,和人体内的多种基因有关,这些基因可以通过调节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或多巴胺的水平,改变脑内受体数量,进而影响个体抑郁和焦虑
抑郁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稍微休息几天,大脑会自己调整恢复正常,但是抑郁症有所不同,它是情绪病,由【情绪】和【病】两部分一样,【情绪】就是抑郁情绪,强调的是心理,而【病】这个字则强调的是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大脑里面的异常变化,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的降低,大脑自身无法自己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个时候需要药物,心理两方面的专业治疗
皮质醇:当人承受生活压力,大脑会激发生理机能,分泌一种名为氢氧皮质醇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本来为我们提供活动的能量,可是,皮质醇水平偏高,会导致失眠及精神不集中,出现抑郁症状。血清素:神经细胞用来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混合物质血清素会影响人的胃口和内驱力(食欲、睡眠、性欲)以及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的人,血清素会出现失调。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成因和本质
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有关。通俗点讲,就是童年、原生家庭的教育。少部分人是因遗传,这是少数。一个人在成年以后所表现出的样子,都能在童年里有迹可循。童年里藏着一个人的密码。很多人会说抑郁症与自身的性格也有关吧,也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个性格在小时候是可以通过父母的爱与教育改变的。因为人的大脑不是一层不变的,性格随着时间与经历也会慢慢改变的。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童年经历都不大好,大多数患者呈现出一种极度缺爱没安全感的状态。他们的父母可能经常吵架,暴力相向。父母可能早早离异。有的父母语言暴力经常吼人骂人。有的父母工作太忙很少管教孩子。在成长的年龄却得不到父母该有的爱与教育,深陷家庭的负能量。
儿童的大脑发育是不健全的,儿童的大脑处在发育的状态。这时候给大脑发育的土壤是父母的不管教,是吵架,是暴力,是冷漠。成长的土壤满满的都是负面能量,就会刺激到大脑组织的发育,这样呢就埋下了抑郁症的隐患。
家庭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大脑与心境最强有力的保护伞。抑郁症里,青少年的抑郁症是最难治疗的,其次才是成年人。为什么呢?因为青少年的大脑与心境都还没发育健全,破碎的大脑与心境是无法抵抗抑郁症的。而成年人,多多少少发育的差不多了。相较于青少年,更成熟健全。
而大多数成年人得抑郁症,多多少少也是与童年有关、与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也就是说,糟糕的童年环境、家庭成长环境,不幸点青少年时期就被抑郁症光临,幸运点到了成年,也比有爱家庭出来的孩子,得抑郁症的几率要高。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这种抑郁类型通常也被称为“微笑型抑郁症”。关于这一病症,有一个典型的故事:一位抑郁症患者去看病,医生告诉他城里来了一个特别幽默的人,在街上讲了三天笑话,把全城的人都逗笑了,并建议患者去找他聊聊,能对病情有所帮助。患者看了看医生,无奈地说:“我就是你说的那个幽默的人。”故事中患者的原型,就是“喜剧电影之王”卓别林。
微笑抑郁,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而是一些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临床心理学家将其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这些人确实经历着很多抑郁的症状,感受到焦虑和绝望,对事物丧失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等,但是他们并不是每天缩在床上,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令人误以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因此,很多家属在他们出现异常行为或者自杀时,都感受到震惊或者难以相信。
单相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丧失快乐、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悲伤、漠然,最终引起认知失调、行动萎缩和身体上的各种不适。而躁狂抑郁症患者往往要面临躁狂和抑郁的双重折磨。躁狂发作的时候,人会感受到极端的兴奋、充满能量、自信而无所不能,严重时出现幻听、幻视的症状,容易被激惹,与别人产生冲突,病人可能认为自己并不需要长的睡眠时间,可以做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社交娱乐活动,躁狂情绪所影响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度的乐观。
当躁狂开始减退时,紧随着严重的抑郁,人觉得绝望、无力、无欲,自己一无是处。因无法接受自己两个极端的状态,严重时会导致自杀。毛爱珍形容,“这种状态就像坐过山车。”尽管公众对“躁狂抑郁症”很陌生,但事实上患病人数并不少。躁郁症患者往往自认躁狂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没有加以重视;只有在情绪转向低落时,出现了抑郁症状,才察觉到问题存在。
大多数病患只有在抑郁期才向医生寻求帮助,描述的也都是抑郁症状,因此极其容易被误诊。跟抑郁症一样,患者并不需要安慰和嘲讽。更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作为一种疾病,它亦是可以治疗的。但是临床上,给双向的药物和抑郁的药物不同。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药物,对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来讲,是有害的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那么焦虑症和抑郁症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呢?
