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第一讲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奇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
20世纪哲学桂冠诗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生平与著作】
1885年出生富商家庭
1902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喜戏剧、哲学、美学
1906获法学学位 同时也写出了非常重要的著作《现代戏剧发展史》后获得哲学博士。同年与希美尔马克思·韦伯关系较近。两人对卢卡奇的影响很大。
希美尔《货币哲学》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8初入爱河,可惜直男非学术不可
《心灵与形式》--献给初恋
1912移居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 “新康德主义”代表
1914年逐步感兴趣于马克思主义
“在托夫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找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将目光转向俄国,并于伊莲娜闪婚,可是伊莲娜出轨了,同年写了书《小说理论》。
《小说理论》与《德国悲剧诞生》(本雅明)并称为--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典范著作--题献给炸弹女郎
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让人们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可能性
1918加入共产党 --因“对资本主义深恶痛绝” but 匈牙利共产党红色革命不到一年失败,被围剿而逃至维也纳。所幸斡旋躲过难。后面去苏联,列宁还接见了。
1923《历史与阶级意识》奠基之作--几篇文章的合集
1929 化名布鲁姆为匈牙利起草政治报告但仍然被打为消极派
从此离开政治舞台,不再进行政治革命,开始转向学术研究,开始认真研读马克思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回德国后成为著名左翼批评家。
1962《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1963《审美特性》
1971死于癌症
跟文学有什么关系?
现实主义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 --“物化”概念
马克思“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但1930年后才出稿,所以两人想法跨时期有点不谋而合
现实主义文论--“物化”--马克思的“异化”--希美尔、韦伯
一、物化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
1.理论资源
A.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 1844年青年马克思“异化”的提出概念
解释:
商品拜物教:拜物教本为一种宗教,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对商品的崇拜。商品本来服务于人,而现在人们却用商品来标榜自己定义自己--沦为商品的奴隶。
黑格尔: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异化也是一种对象化--异己性力量--控制奴役集体
【 “劳动异化”四个方面】
①劳动者跟劳动对象的异化
劳动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劳动者
劳动对象:我生产的劳动品居然属于资本家(一层异化)
②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二层异化)
马克思: “劳动者,只有在实行动物性的本能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人。来实行人的活动的时候,觉得自己像动物。”
③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或人的类本质异化--挫败、人生意义何在
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有机关系转化为商品(好恐怖)
B.希美尔--“一切用货币来标识整个社会的差异” --《货币哲学》
eg:艺术作品不看价值,看标价
C.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大的牢笼,它是靠着一个精密计算的机械性的一个大的机器--计算(合理性)”
2.物化批评的两个维度
(1)对理性这件事本身进行批判--资本主义背后的运作原则
现代社会本质--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物化的社会
人人关系变为物物关系
物化社会的产生--现象必须回归历史当中去
卢卡奇“什么东西导致了物化?”
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变成了机械化、原子化
“因为要追求高效才有的流水线生产?这又是为什么呢?”
结论:
劳动分工导致了物化
劳动分工(物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
劳动分工导致:
①劳动对象被分解
②劳动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
结果:人的意识被物化(怖い)导致人在思考自己的时候,不是通过质的方式来思考自己,而是通过量的方式来思考自己。(太恐怖了)
(2)历史哲学
物化突破点--无产阶级
物化--非必然--仅仅只是某个环节
因为无产阶级在量上被压抑最深,所以他的质的那方面也就被抽的最空--内在寻求一种超越性,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3.总体性辩证法
总体性--整体性思维“努力的跳出你眼前的片段化的现实来去从整体上去关照这个社会系统,你才能意识到,原来你处在一个物化的状态中。”
eg:工人罢工--无业游民
集体罢工--与资本家坐下来谈--这个系统破坏掉
工人要有整体性意识
审美--整体性思维
“艺术不应该反应现实生活的某个片段,而应该反应社会的本质”
“51分钟的铺垫这就是大学老师”等等等等,关关也是这样厉害的老师啊!
透过片段体现整体--卢卡奇重要的现实主义原则
总体思路:
现在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商品形式的普遍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劳动分工可计算合理看得见--意识的物化--跳出来,看到整个系统--于是强调艺术作品要有整体性思维--于是提出了现实主义文论
二、现实主义文论
1.理论基础:反映论--不是一般的反映论
“透过卢卡奇对于卡夫卡的态度,探究现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论文非常好的选题--难读五颗星+哇哦
(1)艺术起源:巫术--本质--模仿
模仿形成的两个方面
❀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二者本质皆为艺术
认识世界与激发情感都要遵循的原则--总体性原则
整体性贯穿卢卡奇的整个思想
二、理论的核心--典型论
论文选题“典型理论的发展史”
柏拉图典型论--理念

卢卡奇认为的典型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别林斯基:典型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通过一个人写出来一群人这就是典型”
共性可以--但是不能脸谱化、不能用局部代替整体
3.理论原则--总体性
艺术作品不仅要反映客观现实,还要反映历史规律。
对两个类型进行了批判
A.形式主义 席勒 “文艺作品就要呈现日常生活” 对日常生活持否定态度
“只看到了生活碎片,没有整体性”
B.自然主义 左拉 “镜子说” 如实复制
“你只把握了外在形式,应该把握总体内核”
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1934-1938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论战过程
卢卡奇重要代表:
《表现主义的伟大与衰亡》
《现实主义辩》
这两篇文章引发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论争,卷入了布莱希特、本雅明
卢卡奇认为现实主义的特点“现实主义就是要呈现人民性” ,
而很多现代主义以表现为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存在的重要问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太过主观或太过客观
卢卡奇观点现实主义作品应:
“主客观统一”
“反映社会总体性”--要巴尔扎克不要福楼拜、表现主义是碎片化的
“创造典型”
现实主义--应是“参与性”“介入性”
现代主义--冷静旁观
“关于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他是不是过分强调对于社会总体性的反映?是否有些僵化?”
