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2)——赋值法

2018-11-25 14:37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12.1千
阅读时间|6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通用的简化解题思路:「赋值法」

2 「赋值法」的4种具体应用

3.例题1:简单工程题的复杂计算

4.例题2:百分数极限题的赋值技巧

5.例题3:2018国考最难的题

6.例题4:遇到工程题不要急着去「设1」

7.例题5:把握未知项之间的关键联系

8.例题6:只涉及「倍数」的计算

9.例题7:列明关系,直接赋值

10.例题8:有耐心,解题速度才能更快

11.例题9:简单却错误率高的计算题

12.例题10:两种各有千秋的解法

13.例题11:注意分析「水流」对速度的影响

14.例题12:「百分数」类题目要赋值100

15.例题13:速度类题目,需要拆开分步计算

16.例题14:百分数,就要赋值100

17.例题15:赋值选择的重要性

18.例题16:注意问题的具体问法

19.例题17:熟练掌握「赋值」技巧很重要

20.例题18:通过合理赋值来简化复杂分数

21.例题19:百分数赋值100的技巧

「赋值法」是数量关系中应用最广泛的技巧,没有之一。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就能够大幅提高解题效率。

一、通用的简化解题思路:「赋值法」

「赋值法」:通过分析题干中各数据的关系,针对性地对其中一个或多个数据进行赋值,从而简化计算的步骤和难度。

赋值法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任何「数量关系」的小类别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该方法没有固定的公式,离开它也不是不能解题,但想要在紧张的行测考试中做完「数量关系」模块,就必须熟练掌握「赋值法」。

「赋值法」本身的原理很简单。如果题干只给出比例未给出具体数值,则赋值得出的结果就是最终结果;如果题干给出具体数值,则「赋值结果」:「对应具体数值」=「赋值」:「实际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通过赋值甲速度为1,得出乙速度为2,而题干给出的乙的速度为4,则甲的实际速度仍然为乙的1/2,即为2。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赋值法」的解题技巧和申论大作文的写作有些类似,特别注重「熟能生巧」。它们只要多学多练,其做题水平就一定能够提升,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赋值法」的4种具体应用

根据题干数据关系的不同,「赋值法」可归纳为4种具体应用技巧,情况如下:

(1)赋值「1」:最小单位、普通情况

赋值「1」是最常见、最普通的方法,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情况。一般来说,当题目叙述中出现「最小单位」「任务总量」「简单比例」时,赋值「1」可以最直观地了解不同数据的关系。

例如:
某工程需要20台挖掘机工作10天,每天工作10小时→赋值1台挖掘机1小时工作量为「1」,则工作总量为20×10×10=2000。

甲乙丙三人单独完成某工作分别需要5、6、7小时→赋值工作总量为「1」,则甲乙丙每小时工作量分别为1/5、1/6、1/7。

乙的速度是甲的3倍,丙的速度是乙的2倍→赋值甲速度为「1」,则乙丙速度分别为3、6。

(2)赋值「100」:百分数

当题干中存在百分数时,为了方便计算,可赋值「100」,则和赋值有关的百分数比例即运算都非常简单。

例如:
乙比甲多6%,丙比甲少10%,且甲乙丙之和为148,求甲乙丙的值。

可赋值甲为「100」,则乙=106,丙=90,甲乙丙之和为296,296:148=2:1,即:
甲=100÷2=50
乙=106÷2=53
丙=90÷2=45

「数量关系」中出现百分数的情况很多,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3)赋值分母、公倍数:避免分数

当题干数据存在分数时,可赋值分母;当题干存在多个数据的比例关系时,可赋值公倍数(不一定是最小公倍数,用着顺手即可)。这样在计算时可以不出现分数,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乙是甲的4/17,丙是甲的1/3
可赋值甲为51,则乙=51÷17×4=12,丙=51÷3=17,则甲乙丙都不是分数,后续计算就变得方便。

上面例子中的赋值同时用了「分母+公倍数」的技巧。

小技巧:涉及到「公倍数」的赋值,则「60」和60的倍数是不错的选择,因为60=3×4×5,同时是2、3、4、5、6、10、12的公倍数,囊括了大多较小的数字,且计算也比较简便。