1、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但以抑郁为主,焦虑往往只是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反映,也可能会有强迫、疑病、恐惧等情绪相伴。而焦虑症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2、自杀念头: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甚至已经尝试过自杀行为,而焦虑症患者尽管也害怕,但是通常不会通过死亡来逃避。
3、焦虑症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未发生的事情表现出过分的担心,患者会有痛苦的感觉,而抑郁症的患者的情绪就会比较的复杂,还会伴有焦虑的情况出现。
焦虑大多来自于恐惧,是一种预期恐惧。道理无法改变一个人杞人忧天的状态,就说明一个人沉浸在自己恐怖的情绪之中,所以不要试图和一个焦虑的人讲道理,毕竟他啥都懂,而要通过理解他的情绪,来找到他恐惧的来源才是关键。
当今社会的竞争关系,也让人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疏远,情感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普遍性的缺乏情感的支持。而被认可又是有条件的,需要自己表现的优秀、赚更多的钱、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孤单的、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感觉,也会让人的内心里惶恐、不安。
而会出现一些无力、容易疲劳、厌倦、身体不适、疼痛、孤单、无助感,甚至是昏厥、濒死感,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而如果在出现了这些问题之后,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甚至是痛恨、伤害自己,就会进一步的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使自己更加的焦虑、恐惧。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了,那么谁还能够来爱你呢?所以,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接纳是变好的开始。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什么叫自爱,简单来说,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学着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情、想法,行为,了解自己为什么感到困扰,不敢行动,畏惧他人,又是因为什么一直反反复复地回到原地。如果你不知道原因,那就很难理解自己的行为,也就无法原谅自己,会不停地苛责自己,永无止境地自责、愧疚、后悔。
重塑自己:抑郁会反复,很多时候是跟我们自身的消极的思维模式、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不适当的生活习惯等等相关。要想彻头彻尾地离开抑郁,那就要重塑自己。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很有可能终其一生都要与之相处。
了解到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一个情绪的疏导,但我又不愿意告诉任何人我的情况,所以我把自己的情绪全部写到小说里。写小说对我的重塑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会倾诉会示弱的人。我连自己的日记都不能面对,过后看会觉得这东西很弱智,会觉得当时的心情和心理就是个笑话。很羞耻,无法面对。但是写小说能让我觉得,我写得是别人,软弱愚蠢的也是角色不是我,不用害怕被人嘲笑。
所以我在小说里将自己所有压抑的东西都释放了出来,然后给自己写了一个无条件爱着我原谅我宽容我的完美配角,带着小说里那个自甘堕落的角色一步步地走向正途。就这样,在那个过程中,我开始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也搞清楚了自己要怎样治愈自己。
我开始调理身体,每天强迫自己出门,就算是一个人瞎逛也要打扮一下出门,开始给自己买一些从来没买过的小礼品奖赏自己,去报了私人瑜伽班,天天坚持去健身。在跟父母发生矛盾时开始不再硬碰硬,使用一些谈判聊天的技巧来跟他们讲道理,在自己失控发脾气后,会主动地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厚着脸硬着头皮去寻求原谅和解决。就这样,我开始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事还是人,都在不停地变化。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以支持性心理疗法为主。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缓者的情绪极其低落,则以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为主。针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所处的不良环境,个与言语和行为上的支持。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需要支持和鼓励,并对其疾病状况给与充分解释,如果抑郁症不太严重,应在早期与患者就生活状态进行讨论与咨询。如果抑郁症状严重,则不应早期与患者进行讨论,因为这只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加重患者的失望感,医生应着重对患者从责任感上进行激励,使患者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2疏导心理治疗
抑郁患者情绪低落,兴趣索然,往往沉浸在痛苦的病理体验中。因此医生应采取各种积极地手段,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多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增加患者的活动量,提高兴奋性,改善情绪状态。帮助患者分析自己的过去,现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对疾病的不利方面并克服这些因素,防止情绪低落对身体的损害。让患者疏泄不良的情绪,在心理上出现一系列的积极活动,并强化患者心理上的闪光点,鼓励患者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3认知治疗
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中的理性情绪治疗、认知心理治疗及人之行为治疗效果最好。这些治疗基于关于抑郁症的认知三联症理论,即抑郁症患者消极地对待自我、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未来。治疗的目标是转变患者的消极地认知,用更接近现实的解释替代消极地认知,使患者更好的面对现实,处理好现实问题。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去做诊断。这里需要区分一下“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区别。精神科大夫有系统的医学训练背景,拥有精神科诊断权和药物处方权。所以当你怀疑自己或身边的朋友患有抑郁症,你要去当地的精神科(抑郁门诊)去做诊断、拿医嘱。心理咨询师拥有心理学背景,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训练,无诊断权和药物处方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当需要配合心理咨询时,你要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中长期)咨询。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发病原因,在你看来都是可信的,或者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承受阙值,你觉得是小事,在别人那里,或许就是大事,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对于他们的痛苦多一点想象,多去包容。
第二,相比指责,如果我们容易误会自己有指责的权利的话,比指责更重要的是闭嘴接受。他们的病,错的不是他们,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接受是最好的态度,然后去寻求治疗。过分关注,过分逃避,或者避而不谈,三缄其口,都可能是对患者的第二次伤害。不管是我们还是患病的他们,最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是怀着平常心应有的理解和同情
其次,吃药。百忧解和帕罗西汀这些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相对小,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愿意吃药,在他们看来,一吃药就等于承认自己真的病了,垮了。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举例说明:1你整天这样消沉难过对得起关心你的人吗?你对得起父母吗?杀人良句。不是抑郁症的人无法感到这句有多残忍。是,对不起父母。是,你只是陈述事实。但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严重起来是无法自控的明白吗?抑郁症是病,假如对方患的是别的病,心脏病白血病,你会对她说“你不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吗?”