争论非立场争论,而是文学表现形式的争论
太精彩了
总结卢卡奇:文学要反应整体
第二讲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民族人民”文学观
【生平与著作】
1891 出生于意大利 小资产阶级家庭,家庭变故疯狂打工
1911 进入都灵大学
1913 加入意大利的社会党
1915 辍学担任都灵社会党的党员为《人民之声》《前进报》撰稿
至此大量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开始关注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1919 创办期刊《新秩序报》类似于咱的《新青年》
也至此开始追问很多问题:
在意大利是否存在着跟俄国苏维埃政权一样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吗?
结论:存在
1920 开始组织共产主义教育小组 强调工人武装的必要性
1921担任《新秩序报》社长同时建立意大利共产党
1922来俄国学习
1926年回国 提出意大利要统一战线
但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比较强大 11月被捕
1927 在监狱当中 写了500多封信,后面经整理为《狱中书简》1946出版
在监狱中还留下了33本笔记,整理成一本书《狱中札记》1951出版
该书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主义现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
1934病入膏肓
1937脑溢血离世
政治革命者、意大利革命领导者、理论与文学有何关联呢?
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前景提要】
“任何理论家所提出的观点都是对他当时的社会的情景的一种反映。葛兰西作为意大利的共产党领袖,工人阶级力量非常的强大,但是意大利的工人革命失败了还诞生了法西斯政权。这是为什么?相反,俄国却以暴力的方式革命成功了!一切的内在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市民社会让他找到了突破口!
1.“完整的”国家
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阐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市民社会是连接它们的一个场域
市民社会:文化道德意识形态
政治社会:依靠暴力和强制
市民社会所集体体现的:
市民舆论:报刊、杂志
意识形态:政党、工会、学校、教会
“他发现,统治阶级在进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时候,光靠暴力的方式强制的方式是无法完成统治的,要在文化领域当中占据一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国家要发挥:暴力的职能、教育者的职能(主要的)
该构想源自于对当时意大利工人阶级斗争的反思
“意大利工人阶级斗争为什么没有成功?”
“意大利的市民社会太过于强大,市民社会已经被资产阶级给控制了”
2.市民社会=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具有某种非物质性
市民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一个重要方式:认同或同意
市民社会是一个平台一个场域什么思想都可以进行博弈进行争论,但争论最后总有一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即社会的主导思想。然后就引出了下面的文化领导权。
二、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
领导权发生在市民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通过不断地谈判斗争,由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成为意识主流,意识形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意后就具备了文化领导权。
回过头来,为什么意大利工人阶级革命会失败?因为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占据了在市民当中的文化领导权。单从暴力方式是无法认同的。
市民社会目的:争夺社会领导权
1.概念文化领导权:在市民社会当中,某种集团在文化伦理意识上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
2.特征:
动态性:谁同意你你就有文化领导权--得民心者得天下
非强制性:心甘情愿积极参与同化--学校、教会工会渗透思想博得同意
权威性:博得社会主流认可具有权威性
前提:同意
葛兰西的基本思路:分析意大利工人阶级失败原因为何诞生法西斯政权--原因:暴力革命不行、观念不行、革命观念没有占据主流地位--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界限不明--市民社会靠文化道德意识形态发挥作用--谁占据市民社会谁具备领导资格
问题:
怎么去夺得领导权?
谁来夺取领导权?
三、有机知识分子谁来夺取领导权?
1.背景--没有革命知识分子、只有资产阶级分子
原因:民众具有分裂性体现在思想和行动的分裂
2.传统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
传统:独立于社会之外、 不受统治集团控制、 非历史性
有机:文化社会集团一份子、对社会事物采取介入态度、高度组织性
【有机知识分子特征】
有机性:结合紧密与社会 eg李大钊
阶级性:知识分子要与社会集团紧密结合在一起
群众性:跟普通民众密切结合在一起
知识分子的真正职能:统治阶级的一个管家、发挥指导组织教育的职能
四、阵地战(分子式入侵)--相对于运动战(暴力革命)--怎么去夺得领导权?
