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昆工2019年风景园林初试真题复刻/棚户区改建

2021-01-06 10:14 作者:风暴设计教育  | 我要投稿

昆明理工大学2019真题试卷

解析题目:

  • 基地为中国西南某中型城市的一处棚户区,设计成公园。面积约为 6 公顷。基地平坦,无明显地形变化。内部水体需保留,且有地下泉眼。

  • 场地内多有坑洼,表示可以设计水体、湿地、雨水花园等,也可以单纯用(下沉)草地表达。本次方案中没有设计水体。

  • 水体因为有地下泉眼所以可以扩大面积,改变形态。

  • 要求设计地上停车位、公厕,与球场。

  • 场地周围有学校和寺庙。考虑与这两个方向的人流可能比较多,适合设置较大入口。


方案参考:


设计复盘:

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确定整体布局。场地整体狭长,为典型的带状场地,空间的分布整体上应当与长边方向一致,轴线的设置则应当与长边方向接近垂直或斜角相交。

虽然场地中原有水体面积不小,但并不适合作为主空间,因为这一水体偏居一侧,如果作为主空间很难控制全局。因此,将之设计为次要空间,在场地相对重心位置设置主空间草坪。

带状场地往往需要若干条轴线,特别是由于这一场地相对较大,不可避免的需要多条轴线控制全局。确定轴线及空间后,结合轴线以及空间的位置,选定合适的路网线形,进行路网的选线,大场地通常适合圆曲线道路线形,通常需要闭合成环。

在一级路布线完成后,用二级路串联场地中一级路未能照顾到的空间,注意一二级路的圆弧半径不可差距太大,应当处在相似的尺度内,同时注意利用道路进一步明确空间的形态边界,避免整体图面的散乱无章。

在进行进一步细化的时候,除了利用行道树和列植树进一步强化线条感,还需注意运用多种要素软化融合道路所形成的明确硬朗的边界,特别是树团的运用,可以增强设计的随机感、自然感、避免显得过于刻意。

节点在细化的时候要注意软硬质结合,注意铺装分割线的运用,注意整体形式与路网等其他层级要素的和谐,同时,注意各个节点之间的主次关系,要形成主次分明,层级有序,分布均衡的节点网络。

风暴设计教育官v: 18696655629

本方案失误之处在漏掉了考点要求的停车位、公厕与3种球场。不破坏整体构图的解决办法是沿着主路布置若干停车位,在主要空间布置公厕,公厕要与云树结合,既方便到达,有一定私密性。球场的形态通常为矩形,与构图很难融合,尽量布置体量较小的类型,如羽毛球场、门球场、网球场等,位置可以放在次要空间草坪边缘及附近。  

案例:

环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示范段设计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项目概况  

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的示范段项目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洱滨村段,是整个环洱海湖滨缓冲带项目的起点区域。示范段面积为16.64公顷,设计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理念,以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措施将一个被农田、客栈侵占的湖滨岸线修复为一个为水体净化和生态复苏的自然湖滨岸带,为整个环洱海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样板。

背景

该项目位于大理市下关镇洱滨村段,南起黑龙沟、北至崇邑村7号沟,遵循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管理规定,蓝线即洱海湖区界线,以“2007年环洱海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高程湖区范围界线划定,绿线是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红线是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示范段面积为16.64公顷,是整个环洱海湖滨缓冲带项目的起点区域。

项目建设前,农田、房屋已延伸至洱海湖区边界。设计团队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出发,充分考虑了维护场地生物多样性、削减场地面源污染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且邀请国内外业内专家、政府工作者、当地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从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胁迫和社会参与等四大项18个指标对场地进行评估与诊断,其中面源污染、生境破碎及公众参与性低是场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设计团队基于问题导向,采取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措施打造一个为水体净化和生态复苏的自然、健康的可持续湖滨缓冲带,为整个环洱海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样板。

目的:水体净化与湖岸生态复苏

经过修复的湖滨缓冲带,是洱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净化了上游的低污染地表水,恢复了自然栖息地,使其物种更为丰富,激活整个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大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宝藏。

设计方法

重塑自然空间:
长期的无序发展使得洱海湖滨带被农田、房屋所侵占,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典型自然湖滨湿地生态系统中蓝绿比以及绿地中旱地与湿地的比例失调。通过调研同纬度其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与洱海历史生态系统特征,重塑3:7的蓝绿比以及绿地中6:4的干湿比,并在植物覆盖度、生境破碎度方面尽可能的接近未受干扰的状态。

