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周末股市:市场下跌加速,苦日子可能比预想的更长
美国三大股指涨跌不一,道指连续第二周收跌。道指跌0.56%报35911.81点,标普500指数涨0.08%报4662.85点,纳指涨0.59%报14893.75点。
COMEX黄金期货跌0.23%,国际油价全线上涨,美油2月合约涨2.62%,伦敦基本金属涨跌不一。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收盘多数下跌,能源化工品普遍走低,LPG跌3.05%,纸浆跌2.3%,20号胶跌1.62%,橡胶跌1.23%。
黑色系全线下跌,焦炭跌2.97%,焦煤跌1.88%,铁矿石跌1.59%。农产品涨跌不一,菜油跌1.25%。
【2022年新股破发率达到50%】
2022年以来,新股首发连连遇挫,今年一共上市12只新股,就有6只个股破发,占比达50%;
周五上市的翱捷科技发行价164.54元,上市首日开盘价130元,跌幅20.99%,上市开盘即破发,随后盘中继续下挫,最低至105.88元,最大跌幅35.65%,截止收盘,翱捷科技收于109元,最终跌幅33.75%。
新股上市以后是强是弱,往往跟当前的市场情绪有关。由于最近市场情绪低迷,资金缺乏进场意愿,所以新股上市以后缺少资金拉抬,因此下跌的概率就会较大。
预计春节过后应该会有所好转。
但也必须考虑到新股发行询价制以后,发行的价格普遍较高,这也是导致频频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弊端不改变,大A打新将有可能沦为和港股一样的鸡肋之地。
周五市场开盘就体现出权重走弱,题材反弹的格局,银行、保险、地产开盘就跳水,而题材方面热点的持续性同样较弱。
最强的仍然是医药,随着龙头九安医疗持续释放利好消息,抗疫题材全线暴涨。板块内以双创个股居多,涨幅超过10%的个股不胜其数。而数字货币、元宇宙、预制菜等二线题材尽管仍有龙头抵抗,但整体已经走弱,分化严重。
内资个股主力资金流向方面,56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亿元。北方稀土、以岭药业、宁德时代、和邦生物、翱捷科技-U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居前,分别净流入10.69亿元、4.67亿元、4.64亿元、4.46亿元、3.93亿元。
94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1亿元。平安银行、中信证券、中国平安、万科A、雪人股份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居前,分别净流出11.03亿元、6.56亿元、5.03亿元、4.52亿元、4.08亿元。
北向资金全天小幅净买入2.82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7.53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0.35亿元。本周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74.45亿元,连续3周净买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酒、新能源等传统重仓股近期作为有限的情况下,外资开始积极炒作新标的,日内陆股通活跃榜出现多个新面孔。德方纳米、容百科技、光威复材、星源材质均为首次登上成交活跃榜,杉杉股份上一次登上活跃榜还要追溯到2016年10月19日。
其中,德方纳米、容百科技净买入超3亿元,净买入额均创历史新高,杉杉股份净买入逾1亿元;光威复材、星源材质则遭净卖出超2亿元,净卖出额创历史新高。
此外,国轩高科净买入3.99亿元,净买入额均创历史新高;贵州茅台、药明康德、华友钴业、汇川技术净买入逾2亿元,药明康德已连续6日净买入,累计净买入17.16亿元,比亚迪、亿纬锂能净买入逾1亿元。
净卖出方面,配股的中信证券遭大幅净卖出7.53亿元,净卖出额创2015年4月以来新高;爱尔眼科再遭净卖出3.78亿元,连续8日净卖出,累计净卖出23.63亿元,宁德时代净卖出3.54亿元,招商银行净卖出1亿元。
南向资金净买入37.71亿港元,连续8日净买入,累计净买入229.07亿港元。快手、美团、腾讯控股分别获净买入9.88亿港元、7.19亿港元、4.73亿港元。净卖出方面,舜宇光学科技、兖矿能源、中国海洋石油分别遭净卖出1.56亿港元、0.92亿港元、0.74亿港元。
开年以来A股连续下跌,并且量能并没有明显缩小,板块也没有出现止跌迹象,严格的说这波下跌是从2021年12月13号见顶以后启动的,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一个月,而且近期有加速下跌的迹象。
今年的两周,所有股指均收跌,第二周虽然创业板、科创板勉强收红,但幅度很小,有下跌中继嫌疑。
这波下跌不但散户亏的钱很多,基金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亏损,亏损10%的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比较激进风格的私募产品已经清盘了。
到目前为止,开年以后,曾经出现过两个亮眼的板块,一个就是前期的地产及相关产业,还有一个就是医药,而地产在1月11日见顶后,已经出现放量下跌走势,预计不大可能在几天内就企稳,那么现在只剩下以新馆检测为首的医药板块仍然能够连续走强了。
权重板块近两日持续杀跌,特别是周五早盘一开盘金融、地产直接来了一波跳水。大家能够这么步调一致,齐心合力的下砸,你相信这是个偶然吗?