分子式入侵:外围思想上逐渐渗透--学校、传媒、工会
要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得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领域文学入侵→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五、民族的人民的文学观
1.新文学--与民众形成有机联系、建立思想共同体
人民性:与民众紧密联系--与大众联系、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文学性
体现一定的思想性--作者的思想道德、整体倾向
民族性: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是真正具有民族性的文学
2.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学要坚定不移的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挖掘素材
想象也要基于现实
比较作家:凡尔纳(探险)、爱伦坡(恐怖) 两人想象力因素极强
3.文艺评价标准问题
坚持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统一--作者的情感态度
比如克罗齐伟大作家可惜割裂了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过于强调唯美主义 只有美学层面还要有道德情感层面
葛兰西: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4.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
对于经典作家--采取审视方式
经典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意识形态
认同了经典=认同了意识形态
“卡尔维诺:要想看清人世就必须给他们保持距离《树上的男爵》”
葛兰西就比较欣赏但丁的《神曲》、《汤姆叔叔的小屋》
5.通俗文学
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有趣的因素--都能展现跟切身体验相同
通俗文学背后价值:跟商业价值结合也没有什么不好,重要是是否能体现出人民的爱好
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六、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型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文化主义--有机性(经验)--自下而上
结构主义--阿尔都塞 --自上而下 无主体性
葛兰西“有一个空间,我们只不过是在这个空间上斗争”
谢谢老师撒花✿✿ヽ(°▽°)ノ✿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第三讲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论
【生平与著作】1913 --1970
1913出生罗马尼亚 犹太教的牧师家庭,犹太的特别身份使处于社会的边缘更能以另一种独到的视角观察社会的整体性问题
来到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法律,对波德莱尔、里尔克感兴趣,同时也开始阅读马克思著作,并在大学是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学生运动,后因政治问题被驱逐出境。
1933紧接着来到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师从阿德勒 ,同时也开始研读卢卡奇的著作,把卢卡奇当作为精神导师
1934至巴黎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还曾申请加入法国队,但因身体问题遭拒
1940年德国政治形式对犹太人不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所幸皮亚杰救了他
1945博士毕业论文《康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和宇宙》二战结束后在研究所进行工作
1948偶像会面--卢卡奇、追星成功了咯
1956《隐蔽的上帝》重要代表性著作
1959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者明星云集)
1970年巴黎逝世
“游荡在各种文明宗教的边界处”--边缘人
《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1970年出版
《隐蔽的上帝》
一、社会背景及理论资源
1.背景 :
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如此会导致一个问题:商品交换的逻辑不仅仅会在经济领域当中发生作用,同时还会渗透到文化领域当中去,形成所谓的文化工业现象--理性占据支配地位的结果(《隐蔽的上帝》中有密切的回应)
政治:国籍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工人阶级运动力量越来越小,资本主义趋于稳定;中产阶层出现--政治理想崇高→基本破灭--趋向享乐主义
思想:人孤独焦虑 ,陌生的社会,开始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
文学:语言学转向、向内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基本观点:对于文学研究只着重文本本身,不关注别的
问题:割裂了作者与社会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2.理论资源
“你要是对哲学史、理论的思想史感兴趣,一定要把它梳理成一个整体性的脉络”
(1)卢卡奇--总体性原则、小说发生理论
“古希腊史诗,为什么到近代以来消失了”
“为什么史诗衰退,而以小说形式发展了呢” 跟社会有关!
古希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近代:异化
小说的作用:恢复社会的整体性,恢复社会全貌,小说有史诗这样的具有审美性的形式作品,变成了一种高度叙事性呈现社会现实的作品。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认知过程: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3)马克思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在上层建筑中,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找寻文学诞生的社会基础)
辩证法--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社会学批评传统
1800法国斯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看文学》(文学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1869法国著名理论家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决定论:种族、环境、时代
1904年法国朗松《文学史与社会学》(把文学放到社会当中去阐释)
(5)对话对象--法国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只关注作品内部关系、但也存在问题→消除掉了价值
发生结构主义:人本主义拉回到文学研究当中来
不仅研究形式、结构、还研究意义,进而探讨文学价值
结构主义--动态--:不断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结构具有意义性
二、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1.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1)有意义的结构
所有的人类活动,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一种反应。
同理文学创造也是对社会环境,与人类的社会境遇做出的一种有意义的反应
所以研究文学作品不能忽视它所产生的社会环境
(2)如何把握有意义结构?