2“别人都可以,怎么你就不行?”一位患者的自述:今天又被父母问这句,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抑郁症几乎毁了我的生活,去年11月从大学退学,复读,抑郁症加重,停课。非常累啊,毫无力气。我也想知道对别人来说那么简单的事怎么我就做不到。听课多简单啊,我不行。
3“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你就是想太多,你要想开点” “你太脆弱了,坚强点”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确切知道别人的感受。我只是病了而已……我没有作,我也不闲。每到有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告诉他们,你们来体验一下我的感受就知道我够不够坚强了,就知道我有没有想太多。
因为抑郁症不单单是精神上的疾病,就像你不分泌胃酸就无法消化食物一样,抑郁症患者缺乏那种让他感觉愉悦、轻松的激素,抑郁症患者很难感受到快乐。一个不能消化食物,只能靠葡萄糖为生的人说他不能吃东西,你会说他只是挑食、只是矫情吗?如果你不会,同样的,请不要对一个明确诊断出抑郁倾向的病人说“你只是矫情”,你不理解没关系,不要进一步伤害了。我相信活着、和抑郁症抗争着的病友都是坚强的,不坚强的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怎样安抚抑郁症患者
亲人朋友的人有抑郁症的话,“我在”比“我懂”重要,一个没有抑郁症,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人怎么想也不太可能理解得了抑郁症的感受,如果按照“懂”来安慰,很大可能会正好暴露了自己对患者的不理解,让他们更加难过。安抚≠说安慰的话,至少以我的感受来说,安慰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是没效果,下不封底。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其实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状态不理解,多半是因为带有偏见。偏见是因为大家搞混了「抑郁」和「抑郁症」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抑郁」是一种情绪,当你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绪就会变得很低落。而「抑郁症」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精神疾病,除了心理上的自卑抑郁、悲观厌世,有时还会有自杀的企图和行为。而在生理上,也会表现出思维行动力迟缓、认知功能受损、躯体障碍等影响。所以,「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表现出的种种症状绝不是我们认为的「玻璃心」「矫情」「想不开」,他们确实是因为「抑郁症」这个疾病带来的一系列反应。
有人说,「抑郁症」患者渐渐丧失了与人处、与天处、与自己处的能力,更像是与原来的自我割裂与重建。当「抑郁症」开始悄然隐秘流行,我们又将如何帮助这些「抑郁症」患者?心理专家说,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渴望得到共情」,渴望「感同身受」。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因为你也永远不知道能压垮「抑郁症」患者最后的那根稻草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看待「抑郁症」患者,并尝试给予他们对等的「理解」,这应该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精神鼓励之外的帮助,是不是会让「抑郁症」患者能更快的走出心灵的泥沼?比如,夕米的父母是不是应该在得知女儿的病情后,给予多一些的陪伴和照顾。可以让她暂停休学一段时间,好好回家养病。而非继续呆在学校里,引发未知的风险,同时也减轻了对其它同学带来的生活困扰。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60%-80%的患有精神抑郁症的自杀者事先都有明显的表达,对于病人可疑的小动作,不能掉以轻心。
1流露出一些消极的念头,比如常常觉得生不如死、活着没意思等等。
2对身边的人说:“我活着没意思”你们再也不会因为我而烦恼痛苦了。我再不会连累你们的……
3打听一些可以用来自杀的药物,或是打听与死亡有关的事情。
4隐藏与自杀有关的东西,比如刀片、绳索,或是安眠药。