周四茅台带着白酒跳水有人说是因为消费税,周五券商大跌,有人说是因为中信证券配股价格太低(价格只有14.43元/股,等于打了个对折),同时圈钱280亿,确实过分。
但归根结底还是市场资金信心不足,不相信春节前这段时间能够上涨。
所以原本还算坚挺的权重板块,终于也开始高台跳水了。
而且周五不但权重下跌,小盘股最后也出现跳水,所以几乎所有指数全都稀里哗啦,只有双创板块走势较强,其实也只是板块龙头(宁德等)走得较强而已,大部分个股并不怎么样。
【为什么开年以后会出现连续的调整?】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去年年末基金之间的搏杀延续到了现在,具体体现在白酒板块的连续杀跌以及时不时来一波的权重杀单。
第二、新年伊始,各个基金机构都需要调仓换股,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去年的绝对核心大科技和新能源车等相关板块,开始连续走弱,说明资金应该在换仓。
第三、由于周边环境的不稳定,特别是老美加息预期越来越提前,咱们自己内部环境也是风声鹤唳,所以虽然预期今年仍然会是偏宽松的货币环境,但在春节前这有限的一个月时间之内,资金显然不敢在这个时候冒险。
也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出,什么时候市场可能企稳,以及哪些板块有可能成为今年的重点?
资金进场时间大概率会出现在春节之后,但春节一过就想直接企稳拉升难度仍然较大,参考去年白酒医药的杀跌走势,持续时间一点都不短。
而且顶多是部分核心板块会走强,类似现在的医药和前一阵的地产,大部分板块仍然会是震荡为主,而去年的核心题材至少在短线来说难以走强了。
因此如何甄选今年的核心题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来看市场最主要的核心无疑是医药板块,新馆检测无疑是近期最靓的仔,连带着幽门螺旋杆菌,辅助生殖等新兴医药概念也都纷纷大涨;
而上一波的热点之一NMN概念目前也是量价齐升的,所以还不容易走弱;
持续调整,低位再次拉起的CXO板块也有资金进场,有望继续上扬。
但前期的热点养老、婴童、中成药等板块,则有调整需求了。不过调整下来之后,由于这些板块本身都属于中长线概念,所以后期再次走强的概率并不小,大家可以轮动操作。
地产、基建等相关板块,虽然这两天有资金杀跌,但主要应该是获利盘回吐,一旦调整相对充分,大概率会再次吸引资金进场,所以同样值得关注。
再有数字货币和元宇宙板块也是类似的特征,都属于中长线概念,只要调整到合理的估值,也一样会再次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以上三类应该是今年比较明确的核心,至少第一个季度应当是这样的。
预制菜更像是短线热点,春节后是否还能火爆,需要观察。
还有一些相对较弱的热点板块,比如机械、农业、运、,终端消费都会有阶段走强的时候,只是持续性和力度应该偏弱。
同时小盘股今年应该还会有不少表现的机会,虽然周五开始调整,但是从趋势来看没有任何的问题,后边继续走强的概率同样较大。
而去年的核心题材里面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锂电、锂矿、稀土这些核心概念。一旦新的热点拉到高位,同时这些板块估值也合理了以后,就会有资金持续进场。
还有一点也可以关注,就是港股的中概互联。最近已经有些企稳的迹象,虽然不见得会连续拉升,但是只要能够震荡筑底,不创新低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毕竟前面已经跌的实在是太多了,很可能会有更多资金尝试进场抄底。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市场整体氛围相当弱,无论是形态还是资金都没有见底迹象,所以至少在春节前的最后两周企稳概率并不大。
如果连续下跌很有可能会引发恐慌盘不计成本离场,以及杠杆资金的踩踏。
所以风险仍然较大,如果没有重磅利好出台,同时引发资金蜂拥进场,大概率接下来的一两周会是震荡阴跌的走势(有反弹,但整体向下)。
我们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地根据现在市场情况作出的分析。
希望引起大家的警醒。
另外除了股市,其他市场也可以考虑成为避险的选择,比如债券市场,最近债券市场火爆,今年以来不到半个月时间已有逾百只债券基金(各份额合并统计)宣布限购,涉及中银基金、德邦基金、长信基金、建信基金、永赢基金、信诚基金等数十家基金公司。
从基金类型来看,包括中短债基金、中长期纯债基金及混合一级债基在内的纯债类基金占比较高。
波动相对较小的债券市场应该算一个相对平稳的避风港,等待下跌风暴过后,大家再重返股市。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好好思考一下最后这两周应该如何应对,我们下周仍然会和大家一起共同迎接市场的风雨。
大家周一见。
【其他消息】:
上交所:本周对开开实业等严重异常波动股票进行重点监控。
深交所:本周对近期涨幅异常的“雅本化学”进行重点监控。
中国中免:预计2021年Q4净利预计9.09亿元-16.09亿元,环比下降48%-70%。
春秋航空:12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26.16%。
中国东航:12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31.41%。
南方航空:12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37.35%。
中国国航:12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37.4%。
厦门空港:12月旅客吞吐量94.85万人次,同比下降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