①理解和解释--部分与整体--辩证法
理解:字面意思的描述
解释:将作品放入到更大的结构中、然后显示它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你的不同的参照性决定了你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内容的尺度
eg《哈姆雷特》
理解:王子复仇记
解释: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它还体现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放入精神分析理论:杀父娶母
理解与解释不可分割
解释学循环: 无所谓我会无限循环来理解整体
2.文学与社会同构 《隐蔽的上帝》
(1)共时层面:某一时空内发生的事
作品的精神结构与特定的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之间的关系
精神结构:世界观、意识形态;精神结构既存在于作品又存在于社会当中。作为个体的作品一定会体现出某种社会性的精神结构(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也有提到类似的传统观点)
拉辛的三角形结构模式
上帝、理性、人--冉森主义--三角结构-见于作品--又呈现于社会
所以说作品与社会形成了同构性
我也觉得跟知人论世差不多还有之前学习到的“症候式阅读”
(2)历时层面:不同历史阶段探讨此问题
文学结构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小说本身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跟资本主义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就是小说与时俱进
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自由资本主阶段
时间:始 14世纪 --终1910年左右 该时期强调自由竞争所以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动摇传统社会当中的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问题人物小说出现《唐吉坷德》
第二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个人价值在竞争中丧失--小说当中独一无二的个体消失--集体人物小说《布登勃洛克》;体现出人的反抗消极情绪《变形记》《局外人》
第三阶段:消费社会--全面物化社会--人的活动被替代为经济的活动,价值得用金钱货币来衡量--符号化小说出现--罗伯•格里耶《嫉妒》人物没有名字只有字母
戈德曼分析--社会学分析
3.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机械决定论--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只是某种产物
事实是--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个特征:
联系性: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某种联系性文学内部要素的关系
开放性:文学结构的开放性--体现在结构不断变化
结构循环性:无所谓我会无限循环来理解整体(动态性)
三、悲剧世界观
悲剧:人的生存境遇
从存在主义探讨人的悲剧
《隐蔽的上帝》 “在他所处的时代,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上升,宗教信仰消退”
“上帝人们不信了,会导致情感和价值消失”
第四讲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判
【生平与著作】
1938出生于法国
1960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毕业论文《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
1961年毕业巴黎高等师范院校
在阿尔都塞的研讨班上写一篇毕业论文《列宁---托尔斯泰的批评家》
1966年在巴黎第一大学获得哲学的教师的职位
同时期发表重要理论著作《文学生产理论》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学生产、意识形态批评,著作一经发表奠定了在西方界的学术地位
伊格尔顿 “这本著作使我们以一种很新的方式接近文学”
1976年《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文学》
1990《文学在思考什么》
……
一、理论资源与思想基础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衣食住行
精神生产:科学、道德、宗教、艺术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论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某种不平衡性
“除了马克思外本雅明也提到过艺术生产”
本雅明 1934年发表的《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该书强调“作家就是一个生产者,工匠制造凳子靠技术,而作家生产作品靠技巧”
2.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1)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觉、想象
(2)意识形态不仅作用于想象,还是一种社会实践
(3)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意识
(4)症候阅读
阿尔都塞的读书会
论文集《读<资本论>》,也是在这里提出的征候阅读
阿尔都塞提出的阅读方式
无辜的阅读:对作品内容的全盘接受(天真--管中窥豹)
还是有点类似于“你是否看到一只鸡”
有罪的阅读:带着某种偏见,某种意识形态
无辜也好、有罪也好,本质皆为栅栏式阅读!
栅栏就是意识形态--进而提到症候式阅读--意义的背后还有意义
虽然阿尔都塞针对的是《资本论》,但是马舍雷发现它同样适用于文学阅读
二、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1.沉默--文学意义的支撑点
沉默:文本的空白,未曾说出的东西,也恰巧是意义所在
文本:
可见层面
不可见层面
例子:狼来了的故事、杞人忧天、东施效颦 的辩证思想
空白的产生往往源自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受到社会的制约,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还是群居动物
2.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
(1)创造与生产
创造:无中生有
生产:原料加工
(2)
原料:意识形态(社会历史)、语言(艾略特非个人化写作)
日常语言:意识形态较弱
文学语言:意义不确定、多义性
3.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
结构:
结构主义:将作品视为有机整体
马舍雷:结构是揭示作品没有说出来的那些线索(非形式而内容)
离心结构:作品和作品内容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冲突与作品呈现思想的冲突(我想起来的是离心率)
(哇塞,县长擦皮鞋故事这里再次振聋发聩呀)太天真了
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4.意识形态批评
(1)传统文学批评的两种错误方式
①经验主义--混淆范围与对象
②形式主义--寻找作品当中的某种潜在范式和结构--但只强调的共性,
(2)科学的文学批评
传统:作品是什么
科学:作品如何产生--一怎样方式讲述--反映了什么意识形态
(3)对列宁论托尔斯泰的分析
列宁“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一种矛盾,同时也反映了意识形态”
反映了但没完全反映--破碎性--因为生活也是充满了矛盾--所以是镜子
三、对文学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对象》
1.对文学与哲学关系进行历史考察
古希腊--文学哲学合一
18世纪--文哲分野
20世纪初--形式主义文学更加独立了
20世纪后期--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文哲再合一
“文学哲学到底什么关系?”