5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清理账务。好像要跟你道别的样子,交代些重要的事情
6情绪由悲观转为正常、高昂。或由正常变得抑郁、低沉、烦躁不安。
实际上这是向他人发出的求救信号,如能及时破译,实施干预,自杀是能预防的。 家人要把这些危险品放在隐蔽的地方,使病人不易找到。药物不要一次大量交给病人,住高楼的,最好在阳台窗户加护栏。
此时,患者正在抑郁情绪中挣扎,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主动联络对方,询问对方的意图。在对方提到与自杀有关的内容时,直接询问对方是否真的在考虑。问话方式必须是直接的,以免被误解成其他意思。多数情况下,真的在考虑自杀的人会想要谈论这件事
重度患者的绝望是完全可以到生无可恋的程度。不仅仅是对现在的生活觉得没意思,对未来觉得没意思,甚至对以前过过的生活都持有怀疑态度。产生绝望感和体内神经递质分泌有关。通常需要吃药而不是只做心理治疗。
患者可以与信任的人一起做出安全计划。要知道,你不必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在意识到自己有自杀情绪的开始,你可以向你信任的朋友或是亲人诉说你的感受。如果你感到难以对身边的人开口,或是怕他们担心,也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ta一起制定一份安全计划。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更早的时候,我也完全不理解抑郁症为什么会自杀。直到5年前我彻底地来了一次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自杀是很正常的,因为活着实在太痛苦。我简单地说,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自杀。抑郁症给我的感觉就是大脑不分泌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了。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长期失眠。人饿了就想吃饭,困了就想睡觉,这是最基本的。抑郁症会简单粗暴地把人的睡眠剥夺掉。一天不睡觉,会感觉精神不好,困,累,难受。如果两天不睡觉呢?干什么都累,浑身难受。三天呢?疲劳已经开始侵蚀身体每一个细胞,肉体已经不受意识控制,反应变慢,没走一部都是煎熬,就想躺着,可是躺着还是睡不着,死活睡不着。
抑郁症患者失眠可能是四天,五天,十天……当我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我走到北京的天桥上,有如行尸走肉,真的想跳下去,太难受了……后来慢慢有所好转,可能还是不太严重,渐渐能睡着了,活下去的勇气又有了。
后来去安定医院治疗,看了心理医生,帮助很大,很后悔为什么没早点去看心理医生,自己就不会遭那么多罪了。
抑郁症是病,不是心情不好,不是散散心,想开了就好了,这是病,非常严重,致死率很高,跟癌症,心脏病是一样的,要去看医生,看专业的心理医生,该咨询咨询,该吃药吃药……
这个病能治……从此以后,我真的很担心失眠,很担心抑郁症复发。不过还不错,自从康复了之后睡得都还行,有时候一天睡不着,第二天还是能好好休息。祝每位抑郁症患者能走出阴霾,正视自己的疾病,去正规医院积极治疗。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我们那里有个小伙子,28岁,结婚2年了,孩子刚满一岁。一天下午,他老婆收到他的短信。短信只有三个字:对不起。然后,他从18楼跳了下去。
在这之前,家里人说他并没有什么异常。只是变懒了。经常晚上不睡觉,白天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不愿意上班,甚至不愿意出门。他去世后,家里人才知道他有抑郁症。他妈妈哭着说:哪有这种病啊,不就是懒嘛,也不至于想不开要跳楼啊。
这件事我是从我阿姨口中得知的。阿姨在讲完之后说道:我也觉得这就是懒,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不能吃苦,不想上班。动不动就说压力大,我们年轻时候那么苦不都过来了,都是从小惯的。
对他人有影响吗?并没有。徒增饭后的谈资而已。
生前得不到的理解,死后依然得不到。
阿姨是在某次家庭聚会的时候说起的这件事。在阿姨与我们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尝试着为这个小伙子辩解,试图让她们能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不是一时的情绪。
“有什么好想不开的,谁还不遇点挫折呢”
“难道就不能多为家里人想想吗?”
