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20年:帝国与世界史的诞生》:以帝国的视角开拓历史的视野

历史有个非常广义的定义是:过去发生的事。因此,如果不先定位时间,再限缩范围,那可真是无话可说了。像是蒙古人询问南宋状元文天祥:「你说历代皆有兴亡,请说一说有几代?又是怎么兴亡?」文天祥秒回:「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就是实例。
正因分期的概念如此重要,当我这位历史教师,看到曾经编篡过日本教科书的团队编出一套《历史的转换期》,那是一整个兴奋呀!究竟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概念阐述,并特别着重哪些领域去切割、定义历史长河呢?
什么是「帝国」?
本系列第一篇是「帝国与世界史的诞生」。既然「帝国」是写作团队认定的世界史开端,自然要先介绍帝国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曾是我思考上的盲区。
大学时期,我修习世界史课程时,教授曾提到古希腊「雅典帝国」,我当时立刻向教授提出疑问:「雅典不是民主制度吗?他们没有国王或是皇帝,怎么会是个帝国呢?」教授立刻反问我:「谁说帝国一定要有皇帝的?帝国不一定是指国家的政治形式,帝国是一个国家的行为。」而雅典也是书中列举的帝国案例之一。

同样也是书中提到的案例,那就是「美国帝国主义」。先不提发言人的立场,从过往到如今,总有人这么称呼美国这个民主国家。所以帝国的定义究竟为何?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向他处派遣武力,并在其他地区树立自身的权威。
回忆往事,再看到书中开宗明义阐述帝国定义,我真是遗憾没能早点接触本书,这样我在大学教授心中,或许就不会是提出蠢问题的小白了……吧
罗马与秦汉帝国,东西方的「共时性」
话回正题,帝国的历史相当悠久,除了前面提到的雅典帝国,还有更早出现且更具规模的波斯帝国,在旧课纲的历史课本中,还会强调这是第一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但本书则是聚焦在西元前 220 年代,此时西方世界出现一个后世欧洲国家对帝国理念的具体形象共识──罗马,而东方世界则出现奠定中国此后 2000 年发展基调的时代──秦汉帝国。
之所以有如此选择,是因为编辑团队对于他们所要描述的主题定下一个元素,那就是:共时性。换言之,就是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世界各地都发生类似的趋势。这样的元素有其优劣,我个人认为其劣势在于许多优秀的案例,可能因为不在作者群认定的时间范围内而被剃除,例如前述波斯帝国或雅典帝国,其实都有明显的帝国特质及模式,且它们也都深具影响力,像是日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基本上即为融合上述两者特质的变化版;而其优势则是能以宏观的视野,去俯瞰同一时间中不同地点的各自特色。

如何维持帝国的存续?
本书分成四大部分,前三章都以罗马为主题,分别谈到:罗马海外扩张初期的尝试及面对强敌迦太基的调适、罗马在希腊及近东地区的扩张、帝国征服地区下的人民生活。
阅读本书时,我在第二部分感到最为吃力,因为当时罗马面对的希腊化地区政权,如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这些对手在我国教科书都极少提及,而我本身擅长的领域也并不在此,所以面对这章节中出现的众多名称,容易感到晕头转向。
于是本书第四章──秦汉帝国,它的重要性就显现了。虽然中华帝国在本书的描述份量比起罗马实在简短不少,但对于不熟悉罗马的华人读者来说,是非常良好的参照辅助。因为若是熟悉中国迈向中央集权的过程,便不难理解同时期的罗马其实也面临极其类似的状况,而此时本书强调「共时性」的好处也就能被凸显出来了。
若以实例解释秦汉帝国与罗马之间的参照,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秦朝的灭亡。秦国虽吞灭关东六国,但被征服的六国地区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征服者的法治,而秦朝自身也还未适应急速扩大的版图,没能及时改善旧有的法令。最终,原先楚国地区的人民,不满需长途移动的公务调动,因而爆发抗争。
无独有偶,罗马共和原先按照传统,让城市的男性公民组成军队征战。但随着战争时间拉长,战场范围从义大利一隅扩大成欧亚非各地,这让公民不愿长时间离乡作战,于是出现逃兵或归顺城邦反叛等事件。
以上案例均显示帝国的建立有赖于强大的武力,但帝国的维持却无法单倚靠武力,用中国的传统话来说,就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非胜利者的历史同样值得关注
本书的第三章,是我个人最期待的章节,一言以蔽之就是「非胜利者的历史」。
过往传统史学的观点,总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去描述或总结过往,诚然,谁是胜利者谁就掌握了主旋律,可这并不代表被征服地区原先的纪录就该被忽略,或是说,即便胜利者有主旋律,被征服者往往也可能会将之变奏,改编成合而不同的风貌。
后现代思潮非常重视个体,这种非胜利者的历史也已强调多年,即便如此,由本书特别独立出一个章节描述,可见作者群对此的重视程度。而这对历史爱好者会是个很好的提醒,告诉我们:事情永远不只有一个角度可去审视。
老ㄕ的遗珠之憾
若要说我个人对本书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有一人的事迹未被详述。此人不时穿插在本书第一、二部分的各章节中出现,足以显示其对于罗马成为帝国化国家,有极深远的影响。而此人并非罗马的一份子,相反地,他很可能是罗马崛起路上的最大对手──迦太基将军汉尼拔。

在汉尼拔出现之前,罗马虽也有扩张,但一直坚持古老的分权传统,例如为避免军队私人化,规定一支军队须由两位指挥官轮流指挥。然而因汉尼拔过于强大,逼使罗马为了应对他,而得破坏原有的规则。
另一个例子是后来在扎马战役中,彻底击败汉尼拔的罗马大将──大西庇阿,他以20多岁的年纪成为军队统帅,并成为西班牙地区的执政者,这其实也打破了过往的年龄限制,而在他对军队的加强控管之下,也种下了日后罗马军人干政的远因。

然而,即使在扎马战役中落败,汉尼拔依旧不放弃对抗罗马,而逃往塞琉古王国,成为该国的军事顾问。罗马深感不安,决定彻底追杀汉尼拔,且和另一位潜藏的对手──希腊化地区开战,这就是本书第二章的背景之一。
如果本书能对汉尼拔的作为加以着墨,我想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便可更融洽地接合,也助于读者了解罗马帝国化的具体时间点。不过这也可能只是我个人对汉尼拔的尊敬,而诞生的一己之见罢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可以将汉尼拔的相关资料,作为本书的扩充资料,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我借用生活杂志的座右铭为本书做一个最后的总结:「开拓视野,看见世界,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生活的目的。」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此书中有各自的感悟及收获。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