2.走向文学哲学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
哇哦,基本老师讲课的总体思路就是生平著作、理论来源、再到主角的理论特点。然后马舍雷的主要就是离心结构吧,离心结构意义解读方式参考老师列举的县长擦皮鞋的故事,言简意赅!谢谢老师!撒花撒花✿✿ヽ(°▽°)ノ✿
第五讲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
【生平与著作】
1885出生在德国也是犹太家庭,从小见证了资本主义的丑恶,13岁开始成为无神论者,13岁写了一篇论文(逆天啊大佬)《无神论照耀下的世界全体》。坚定了自己的无神论立场--唯物主义者!上大学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哲学研究上。
1905年在慕尼黑大学读哲学,师从著名心理学家移情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立普斯(给布洛赫重要的影响就是:向内发掘)、还跟著名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有一些联系。后继维尔茨堡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师从学者屈尔佩。
1908于德国柏林大学参加著名的希美尔的社会学的研讨班(对希美尔的形式主义不感冒倒是对他的“生活的瞬间”、“或许……这样的概念感兴趣);还结识了卢卡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1年加入马克思·韦伯的一个沙龙聚会
1917离开德国赴往瑞士,与小他七岁的本雅明相遇(都是大佬诶)见面“惺惺相惜”
1918发表著名著作《乌托邦的精神》-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1921年遇到小他18岁的阿多诺,阿多诺研读了他的著作后非常崇敬布洛赫
“30年代,纳粹上台,犹太人身份以至流亡”
1949回德国莱比锡大学任教
1952发表著作《主体-客体:黑格尔》
1956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布洛赫也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批判
1959《希望的原野》
1961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任教,宣扬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1977晚年双目失明,夏天去世
卢卡奇--认识论--总体性
布洛赫--存在论--体验经验(带着偏见看待世界,能把握的只有经验)
这两个维度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重要的两个维度
人道主义:肯定人的价值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两个重要维度--与之相对的 --科学主义(阿尔都塞特点--反人道主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人的本质,人是被社会建构的)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
1.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浪漫主义的思潮
19世纪初,一战前后德国兴起了快速工业化社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祛魅的世界(马克思·韦伯)→信仰缺失--相信上帝是件荒唐事--意义感的失落
祛魅:魅--神秘;祛魅被消除了世界不神秘了,因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是科学和理论
于是浪漫主义思潮兴起---重回传统,重建人的意义感--批判资本主义
2.犹太人的身份危机--被社会同化、守护宗教精神
二、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1.希望哲学的出发点:人的本质--存在论(体验)
2.希望哲学的原因
①生命的基本状态:匮乏
②生命本质“尚未”--可能性、动态的呈现
“黑暗”--尚未获得的某种本质
“惊讶”--意识到尚未被意识的东西、扬弃此在状态
(再次举例王羲之写字这里,呃,灵感来了转瞬即逝吧)
③匮乏为什么会产生
冲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
所有冲动当中最基本的冲动--饥饿(生理本能上的匮乏感)--于是开始从事物质生产--在这过程不断克服自身匮乏感--实现自我扩张--然后就提到了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的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乌托邦理论:乌托邦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于美好社会,尚未的人的可能性的对世界的一种追求!
eg无阶级的自由的无异化的人的本质的一个呈现--体现出人是一种希望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跟它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的形成是相对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于事实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社会已经给出来的答案,当成社会的最终答案!”
布洛赫极强的存在主义思想来自于
克尔凯郭尔--反对“理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作品中体现存在主义思想)
三、幻想艺术理论
1.艺术的本质论:幻想、显现
(1)幻想 假象不是想象而是尚未 尚未:非异化追求、未来可能性
艺术不在于现象本身而在于背后的情感,
(2)显现--揭示尚未被展示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艺术的创造具有非异化性
2.对艺术幻想的认识:对白日梦的改造
(1)白日梦
弗洛伊德:本能的升华
布洛赫:艺术创造的资料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体现着某种面向未来的某种激荡
针对的对象:纯粹的静观--存在主义
表现的冷漠性满足
四、对表现主义的态度
导火索 1937年杂志《言论》批判诗人贝恩的两篇文章形成了两派
一派以卢卡奇为代表
一派以布洛赫布莱希特
“什么叫表现主义?”
表现--再现
卢卡奇与布洛赫争论的焦点?
1.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卢卡奇:是、无人性、先锋--脱离大众
布洛特:否、有--现实主义--高雅--脱离人民
2.表现主义是否具有人民性
表现主义回归人性弥补了现实主义作品跟所谓高雅的作品的不足
3.怎么看待表现主义中的先锋性与破坏性
卢卡奇:破坏--
布洛赫:先锋性--【陌生世界---可能性】
4.怎样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
卢卡奇:脱离公共趣味
布洛赫:进步的
这节课听得最懵!⊙▃⊙ o((⊙﹏⊙))o 人是懵掉的……
第六讲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今日重点:
布莱希特如何跟马克思主义发生关联?
戏剧创造中有体现出了哪些特点?
【生平与著作】
1898年出生于德国,从小体弱多病,6岁于教会开始念书,布莱希特小时候的特点:安静本分内敛学习不好但是作文亮眼呐!给自己的座右铭“一生都要写作!”于是就成为了后来著名的戏剧家!16岁创造了自己的第一步剧本《圣经》。到慕尼黑大学上学,游走于戏剧班之间!
1918年第一部短剧《巴尔》
1920剧作《夜半鼓声》
1926年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艺术见解主要体现于史诗剧
1933年因国会纵火案和家人到处逃亡,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名士:苏黎世遇到本雅明;莫斯科看了梅兰芳大师演的戏剧;美国遇到了喜剧大师卓别林
1956突发心脏病去世
重要剧作《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
《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出自元代李行道的一个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弹幕大佬:
“女佣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长大而不是有钱但身处危险之中,所以不愿意放弃孩子”
“稍微补充一下下,这个孩子是总督的儿子,当时总督死了,生母想要回小孩只是为了遗产”
一、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
戏剧在资产阶级的两种倾向:一、颓废派→看戏剧就是为了消遣忘忧
二、激进派→看自己生存状况异化孤独
布莱希特不认同这两种戏剧,认为没有反映出社会的根本矛盾,他倾向于无产阶级戏剧
但是当时的无产阶级戏剧部成熟,没有好的范本!于是布莱希特说: “我要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人民戏剧!”