“就是天天在家呆着闷得,多出去走走就好了”
这些问题让我很无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明白那种感觉。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陈乔恩在上《旋风孝子》的时候,每一期和母亲互动的场面都十分尴尬。她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根本不像一对亲密的母子,旅程中母女两人相对无言,合影时母亲的手不知安放在何处。在上《非常静距离》的时候,陈乔恩也讲述了她从小在母亲的“打骂教育”中成长起来。小的时候,她甚至宁愿选择在墓地里对着亡者的墓碑发呆,也不要回家面对母亲。
成年后的陈乔恩很多时候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她也不会选择告诉母亲,而是向哥哥诉苦。或许,孤单比痛苦更舒服。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可惜太多的父母都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在言语上对孩子的打击,犹如带有倒钩的皮鞭。成年后,曾经是伤口的地方,生出逆鳞,那是他们用来保护自我的盔甲,也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的保护层。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以爱之名,成人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孔不入。临床心理治疗师黄蘅玉听到过很多孩子抱怨:为什么我妈感到冷,我就应该穿衣服?为什么我妈觉得热,我就要脱衣服?她与儿童和家长一起玩游戏,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思考下一个步骤该怎么做时,聪明的家长就在一旁出谋划策,提供线索,抑或直接干预。于是,孩子就不高兴了:“我会做,我知道!”有个学生对黄蘅玉谈起她的焦虑。自幼年起,她每天起床后就在妈妈的“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中开始焦虑的一天。她同学的妈妈也是这样。她不明白,为什么一天的起始都是这样的不快乐。人生都是这样吗?
“这些来听课的人很多是大学的辅导员、团委老师、负责相关工作的校长。他们真心为孩子们的状况着急。可是他们只在考虑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不走上自杀的道路,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回,黄蘅玉与家长谈网络成瘾问题。讲座一开始,她问起玩游戏是否也有利与弊,一位华裔父亲噌地站起来,几乎把椅子踢倒。他用手使劲重拍桌子,狠狠吐出几个字:“有百害而无一利!”吓得周围的家长个个惊呆。“这样的家长能与孩子良好沟通吗?我遇到过的所有的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都有着痛苦的经历。没有一个人有着快乐的家庭,有着喜爱的学校生活,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他们不幸福。”
“说到底,当这些孩子患上精神和情绪疾病的时候,成年人往往只是想纠正他们的行为,而不是真的想要去了解孩子们面对的困境和痛苦,帮助他们从中走出来,”黄蘅玉说,“如果在内心里做不到这一点,一切技巧都是徒劳的。”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一切爱皆始于家庭
家庭功能,就是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职能。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所有心理需求能都够得到满足,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来说,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来自四个方向,这些也可以说是家庭功能的四个方面。
① 相互平等:指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地给予回应。
② 交流与连结:指家里没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表达真情实感,能安全地表达情绪,在一起聊天。
③ 和谐大于冲突:指虽然有冲突,但整体上家庭主旋律是和睦的、开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调侃。
④ 积极的情绪氛围:指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充满爱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
总结来说,这四个方面其实就在讲一个字“爱”,爱彼此并能让彼此感觉到爱。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一定要先从自己、从家庭功能上寻找原因,看看这个家还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吗?
虽然家庭和父母是导致孩子抑郁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孩子抑郁都是因为家庭或父母,很可能和他自身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关系。因为一个在肯定中长大、与周围连结是安全的孩子,才能放心地向他人抒发负面情感,进而降低抑郁的风险。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最后说一下怎么跟父母谈,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怕自己说漏说错的,可以准备个纸条,把想说的东西写下来,照着念。
第一,明确一个核心,我们是要解决问题,是去争取帮助的,不是去诉苦,也不是去问罪,所以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指责父母或者和父母吵起来,更不要说到一半感觉父母的态度忍无可忍就放弃,为了自己能康复,稍微坚持一下!
第二,专门找个时间和父母坐下来谈。注意,别在父母指责你的时候试图说服他们,也别在聊别的话题的时候假装不经意地提起,要专门找个时间谈,这种仪式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入谈的状态。
第三,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们你生病了,然后把你的症状,你的感受和病了多久客观地讲出来。注意,这个时候不要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上次考试成绩不好,被你们说过以后,我就怎样怎样……因果关系的表达容易让听的人觉得“你就是在向我问罪”,那他们脑子里想的就不是你的感受,而是要怎么反驳你怎么说明这不是他们的错。
第四,表达你的愿望,你需要去看医生,你需要治疗,需要吃药。有好多人自己其实都没下定决心,对于要不要治病要不要吃药,自己也摇摆不定,那么只要父母稍微表现出一点不情愿,他们就会退缩,并把这解释为“父母不支持”。但在谈判中,你的态度是会影响到对方的态度的,所以要想说服父母,必须先说服自己。
第五,告诉他们,你希望好起来,你不想继续现在这个样子了。说得残忍一点,花钱给你治病,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投资,你总要让他们看到你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这钱不是白花的,是能有一个正面收益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要让他们误以为你是在为自己的“懒”“软弱”找借口,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你是需要帮助去改变。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1】李若彤
和相恋十年的男友分手,同时父亲中风瘫痪,双重打击下患上抑郁症,在家中经过五年治疗,13年重返荧幕。以前我会问自己为何要生存在世界上,而现在我不会去抱怨,而是先想想怎么办,之后才会想为什么。以前进一个房间,我会想里面的人会不会喜欢我呢?现在我会想,我会不会喜欢里面的人呢?