(4)特殊赋值:根据要求直接化简

此类赋值直接根据题干描述即可得出。

例如「某科室人员平均年龄为35岁」,如果该叙述后面没有具体对应关系,可直接认为该科室只有1人,年龄为35岁即可,从而最大限度地简化题目。

能够掌握4种赋值的技巧,就可以快速做出很多计算量很大的难题。

三、例题1:简单工程题的复杂计算

【2018国考地市级卷66题/ 省级卷66题】工程队接到一项工程,投入80台挖掘机。如连续施工30天,每天工作10小时,正好按期完成。但施工过程中遭遇大暴雨,有10天时间无法施工。工期还剩8天时,工程队增派70台挖掘机并加班施工。

若工程队想按期完成,则平均每天需多工作多少个小时?
(A)1.5 
(B)2 
(C)2.5 
(D)3

若工程队想按期完成,则平均每天需多工作多少个小时?
(A)1.5 
(B)2 
(C)2.5 
(D)3

正确率53%,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80台挖掘机,30天,10小时完成工作
②10天无法施工
③还剩8天,增派70台挖掘机
④想要按期完成,求每天多工作时间

本题是非常纯粹的「工程量」题,直接赋值每台挖掘机每小时工作量为1,则根据①可知,总工作量为:
80×10×30=24000

根据②③可知,在还剩8天时,工程队工作天数为30-10-8=12天,总工作量为:
80×10×12=9600

因此如果想按期完成,平均每天需要工作小时数为:
(24000-9600)÷(80+70)÷8
=14400÷150÷8=12

即每天需多工作12-10=2小时,B选项正确。

本题属于「条件明确但计算量大」的类型。53%的正确率并不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考生不会做这道题,而是没有时间去做。

这种条件清晰、数据复杂的题,一定要保证「做得准」,才能达到「做得快」。

四、例题2:百分数极限题的赋值技巧

【2018国考省级卷67题】书法大赛的观众对5幅作品进行不记名投票。每张选票都可以选择5幅作品中的任意一幅或多幅,但只有在选择不超过2幅作品时才为有效票。5幅作品的得票数(不考虑是否有效)分别为总票数的69%、63%、44%、58%和56%。

本次投票的有效率最高可能为多少?
(A)65% 
(B)70% 
(C)75% 
(D)80%

本次投票的有效率最高可能为多少?
(A)65% 
(B)70% 
(C)75% 
(D)80%

正确率42%,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5作品投票,不超过2作品为有效票
②总得票数分别为:69%、63%、44%、58%、56%
③求本次投票最高有效率

根据①可知,每个观众最多投2票才是有效票,在100%观众都投2票的情况下,5幅作品的满意率可达到200%。

根据②可知,实际满意率是为:
69%+63%+44%+58%+56%=290%,超过200%

由于求的是「最高有效率」,即「有效率再高一点(限制每人2票再多一点),票数就达不到要求了」。因此,可假设所有观众都在规则内投出了最多的票,看它和实际情况又多少差距,然后在逐步增加无效票的比例,直至接近最终答案。

当尽量少的观众违反规则且投出最大票数(5幅参赛作品→5票)且其他遵守规则的观众都投2票时,有效率最高。

由于所有数据均为百分数,所以可赋值观众人数为100(这样算出的结果无需转化直接计入百分数即可),则全部观众遵守规则时,最多有:
100×2=200票

每多一名观众违反规则且投出最大票数时,总票数(即题干中的满意率)会增加:
5-2=3票

实际满意率290%,转化票数为:
100×290%=290票,比遵守规则内的最多数字多出290-200=90票

即有90/3=30人投出无效票,本次投票的有效率最高为(100-30)%=70%,B选项正确。

本题颇有新意,在没有给出具体观众数、得票数的情况下求一个「百分比」的极值,如果对此类题目不太熟悉的考生,是较难从短时间内找出正确思路的。解题关键在于将观众的数量赋值为100,可以把满意率方便转化为实际票数。