二、布莱希特的戏剧观
1.教育剧:戏剧就是说教、教育。 戏剧家=哲学家(哲学家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如何改变?→在戏剧当中体现出教育性
怎么教育?→尽可能的客观的去呈现社会,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种客观呈现!采取非常冷静的态度进行一种客观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我能够在理智上去主宰它,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缺点:缺乏娱乐性
“文艺作品的娱乐性跟他教育性之间的关系,怎么才能体现出教育性”---“寓教于乐”
像《水浒传》《红楼梦》教育娱乐兼具
《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 “只有暴力才能抵抗暴力”
2.史诗剧--布莱希特理论的核心在整个戏剧理论体系的最大贡献
史诗剧又叫叙事剧、非亚里士多德剧、科学时代的戏剧、反理性主义戏剧
亚剧:情节性、观众被卷入戏剧中、消耗观众能动性、触发观众情感、感同身受、
诱导方法、急切关注戏剧的结局、情节具有必然性
史诗剧:叙述性、观众成为观察者、激发观众能动性、迫使观众做出判断、探讨问题、
说理的方法、观察事件进行、情节具有跳跃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在于模仿,艺术真到让观众沉浸其中,忘掉烦恼!布莱希特与之持与反观点
情节性VS叙述性:你是目睹发生车祸的唯一人,向警察表述的时候你是要演还是客观描述发生的事?
《四川好人》: “也不是想改变四川,原文里面神仙是希望找到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存在,不然他们就要毁灭世界”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
史诗剧观点核心:
①打破所谓的共鸣体验
②恢复观众的思考能力
打破第四堵墙《春天不是读书天》《惊魂记》
3.辩证剧--《戏剧辩论法》
核心:在戏剧中所有的内容形式演员都是辩证的,具有两重性、动态的变化的
三、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间离化)
1.传统戏剧美学--共鸣(主客合一、主客交融)
2.布莱希特--传统戏剧--顺应世界;应该改变世界→间离化
(1)使观众既能认识对象又保持陌生;陌生化划入认识论范畴
(2)不断制造距离的目的是破坏共鸣--观众于旁观者视角审视作品以及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世界(难怪老师如此如此地冷峻!冷峻!)
(3)制造奇特制造新奇
陌生化:使事物保持一个陌生的状态
(4)让观众选择立场
间离化本质:演员高于角色
四、卢卡奇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1.现实主义的出发点
卢卡奇--人本论(异化现实的揭露和反抗)--总体性原则--恢复人的完整性总体性
布莱希特--阶级论(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让观众思考
2.对现实主义理解不同
卢卡奇--真实再现
布莱希特--追求酷似真实--洞察本质
3.现实主义表现中心是人物还是事件
卢卡奇--典型人物
布莱希特--事件--让观众思考
4.表现方法
卢卡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布莱希特--内容高于形式
简而言之布莱希特的间离化主要就是让观众观看是有思考洞察本质的能力!《四川好人》是最好的体现。
第七讲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火热的学术明星
【生平与著作】
1943年出生英格兰中部曼彻斯特,工人阶级出生;16岁加入青年社会主义组织
1961英国剑桥大学,师从利维斯;还认识了雷蒙·威廉斯
文化研究的三个重要鼻祖级人物: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斯特亚特·霍尔
1964大学毕业,同意雷蒙·威廉斯的邀请在剑桥做学术研究
重要著作《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1967第一部自己的理论著作《莎士比亚与社会》
1968《共同文化的观念》
1969牛津大学--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渐转变为马克思者
文化研究--新左派--
1970年《作为语言的身体》
1976《批评与意识心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思想开始转向阿尔都塞--两级反转
1983《文学理论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反本质主义立场
1990《美学意识形态》
1991《意识形态导论》
1996《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2000《文化的概念》
2003《甜蜜的暴力》--研究悲剧问题
2007《如何读诗》《人生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两本书
2003《理论之后》
2012《文学事件》
……
一、文学本质问题
1.文学如同“杂草”、无本质--出于某种理由赋予它高的价值
2.五大“共相”《文学事件》--唯名论、唯实论:探讨共相到底是一个实体还是虚构?