【2】崔永元
我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特别严重的那种。我很清楚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想到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特别快乐的,但这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这两年我一直在与医生配合,接受治疗。我注意到,社会上现在对这种病不了解,认为这没什么,就是小心眼、想不开,其实这的确是一种病。
【3】杨坤
最痛苦的两年是他还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的时候,不能工作,无法唱歌,甚至难以出门面对外面的世界身体上巨大的痛苦:胸闷、气短、浑身抽搐眼睛聚不了焦,看东西都是模糊、重叠的晚上会失眠,一点微小的声音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4】热依扎
抑郁症不是(因为)想太多;还有一个,你谈个恋爱就好了,真不是这么回事儿,你看太浅了。它是一个病。很多人把癌症当病,(把感冒当病),到了精神上、情绪上的时候,就是哎呀,你就是想太多,你就是钻牛角尖了!越是这样的话,越刺激到这个人不愿意跟外界交流,可能会让他病更严重
【5】郑秀文
然而《长恨歌》口碑票房双双扑街,成了压垮郑秀文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整整三年,郑秀文的作息完全乱了,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家休养她情绪低迷,起伏不定,脆弱敏感开始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焦躁不安。
【6】lady gaga
她在三年前透露自己在19岁时曾被一名音乐制作人强奸。此次她称:说出来是因为该事件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找到力量去分享这件事,之前没有人知道。就好像我努力想把它从脑子里抹去,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丑陋的妖怪,你必须直面它,才能去治愈。”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1】范晓萱:24岁的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耳朵听不到,还差点失聪。没来由地情绪低落和失眠,感到空虚,也少了喜怒哀乐,后来她决定自行停药,情况却变得更严重,不但精神错乱,还出现幻觉
【2】薛凯琪:我的病来得突然,也走得好快,好神奇地只是一年,由我两个圈外好友轮流陪着我、鼓励我去看医生,每天提醒我吃药。当时我有两个心理医生,一个开药给我,一个陪我聊天,除了医生,还有神的帮助。
【3】周润发:他采取药物治疗和音乐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周润发的重度抑郁症,还开了一些镇静类的药物让他晚上服用,那一天,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周润发,在音乐声中头一回沉沉睡去,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周润发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4】陈松伶:在陈松伶抑郁之时,张铎时刻都陪伴着她,不离不弃。陈松伶无心工作时,他一边鼓励着她重拾生活的信心,一边自己出去拍戏赚钱,告诉她不要压力,他会养她。陈松伶说自己待业在家近4年,不止抑郁,还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丑,可张铎从没放弃过她。
【5】李兰妮说:“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是希望利己利人。利己是痛定思痛,需要脱敏,需要想想往下该怎么活。利人是想助抑郁病人一臂之力,别放弃。我们要一起打破沉默,为自救救人而说,为自救救人而做。”
【6】张桐:几个月的拍摄,给他情绪造成极大伤害,经常失眠的张桐开始产生“幻听”,他形容自己的身体里总有几个人在打架,病情无法控制的时候,张桐想到结束生命。“第一次是用手机砸自己的头;第二次是想跳楼,都被妻子拦下来了”
抑郁症爱情故事
我是真吓住了,我不敢让她一个人在家,不敢让她带孩子,我求医问药拉着她去西南大学拖关系找博导来给她做心理咨询,她却又笑了,跟我讲她不会想不开,她还有没完成的事情,她父母还在,所以咬着牙她也会撑到那一天。
我听了咨询师的建议,带回家了一条狗。
只是我对狗不了解,没什么经验,带回家的是一条小吉娃娃。现在回过头看看我真是服了,就应该选性格好的品种!但这条狗,真是帮了我大忙了。她渐渐开始恢复了生气,因为狗狗而“被迫”出门,又有了生活的下一个小目标,又会跟我讲刺客信条出了新,极品飞车连了网,剑灵她咒术满级了,号称要当咒爹带我下本大杀四方。
没有共情能力,或者共情能力低下的人,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个病的。是会用最亲的嘴,说出最伤害的语言,如刀一般扎在被黑狗追咬,早已精疲力竭的ta们的心头上的。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更是要将共情能力上升到堪比三观契合的重要高度。