维持健康湖泊生态体系:

设计团队对场地中植物、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模式、生态习性、季相特征、栖息喜好等进行了研究,通过丰富场地水系统类型,强化自然平衡和净化功能,为生物提供丰富类型的栖息地,对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群落进行充分保育,对入侵物种进行清除,并谨慎引入了适宜的本地物种,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从而维持健康的湖泊生态体系。


▼ 自然恢复河口湿地,河口湿地现状基底较好,仅河口处水流路径畅通性不足,加之上游溪流中污染物汇入,造成河口湿地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保留现状全部乔灌木群落,清除外来入侵种紫荆泽兰,人工疏通水流路径,让自然做功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 辅助再生林下湿地,通过计算场地的处理水量,设立适宜的净化目标,采取局部重塑地形,将原有的沟渠来水引入下凹的草甸湿地和现状密林中,辅以生态砾石床与自然式表流湿地的组合净化工艺,依次脱除上游来水中SS、TN、TP和COD四项目标污染物,使设计语言为水体净化功能服务。

形成可持续的自管理体系:

所有的设计及施工时序都考虑了湿地演替的自然规律,在第一年建设时通过地形重建,引入先锋植物群落,营造不同类型的生物生境来搭建生态系统基底,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先期引入的物种促使有机物自然形成,草、野花和其他植物丰富度逐渐提高,从而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经过群落的自然演替,物种间的竞争使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逐渐形成能够自我维护、抗干扰强、动态平衡的自管理生态系统。


▼ 辅助再生鸟类栖息地,将原有的林地、荒地根据森林的演替规律而进行的近自然经营,伐除过密和干型扭曲、病害及枯死的林木,形成结构合理的群落空间,局部适当引入本地物种,营建为生态密林、疏林草地、草甸湿地等生物喜栖的基底类型,为白鹭、池鹭等本地鸟类提供筑巢、觅食的栖息环境,以少量的人工辅助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

▼ 以巢树为中心,形成3000-5000㎡的营巢林。

▼ 根据鹭类的栖息偏好,营建水深0-30cm,植被覆盖度在75%的草甸湿地环境。


▼ 在湿地常水位以上0.0-0.3m处摆放枯木、石块,维持湿度及温度相对稳定的微栖息地,为昆虫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为鸟类提供食物。

增设低干扰服务系统:

围绕自然的生态基底,仅在湖滨带内设置一条供骑行、步行的生态通行廊道,以降低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同时提供低干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生态驿站、清洁能源的观光游览车、共享单车等,满足周边村落人群及游客的基本需求。

▼ 重建低干扰生态通行廊道——洱海生态通行廊道中仅允许步行及骑行的低干扰游览方式,考虑到减小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干扰的同时提供更为有益的亲近自然的方式。

保护洱海自然神圣遗产:

项目的根本初衷,是要在洱海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行之有效的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自项目建成以来,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更多有益与丰富的活动也开展起来。除了以往的观光旅游,这里还开展了不同年龄段的自然教育课堂,以科普教育为抓手,最终实现保护洱海自然神圣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 与义务教育学校及专业自然教育机构联合开展自然教育课堂,用“自然为师”的方式,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实现对儿童的自然基础教育,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从教育抓起从而对社会的未来产生有益的影响。

结论

本项目的设计通过连接当地政府、多领域专家、当地居民等多方利益参与者,充分讨论场地问题,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湖滨缓冲带恢复到天然状态,湖滩、湿地等栖息空间“失而复得”,不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也提升了洱海“颜值”,同时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与爱护,逐步形成了健康良好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项目建成一年后,湿地的出水水质指标稳定,湖滨带的植物群落更为丰富,在此栖息的鸟类物种种类及规模都在扩大,作为水陆交错带的栖息地,其更丰富的物种多度,补偿了人进湖退造成的自然滩地的损失。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这里由理念向实践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湖滨带由“人进湖退”的侵占模式转变为“人退湖进”的人湖共生模式。



/风暴 X 学员作品/▼园林作品▼

▼视觉传达作品▼

▼环艺作品▼

▼工业作品▼

▼建筑作品▼

▼规划作品▼

风暴设计教育官v: 18696655629

风暴设计教育在线咨询

单击二维码扫描添加咨询老师

高效且专业的手绘、软件、考研培训机构——风暴手绘基地

官方网站:www.fengbaojy.com

官方微信:fbsh18696655629

免费热线: 18696655629

昆工2019年风景园林初试真题复刻/棚户区改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