共相即本质
唯名论:共相--符号
唯实论:共相--实体
五个特性: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功利性、规范性
二、文学的意识形态
1.文学都具有意识形态
原因: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eg 18世纪英国文学地位上升--与资产阶级兴起有关--借用文学传播理性自然秩序等观念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文学概念窄化
文学概念窄化:强调非功利的唯美主张--跟社会意识形态有关
资产阶级的兴起导致工人阶级的出现(英国宪章运动)出现异化现象
19世纪后期文学研究兴盛--科技发展--宗教衰落、文学取代--变相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目的:让工人阶级丧失反抗意识
2.反对反映论和自然主义
反映论:文学只不过是特定意识形态的的显现--庸俗的马克思主义
文学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挑战--文学的作用让人们看到人的虚假意识
三、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性
语言:语言背后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yyds官方与小众争夺话语权)
原因: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意识形态变化也会导致文学变化
eg 英国18世纪小说的兴起--主人公单线性发展--资产阶级自信--冲破封建束缚
四、文学生产与文学意识形态
1.文学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上层建筑)
童庆炳版:鉴定文学本质
伊格尔顿:文学的某种政治性
2.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范畴
生产方式:
具体的一般生产方式(物质)--前提(文学是一般生产方式的独特性)
文学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
一般意识形态--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
作者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文化
文本
3.美学本质为意识形态
美学诞生于18世纪--以感性方式呈现
美学既具有意识形态又具有抵抗性
太恐怖了“你不过是欲望着别人的欲望!”
五、政治批判
“一切的文学批评,本质上都是政治批评。”
关注文本的写作策略(套路、模式)
总结就是伊格尔顿的理论深受阿尔都塞的影响,认为文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脉络梳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文艺理论的重要人物)
经典马克思主义
早期代表: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思想不断被人发掘)
后继代表:列宁、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梅林、布哈林……(基本俄国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为20世纪以后)
早期代表:卢卡奇、葛兰西、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第二代)--社会批评理论(大众文化)
第一代: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
第二代:哈贝马斯、
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弗洛姆、赖希、
20世纪精神分析跟文艺理论相关的:拉康、德勒兹、齐泽克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戈德曼、马舍雷、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布洛赫、萨特、梅洛·庞蒂
新英美派马克思主义: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伊格尔顿、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重点在于阐释,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点是运用在于运用提出方法”
第八讲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
【生平与著作】--世界级明星学者
1934年出生
1954毕业于哈佛大学
195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960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任教
1967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1971年《马克思主义形式》
1972《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
1976成为耶鲁大学的教授
1981年《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三本书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三部曲)
1984《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985年美国杜克大学任教,同年来到了北京大学
演讲整理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年《处于跨国资本主义的第三世界文学》
1988《理论的意识形态》
1998《文化转向》
2003《单一的现代性》
2012再次莅临北京大学
一、《马克思主义形式》--就是针对卢卡奇的书然后提出内容与形式并重
卢卡奇《小说理论》
《小说理论》里的观点: “小说是史诗的替代承担当今社会的某种功能。小说与史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叙事性文本。只是区别在于小说走向日常,史诗更多关于英雄故事。”
詹姆逊提出卢卡奇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观点源自黑格尔)
黑格尔--艺术形式的演变--绝对精神的推动;内容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内在形式
二、《语言的牢笼》
1.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
优点:使人们摆脱了经验论,意义产生于差异
局限:武断--共时与历时割裂
(意义似乎只跟共时有关跟历时无多大关系,但是符号的能指肯定还携带历时的)
2.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优点:区分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局限:陌生化概念(熟悉的变得陌生)目的--建立新鲜感
①陌生化为何被单拎出来?目的是?陌生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文学理论之所以成为文学理论就是要告诉你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一个独特性--陌生化!将语言以陌生化区分其实建立了一套语言等级制度【目标陌生化】,陌生化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历史观--文学的发展史实质就是形式的演变史。【确实这样说来忽视了形式的内容】
②陌生化仅仅是形式的问题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模式化定位为新鲜感必然跟历时性维度有关!但是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定位于形式上。所以到底何为陌生化!
3.结构主义--关注形成的系统、文本的建立模式--强调整体性(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
局限性:静态分析(分析短篇《老人与海》可行,但是分析《红楼梦》就不太行)
4.辩证批评--马克思主义
①强调文本的作用--阐释主导符码(对文本的阐释都必须依照主导符码来进行分析)
②多样性阐释可行--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重写
③辩证批评要结合背景--从社会来阐释
④强调整体性观念
三、《政治无意识》--叙事是社会象征
1.历史主义困境:把历史看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人类活动(事情发生了可以还原)
詹姆逊发问?可以还原的话什么是历史(不在场性)
还原--通过叙事和文本、叙事(可靠吗?)
2.解决历史主义困境的几种方式
(1)文物研究(遮蔽了现实本身)
(2)存在论历史主义--历史即体验不是恢复客观事实而是创造(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3)结构类型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
表层--现象、多元
深层--本质、规律、单义
(4)尼采式反历史主义--(没有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那如何还原历史呢?”
3.政治无意识
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文本被伪装被改装
(这里的政治更多指向的是社会权力些的;政治无意识→在社会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中所谓的文本当中被压抑掩盖的现实;呈现文本的时候还有文本外的东西不期然被带进来了,就体现出来了你的某种无意识。比如《金庸小说》里的身份认同问题)
无意识政治(欲望)--文本的意识形态
文本幻想体现出了某种集体性的无意识欲望
例如伤痕文学、先锋文学、改革文学……仅仅产生与那个独特的时代,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欲望以文本呈现出来--这就是无意识。分析无意识就能走出历史困境。
第九讲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
一、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东方和西方】背后体现了深刻的意识形态关系
宗主国与边缘国之间的差异
东方:被建立的东方--体现了话语结构
超越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走第三条道路,于是在文学作品当中形成一种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
①文本的世界性(将文学置于世界维度看待)
②文本的生产性(讲述故事的方式)
区分两种类型文本
①作为阅读的文本
②作为写作的文本
“把文本当成阅读还是生产?一般传统阅读就是有什么阅读什么,但是意识形态告诉你,你要把它当成一个生产性的问题。”
二、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
(一开始是演讲,后面翻译成中文,在中文学术界迅速传播。尤其是里面他研究的是周树人鲁迅诶!)