若身边的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无法理解你的感受,无法给你依靠的肩膀,无法提供康复过程中的全面支援,那这条黑狗,便会逐渐变成悬挂于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以因为如鸿毛一般的小事,贯穿全身,终结所有的希望与期翼,将一生画上一个绝对黑暗的句号。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得了抑郁症不要害怕,事实上,正如李宏夫老师新书《战胜抑郁》上写的那样:无论是什么程度的抑郁症,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抑郁症,只要在正确的治疗方法下,抑郁症一定是可以治愈的。
那么抑郁症患者该怎么自救呢?首先,要学会直面你的恐惧。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有时面对自己所恐惧的生活,会让我们变得紧张不安。但是,你不跳入水中,什么时候可以学会游泳呢?只有通过面对生活,忍受痛苦,你才能慢慢了解自己,发现生活。如果不能去面对生活、忍受痛苦,那无论何种治疗方法对你都不会有作用。
神经症期间,我遵循网友的建议,坚持跑步,从过去配速8分多到现在配速6分。每周跑步量在25-40公里,体重从78公斤变到70公斤。过去每年体检发现的尿酸高、轻度脂肪肝、血脂高居然都正常
我的种种症状,只要喝酒了,就会被酒精的阵阵头晕缓解掉,这种醉酒的头晕和神经症的头晕,简直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当我参加商务宴请喝多了之后,那种暂时没有神经症症状的感觉简直爽歪歪。之后就开始自己没事找酒喝,家里白酒红酒不断,特别是喝了3两白酒之后,身体又不难受,脑子微醺的感觉让我流连忘返。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失眠,彻夜难眠,需要到很困睁不开眼的时候才能睡着,而且醒的早。想太多,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会想很多东西,甚至能够记一两年或更久。觉得自己处处不好,即使别人在赞扬我,我还是在极力的否定自己。自卑又自恋,缺爱。社交恐惧,喜欢一个人独处,在人多地方不自在,跟别人沟通困难
诊断是去当地的精神病医院或检测中心,一般都可以医保的。检查总共下来200~300.我当时的检查是做了大概2000多道心理测试题,方方面面的。然后医生聊。医生会根据测试诊断结果以及和患者聊的结果判断是哪一种病,什么程度,然后开药。不会一次性开太多,如果药不管用,后面复查的时候,需要换,应该还需要进一步的激素测试。毕竟有些人表现是抑郁症,其实是精神病之类的。不太一样。
如果你还有想做的事情,就努力活下去。把你最痛苦的事情写下来,或者录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你失眠,或者情绪低落。是什么让你一想到就想哭。
跟你最好的朋友聊天,说出来。如果这个人比较大大咧咧的,那还是算了,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一定完全了解你。因为抑郁的人,往往口是心非。告诉你的父母。你自己是不可能对抗抑郁的。你会需要父母协助你改变周围的环境。
一定要脱离让你陷入抑郁的环境,至少一两个月。找找自身原因,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听鸡汤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总会有一百句OS反驳回去。你只能靠你自己好起来,只要你还有一点想好起来的想法。沟通很难,但是一定要沟通。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午夜起来,站在客厅,或者躺在地板砖上,听外面的猫叫,车鸣。觉得我是个独自生活的怪物。每天吃药吃到烦时,不知道几时好,不知道药还要吃多久。医生说要给我换进口药,因为我上次去复诊的时候,又哭了。
医生说你吃药没效果,还是这样吗?他建议我入院进行电击治疗,我是知道电击治疗的。ted的几个演讲者说他们做过。治疗抑郁快很准。
我没有换进口药,因为我失业了。我的状态时好时坏没办法在公司继续工作下去。没有经济来源,拿着公司给的赔偿金,我租住在一个偏僻便宜的地方。医生又多给我开了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的药,让我每天吃半片,稳定情绪。我没有吃。因为副作用会让我每天昏昏沉沉。我不想再次陷入这些清醒有时的日子。
我好难过。每次晚上走在街上,都无比希望我在此刻死去。这样就能解脱了吧。我对妈妈说,我死了你就可以拿着你们的存款去买新房子,新家具。多好,不用说要帮我攒钱了。她反对了我这个提议。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2013年12月10日,我开始吃药,吃的三种,舍曲林、坦度螺酮和阿普唑仑。我们沟通的很好,她告诉我,我是个成年人,要严格按照她的要求服药,但是第一次只给开了一周的药,每次怎么吃,如何加药说的非常得清楚。
她非常认真的告诉我,阿普唑仑的半衰期只有8到10个小时,但是它首先可以拯救我的睡眠,让我睡着,那么至少体力可以开始恢复。其他的两个药,是长效的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需要服用6-10个月,前三个月是治疗,后期是持续的修补。就像是一个洞洞,首先要保证它不再变大,然后要一点一滴的修补它,它才会完好,吃药期间什么都不要想,任何的副作用都会产生,可是要告诉自己,没问题,都是错的。就这样,我带着她的嘱咐,开始服药。