五、例题3:2018国考最难的题

【2018国考地市级卷70题/ 省级卷75题】某公司按1︰3︰4的比例订购了一批红色、蓝色、黑色的签字笔,实际使用时发现三种颜色的笔消耗比例为1︰4︰5。当某种颜色的签字笔用完时,发现另两种颜色的签字笔共剩下100盒。此时又购进三种颜色签字笔总共900盒,从而使三种颜色的签字笔可以同时用完。

新购进黑色签字笔多少盒?
(A)450 
(B)425 
(C)500 
(D)475

新购进黑色签字笔多少盒?
(A)450 
(B)425 
(C)500 
(D)475

正确率19%,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红蓝黑采购量1:3:4
②红蓝黑消耗量1:4:5
③某颜色用完,另两种剩100
④再购进900,使其能同时用完
⑤求新购黑数量

本题是2018年国考最难的题目,但是本题的难只体现在计算量上面,解题思路是非常简明的。

由采购量1:3:4但消耗量1:4:5的描述,可赋值「采购基础单位」为3、4、5的公倍数3×4×5=60,即采购量为60:180:240。
(注:此类题目设为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保证运算中不会出现分数,方便化简。)

由题意可知,每次消耗量为1:4:5,想要消耗完3种笔所需的次数分别为
红笔→60:1=60次
蓝笔→180:4=45次
黑笔→240:5=48次

蓝笔需要消耗完次数最小,因此蓝笔消耗最快。蓝笔消耗完时:
红笔剩60-1×45=15支
黑笔剩240-5×45=15支

假设的「采购基础单位」为60支时,总共剩30支,而实际剩100支,为30的10/3倍,即实际「采购基础单位」也和假设「采购基础单位」呈相应比例关系,即:

实际「采购基础单位」=假设「采购基础单位」×10/3=60×10/3=200支
实际红、黑笔各剩15×10/3=50支

根据题目叙述,后来又采购了900支笔,即总共有900+50+50=1000支。按照“同时用完”的要求,此时红笔:蓝笔:黑笔=1:4:5,很容易看出最后红、蓝、黑三种笔数量分别为100支、400支和500支。

因此,黑笔新购进量=黑笔最后数量-开始时剩下的数量=500-50=450支,A选项正确。

如果考生找不到「3×4×5=60」这个基础单位,或者没有意识到通过「假设一个数量,用最后剩下笔的数量和100去比较,即可求得实际采购量」这样一个原理,那么本题即使能通过其他的方法做出来,也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长到根本不值得去做这道题。

例如,考生如果不设「采购基础单位」为60而是1的话,就会涉及到很多分数运算,且最后还是要和100盒笔对照,白白增加计算难度。

如果能够做出该题,就可以从这个题目上战胜80%的考生,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六、例题4:遇到工程题不要急着去「设1」

【2017国考地市级卷68题/ 省级卷71题】某商铺甲、乙两组员工利用包装礼品的边角料制作一批花朵装饰门店。甲组单独制作需要10小时,乙组单独制作需要15小时,现两组一起做,期间乙组休息了1小时40分,完成时甲组比乙组多做300朵。

这批花有多少朵?
(A)600 
(B)900 
(C)1350
(D)1500

这批花有多少朵?
(A)600 
(B)900 
(C)1350
(D)1500

正确率44%,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10小时、乙15小时可做完
②一起做,乙休息1小时40分,完成时甲比乙多300朵
③求这批花多少朵

一般来说工程类题目通用的方法为「设1」,而本题也可根据条件①进行最直观的赋值。

解法一:最直观赋值

根据①可直接赋值甲组每小时制作15朵,乙组每小时制作10朵,则:
这批花有15×10=150朵
甲乙合作每小时能做出15+10=25朵

根据②可知,乙组休息5/3小时(即1小时40分)期间,甲组工作量为:
15×5/3=25朵

随后两组合作做了:
(150-25)÷25=5小时

最终结果为:
甲组共做了15×5+25=100朵
乙组共做了10×5=50朵
甲比乙多做了100-50=50朵

也就是说,两组合作「150朵」时,甲比乙多做了50朵。而原题中甲比乙多做了300朵,因此按比例关系,这批花共有150×(300÷50)=150×6=900朵,B选项正确。