观点是什么?
如何看待他的观点?
如何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看待他的观点?
【背景】
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
“当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形成三种模式:征服(教化、毁灭)、掠夺、交流。”
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纷纷建立,但是西方中心主义依旧存在--体现在表面的文化交流,背后体现的是文化霸权--进而导致第三世界失语症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第三世界失语?怎么做?--第一世界关注到第三世界意识到第三世界的价值(詹姆逊)
1.寓言理论
(1)寓言的本质:譬喻、象征、影射
寓言:言在此意在彼;分裂具有统一性;表面相似性实际潜在的统一性;多义性
(2)本雅明的寓言理论--针对德国17世纪巴洛克时代的寓言风格
古典主义--明白晓畅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巴洛克时代--社会混乱、残缺--寓言的方式(原因:他不能用认同现实的方式来去呈现现实,现实与他所表现的内容是不同步的--于是必须造成分裂--这种分裂就体现为某种寓言)
现代社会--理解社会文化艺术就要把它理解为一个寓言;赋予寓言以政治维度
寓言是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思想的形式
象征:回到事物的统一性
寓言:差异性--差异性还会指向总体性
(3)詹姆逊的寓言理论
寓言本质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再现论--碎片化差异化的方式去重建总体性
寓言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
2.寓言的产生--源自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
古典社会--个体与社会史稳定的、历史个人可以掌握
现代社会--动荡的分裂的社会、每个人抓不住历史总体
会导致艺术呈现某种碎片化、非总体化
真正要实现总体化:寓言
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分裂
现代主义--私有制--马克思
现实主义--公有制--弗洛伊德
②分裂的原因: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削弱--文本丧失革命性
③主奴辩证法--黑格尔
主--西方第一世界
奴--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文学《狂人日记》

3.民族寓言
(1)政治与个人的融合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世界--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世界--资本和社会之外的被殖民被压迫的国家和地区
詹姆逊--弗洛伊德--幻觉的形成--试图康复、重建的过程
放入鲁迅作品中幻觉重建的就是一个社会(狂人想象的社会:黑暗的吃人的社会)
如何理解吃人的社会?放入到寓言中理解--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一个社会现实
狂人表面上是个人、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不断被羞辱又不断自我辩护--影射中国--
民族寓言
在第三世界的文本当中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民族国家焦虑
个人欲望打上民族国家的烙印
“独立文本”与帝国主义搏斗的疤痕
(2)知识分子
第一世界:书斋学院知识分子--局限在专业当中--毫无意义
第三世界:文化分子兼政治分子
民族寓言有助于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化
三、反思
肯定:民族寓言--提供了一种视角--将作品放入民族国家来思考问题
文学文本历史化
黑泽明《罗生门》--1950--二战结束--东京审判--历史的可知与不可知问题
“是的,视野广阔了不少”
否定:
逻辑悖论
晚期资本主义导致寓言分裂--所以要建立第三世界--但还是站在第一世界立场
这节课跟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一样的懵⊙▃⊙后面再回来看一遍
后殖民主义三剑客: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

【生平与著作】
1942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中产阶级家庭
1955考入加尔各答大学
1959年获得英语文学学士,接着继续读硕士。硕士三年级时从某个慈善家那里得到一批奖金的资助,即赴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深造,继续攻读英国文学硕士。
1962康奈尔大学毕业,继续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也被称为耶鲁四人帮之一的保罗德曼
1967完成博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叶芝。论文题目《巨轮:叶芝诗歌中抒情之声的几个发展阶段》;也是这时期开始接触德里达《论文字学》
1970在爱荷华大学晋升副教授
1975年担任爱荷华大学的比较文学系的系主任
1976翻译《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978年《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
1981年《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
1985年《底层人的研究--结构历史编撰学》《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
1987年《在他者的世界里》
1988年《底层人能说话吗》
1999论文集《后殖民理性批判--迈向当下真正消失的历史》
2003论文集《一门学科之死》
2006年至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演讲
论文集《他者的亚洲》
2012年《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
学术关键词 “解构” “女性主义” “后殖民” “马克思主义”
一、解构理论与解构实践
1.解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事物背后都有稳定的秩序,忽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复杂性--会导致某种中心化权威性--对极强中心的一种迷恋)
批判中心化的解决方式:避免形而上学--认识到某种真理的局限--解构主义(揭示真理)-被压抑的东西他者→出场
2.对“他者”的解构(他者即自我)
自我 --他者
西方--东方
文明--野蛮
(1)反对某种中心主义的傲慢
德里达 列维·斯特劳斯
(2)摒弃个人特权--女性主义思想(第一世界)
(3)解构式阅读
3.康德
(1)康德对崇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