我特别记得当天晚上回去吃了药,坐在那里等待着药物产生作用,可能我是个特别敏感的体质,阿普唑仑吃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候,终于开始有点困了,三个多月,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我激动的哭了。闭上眼睛告诉自己,一定会战胜它的。
我享受药物带来强制睡眠的同时,低估了药物的副作用,副作用就是持续的腹泻和恶心,头晕、腹泻和恶心折磨的我身心疲惫,想要放弃,可又很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短短一周,体重又下降了5斤,三个月瘦到了人生的最巅峰,165CM,95斤左右。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这一切的核心就是——走出孤岛,和别人建立连接。转化成行动就是和别人一起规划未来。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找人聊天,不管是找家人,或者在微信里找朋友聊天,给他们留言,问问他们今天/将来的行程,告诉他们你今天/将来的规划,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唱歌、爬山、旅游等等一系列事情。
在抑郁症的前期,要抓住自己思维清醒的空当,积极求助,积极寻求治疗,告诉亲近的人(如父母、值得信赖的朋友)自己生了病,想要治疗,希望TA陪自己去医院。之所以要选择告诉亲人、朋友,是为了让他们看着自己,不因一时的冲动而自杀(记住,必须把自杀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中),也不因疾病乱投医去了不该去的 “小诊所”,承担了金钱的损失,还错失了治疗的良机。
以我为例,我在自己第一次出现轻生念头后,及时告诉了我爸爸,当时害怕他骂我,我都不敢用语言去表达,而是把我的需求和感受写在纸上。在我爸出差在外的某个晚上,我突发轻生念头,我及时给我的闺蜜打电话,她立刻打车过来安慰我,陪伴我,让我不那么害怕。
所以,生了病的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作病人,及时地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一个不行,换另一个,总有人理解你。有时心情不好的时候,打倾诉电话(简单心理),和具有共情能力的咨询师聊聊,你的人生轨迹可能会逆转。接着说,选择医院的时候,以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为主,抑郁症和躁郁症并不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所以医生医术的精湛与否,以及你是否愿意相信你的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对你的康复,至关重要: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
斯瓦多曾以实验音乐剧《逃亡者》闻名于纽约的戏剧界,并在她所钟爱的行当里干得有声有色。正当事业红火之时,却不知不觉地被抑郁症所侵袭,并困扰了她长达30多年之久。斯瓦多与这个心理恶魔孤军奋战了多年之后,出版了《我的抑郁症》一书。
本书的翻译者是被誉为“海派文学传人”的王安忆,才情女子,抑郁症患者。写序的是著名抑郁症患者崔永元,号称“和抑郁症是兄弟”。这样的三个人凑到一起,以他们的真诚与勇气,揭开了抑郁症人群生存状态的冰山一角。

【1】制作历程
大部分文章都整理自网络,主要是知乎和百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开始是想更新短文,每天五更,后来发现这样太乱了。然后就进行整合,把题材类似的文档放在一起,但是有一个新的问题,太长了,读着读着注意力就飘走。所以进一步的压缩,删减空洞,容易被误解,以及重复的内容。在每一章前面制作导航,同时把主要内容放在开头,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调整段落顺序,让逻辑更合理。
【2】制作原因
刚开始做抑郁症视频的时候有说过。原因是我谈了一个女朋友,她有重度躁郁症,想去更好的了解她,所以一直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视频是为了记录我学习抑郁症的过程。其实我女朋友出了一些状况,以后有机会会说。关于抑郁症的科普,我会坚持做下去的。主要是分享我阅读到的文章和书籍,我现在在读的两本书是《超越原生家庭》《精神焦虑症的自救》,很多人都给我推荐过。
【3】视频计划
我不太想做抑郁症科普视频,首先是做出来的视频太沉重了,然后就是B站环境不好,有些人喜欢断章取义,恶意揣测,之前被网暴的时候,我还挺郁闷的,想过放弃,但是想到我女朋友,我受到这么点打击就退缩了,还怎么鼓励她坚强,所以就坚持住,抑郁症科普的事情要继续做下去。不过会以文章的形式分享,主要是读书比价。关于视频的内容,我想做娱乐一点,可以让人放松的,不会引起太大争议的视频。
【4】后续计划
之前我有几个月拖延症很严重,简单说就是懒骨头发作。然后我开始看自律方面的书籍,总结了我以前的人生经历,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自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自律水平。我准备写几篇文章来讲解,主题就叫做《弱自律者的突围》,视频的主题也会围绕自律方法展开。关于抑郁症科普,主要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其实前人写了很多很好科普文章,有很多实用性强的缓解抑郁方法,我准备挑选出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