解法二:设「1」法

设「1」法,是此类题目比较标准、通用的解法。设总工作量为1,那么甲组每小时工作量为1/10,乙组为1/15。

两组一起工作前:甲组做了1/10×5/3=1/6 工作量还剩:1-1/6=5/6

甲乙两组一小时工作量为:
1/10+1/15=1/6
甲乙一共工作时间为:
5/6÷1/6=5小时

因此,甲比乙多的工作量为:
1/6+(1/10-1/15)×5=1/3=300朵

即总工作量=300÷1/3=900朵,B选项正确。

本题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方法一较为快捷实用,方法二更加严密准确。

对此类题比较熟悉的考生推荐尽量使用方法一的解法,因为看到「10小时」和「15小时」工作完成的条件,可以马上想起在总数150朵的前提下,甲乙组每小时分别做出15、10朵。在总数150朵基础上快速算出甲比乙多做50朵,按照比例求出150×(300÷50)=900。能凭直接快速接近正确答案,就不要盲目地在遇到「工程量」就去「设1」。

本题有「1小时40分」这种不太整的数,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设值非常重要。

七、例题5:把握未知项之间的关键联系

【2017国考省级卷72题】工厂有5条效率不同的生产线。某个生产项目如果任选3条生产线一起加工,最快需要6天整,最慢需要12天整;5条生产线一起加工,则需要5天整。

如果所有生产线的产能都扩大一倍,任选2条生产线一起加工,最多需要多少天完成?
(A)11 
(B)13 
(C)15 
(D)30

如果所有生产线的产能都扩大一倍,任选2条生产线一起加工,最多需要多少天完成?
(A)11 
(B)13 
(C)15 
(D)30

正确率50%,易错项B

本题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量,且涉及未知数据太多,有一定难度。

由于是求「工程量」的题,因此可以先设总工作量为1,5条生产线为ABCDE,生产效率由低到高,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A+B+C=1/12
②C+D+E=1/6
③A+B+C+D+E=1/5

所有生产线的产能都扩大一倍→生产线的产能变为2A、2B、2C、2D、2E。

任选2条生产线一起加工,最多需要多少天完成→产能最低的2条线完成时间,即(2A+2B)×天数=1,求天数的值。

也就是说只要知道A+B的值,用1÷(2A+2B)即可求得结果。根据②③的生产线关系可得:
A+B=(A+B+C+D+E)-(C+D+E)=1/5-1/6=1/30

最多需要天数为:
1÷2(A+B)=1÷1/15=15,C选项正确。

对于未知项较多的题目一定要先列出所有题干给出所有的条件,再寻找其中的关键关系。例如本题不需要知道ABCDE的具体工作效率,只要知道A+B=1/30就可以了。如果题目中有多个未知项,一定要准确把握未知项之间的关键联系。

本题有的公考机构用「秒杀法」直接这样分析:
6(C+D+E)=5(A+B+C+D+E),解得(C+D+E)=5(A+B),即(C+D+E)要用6天时间,(A+B)要用30天,效率提高一倍,只需要15天。

这种解题思路显然是没有道理的。试问在没列出各生产线关系之前,这个人是怎么直接判定条件①A+B+C=1/12没有用的?另外,6(C+D+E)=5(A+B+C+D+E)这个关系和题干思路相比,写的是简洁了,但实际做起来反而更不好想,这么思考一定会额外增加大脑的负担。

简单来说,这个「秒杀法」是根据答案写一个最简洁的过程,但是在不知道答案之前,考生不能确认这个过程是正确的,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实用的。

八、例题6:只涉及「倍数」的计算

【2016国考地市级卷62题/省级卷61题】某单位组建兴趣小组,每人选择一项参加。羽毛球组人数是乒乓球组人数的2倍,足球组人数是篮球组人数的3倍,乒乓球组人数的4倍与其他三个组人数的和相等。

羽毛球组人数等于:
(A)足球组人数与篮球组人数之和
(B)乒乓球组人数与足球组人数之和
(C)足球组人数的1.5倍
(D)篮球组人数的3倍

羽毛球组人数等于:
(A)足球组人数与篮球组人数之和
(B)乒乓球组人数与足球组人数之和
(C)足球组人数的1.5倍
(D)篮球组人数的3倍

正确率59%,易错项B

本题正确率虽然不到60%,但错误率高的原因不是题目本身多么难,而是很多考生不熟悉这类题目,也不了解它的解题要领。

事实上,本题只涉及「倍数」关系,除了「倍数」外没有任何复杂的计算,因此若想上岸,这种题是一定要保证拿下分数的。

根据题干叙述,可在草稿纸列出下面的关系(为方便理解,此处列出了条件所对应的①②③序号,实际列草稿时不需要):

注意:①②③之间的数字在列出时不存在任何关系,此处仅仅为了展示序号内部之间的倍数对应情况。

很明显发现只有「乒乓球」出现在2个条件里(①和③),因此以「乒乓球」为基数能够最简洁的解题。根据①③的对应情况,可赋值乒=1,此时:

根据③,可知4乒=羽+足+篮=4
根据①,可知羽=2。代入③,即2+足+篮=4,足+篮=2
根据②,可知足=3篮,即4篮=2,篮=0.5,足=1.5

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分别为:
羽=2,乒=1,足=1.5,篮=0.5

此时可知:
A「羽=足+篮=2」正确。
B「乒+足=2.5」,C「1.5足=2.25」,D「3篮=1.5」均≠2,错误。

注意:根据本题可知各数据相互之间只有倍数关系,因此可以这样假设。实际做题肯定不存在0.5个人,因此如果题目要求和实际人数有关,就需要考虑「实际人数为整数」的隐藏限制了。

此类「只有倍数关系」的题目难度不高。各位小伙伴可以通过本题理解此类题的解题要点,提高正确率和解题时间。和倍数有关的题目,一定要找多次出现的数据作为突破口,例如本题的「乒乓球」。

九、例题7:列明关系,直接赋值

【2016国考省级卷65题】某浇水装置可根据天气阴晴调节浇水量,晴天浇水量为阴雨天的2.5倍。灌满该装置的水箱后,在连续晴天的情况下可为植物自动浇水18天。小李6月1日0︰00灌满水箱后,7月1日0︰00正好用完。

6月有多少个阴雨天?
(A)10
(B)16
(C)18
(D)20

6月有多少个阴雨天?
(A)10
(B)16
(C)18
(D)20

正确率54%,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晴天浇水量=2.5倍阴雨天浇水量
②满箱水晴天可用18天
③满箱水6月1日0:00~7月1日0:00刚好用完,用了整30天

根据①,可赋值「阴雨天浇水量」=1,则「晴天浇水量」=2.5。

将①代入②可得:
「满箱」=18「晴天浇水量」=18×2.5=45

将①②代入③可得二元一次方程:
┏ 「晴天」 + 「阴雨」=30 (1)
┃ 
┗ 2.5「晴天」+1「阴雨」=45 (2)

(2)-(1)消元,得1.5「晴天」=15,解得「晴天」=10,「阴雨」=30-10=20,D选项正确。

本题的解题核心在于赋值。列出①②③后可发现,本题并没有要求具体的浇水量,因此可以直接赋值。

由于晴天浇水量=2.5倍阴雨天浇水量,根据「乘法比除法简单」的原则,直接设「晴天浇水量」=2.5,「阴雨天浇水量」=1即可快速求得满箱水量,并列出相关公式。

本题数据较多,但关系并不复杂,列出数据的同时即可得出方程。

十、例题8:有耐心,解题速度才能更快

【2016国考地市级卷69题/省级卷72题】某集团有A和B两个公司,A公司全年的销售任务是B公司的1.2倍,前三季度B公司的销售业绩是A公司的1.2倍,如果照前三季度的平均销售业绩,B公司到年底正好能完成销售任务。

如果A公司希望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第四季度的销售业绩需要达到前三季度平均销售业绩的多少倍?
(A)1.44 
(B)2.4 
(C)2.76 
(D)3.88

如果A公司希望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第四季度的销售业绩需要达到前三季度平均销售业绩的多少倍?
(A)1.44 
(B)2.4 
(C)2.76 
(D)3.88

正确率5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全年业绩:A=1.2B
②前3季度业绩:B=1.2A
③B按原计划业绩恰好完成,求A第4季度业绩是之前平均业绩多少倍

列出后可知,本题只有比值关系,没有具体的销售业绩数值,因此可以任意赋值。

由于需要「由B求A」,因此可设B每季度业绩为1。根据①可得:
全年A业绩=1.2×4=4.8

根据②可得:
前3季度A的平均业绩=1÷1.2=5/6
前3季度A的总业绩=1÷1.2×3=5/6×3=2.5

根据③可得:
第4季度A业绩=全年A业绩-前3季度A业绩=4.8-2.5=2.3

A第4季度与之前平均业绩之比为:
2.3÷(5/6)=2.3÷5×6
=0.46×6=2.76,C选项正确。

本题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极为简单,只是计算略有繁琐。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四则运算技巧,那么本题还是不难解出的。解「数量关系」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例如这道题,只要确认了AB之间只有比值而没有具体数值,那么直接设「1」绝对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接下来只要计算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对应关系非常简单的数量关系题,计算会稍微复杂一些。

本题亦可设A每季度业绩为1,计算情况类似。

十一、例题9:简单却错误率高的计算题

【2015国考地市级卷63题/省级卷61题】某农场有36台收割机,要收割完所有的麦子需要14天时间。现收割了7天后增加4台收割机,并通过技术改造使每台机器的效率提升5%。

收割完所有的麦子还需要几天?
(A)3 
(B)4 
(C)5 
(D)6

收割完所有的麦子还需要几天?
(A)3 
(B)4 
(C)5 
(D)6

正确率57%,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6台14天工作完
②已工作7天
③+4台,效率+5%,求剩余天数

本题逻辑关系极为清晰,不存在任何陷阱或者思考盲点,计算也不难。

根据①,直接赋值每台每日工作量为「1」即可,结合①②可知工作7天后剩余工作量为:
36×(14-7)=36×7=252

根据③可知每天工作量为
(36+4)×(1+5%)=40×1.05=42

因此剩余天数为252÷42=6,D选项正确。

本题看似很简单,然而这道题的统计错误率超过了4成。也就是说,「数量关系」正确率在60%的题,其实际解题难度和其他板块80%的题差不了太多。

为什么实际考试中「数量关系」的正确率偏低?不仅仅是此类题目的难度高,还因为很多考生害怕浪费时间,因此在考场上对「数量关系」浅尝辄止,不会就蒙。实际上很多题都是非常简单的。能把正确率60%左右的数量关系题提高到80%,就能拉开和其他考生的差距。

十二、例题10:两种各有千秋的解法

【2015国考地市级卷70题/省级卷64题】甲、乙、丙、丁四人共同投资一个项目,已知甲的投资额比乙、丙二人的投资额之和高20%,丙的投资额是丁的60%,总投资额比项目的资金需求高。后来丁因故临时撤资,剩下三人的投资额之和比项目的资金需求低。

乙的投资额是占项目资金需求比例为?
(A)1/6
(B)1/5
(C)1/4
(D)1/3

乙的投资额是占项目资金需求比例为?
(A)1/6
(B)1/5
(C)1/4
(D)1/3

正确率41%,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120%(乙+丙)
②丙=60%丁
③甲+乙+丙+丁=4/3
④甲+乙+丙=11/12
⑤求乙的比例

本题有甲乙丙丁4个数据,看似较多,但对数据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可以随意赋值。可以根据题干描述,最直观地赋值总资金为「1」,也可以为了方便计算赋值「60」,两种解法都是可以的。

注:赋值60的原因是60=3×4×5,同时是2、3、4、5、6、10、12的公倍数,非常通用,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思考。

【解法一】设总工作量为1

根据③④可知:
丁=4/3-11/12=(16-11)/12=5/12
根据②可知:
丙=60%×5/12=3/5×5/12=1/4

将①②代入④:
甲+乙+丙=11/12
→120%(乙+1/4)+乙+1/4=11/12
→6/5(乙+1/4)+乙=11/12-1/4=8/12
→11/5乙=2/3-6/20=20/30-9/30=11/30
→乙=1/6

【解法二】设总工作量为60

根据③④可知:
甲+乙+丙+丁=60×4/3=80

甲+乙+丙=60×11/12=55
即丁=25

根据②可知:
②丙=60%丁=25×0.6=15

将①②代入④:
甲+乙+丙=55
→120%(乙+15)+乙+15=55
→2.2乙=55-15-1.2×15=40-18=22
→乙=10,所占比例=10/60=1/6

因此A选项正确。

两种解法都是可行的。其中,解法一非常直观,计算略有复杂;解法二计算较为简单,但需要掌握此类题型的规律和「60」这个数字的特点,从而不会浪费时间另外赋值。两种解法没有优劣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

十三、例题11:注意分析「水流」对速度的影响

【2012国考69题】一只装有动力桨的船,其单独靠人工划船顺流而下的速度是水流速度的3倍,现在该船靠人工划动从a地到顺流到达b地,原路返回时只开足动力桨行驶,用时比来时少。

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桨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桨的速度的多少倍? 
(A)2
(B)3
(C)4
(D)5

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桨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桨的速度的多少倍? 
(A)2
(B)3
(C)4
(D)5

正确率58%,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V划船顺流=3V水速
②划船顺流A→B,原路动力浆返回B→A用时比来时少2/5
③求静水时V动力浆和V划船的速度之比

根据①可知:
V划船=2V水速

赋值水速为1,则V划船=2,根据②描述,可赋值划船顺流从A到B之间的用时为5(方便计算),则:
A→B路程=3×5=15
B→A时间=5×(1-2/5)=3
因此B→A速度=15÷3=5

根据②可知B→A为逆流,即:
B→A速度=V动力浆-V水速

因此V动力浆=B→A速度+V水速
=5+1=6

可知V动力浆:V划船=6:2=3,B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根据「回程比去程用时少2/5」的叙述,可赋值去程用时为5,这样可以非常方便计算。凡是涉及「顺水逆水、上坡下坡」的,一定要记得分析水流和坡度对速度的影响。

十四、例题12:「百分数」类题目要赋值100

【2012国考73题】某市气象观测,今年第一、第二季度本市降水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和9%,而两个季度降水量的绝对增量刚好相同。

今年上半年该市降水量同比增长了多少?
(A)9.5%
(B)10%
(C)9.9% 
(D)10.5%

今年上半年该市降水量同比增长了多少?
(A)9.5%
(B)10%
(C)9.9% 
(D)10.5%

正确率5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今年一二季度降水比去年同期增长11%、9%
②两个季度降水量绝对增量相同
③求今年上半年该市降水量同比增长情况

根据①②描述,可赋值去年一季度的降水量为100,则:
100×11%=去年二季度×9%

去年二季度=100×(11%÷9%)=1100/9
今年一季度=100×(1+11%)=111
今年二季度=去年二季度×(1+9%)
=1100/9×(109/100)
=11×109/9=1199/9

今年上半年降水量/去年上半年降水量
=(111+1199/9)/(100+1100/9)
=(2198/9)/(2000/9)
=2198/2000=1099/1000=109.9%

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降水量/去年上半年降水量)-100%
=109.9%-100%=9.9%,C选项正确。

本题关系较为复杂,计算需要有一定耐心,但总体难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百分数」类的题目一般要赋值100,方便计算。

十五、例题13:速度类题目,需要拆开分步计算

【2012国考74题】甲乙两人计划从A地步行去B地,乙早上7:00出发,匀速步行前往,甲因事耽误,9:00才出发,为了追上乙,甲决定跑步前进,跑步的速度是乙步行速度的2.5倍,但每跑半小时都需要休息半小时。

甲什么时候才能追上乙?
(A)10:20 
(B)12:10
(C)14:30
(D)16:10

甲什么时候才能追上乙?
(A)10:20 
(B)12:10
(C)14:30
(D)16:10

正确率31%,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从A到B,乙7:00出发,甲9:00出发
②V甲=2.5V乙,但甲跑半小时休息半小时
③求甲追上乙的时间

题干数据关系简单,直接赋值即可。赋值乙每小时速度为1,则甲为2.5,由①②可知,甲乙初始距离为:
1×(9-7)=2

根据②的描述,以1小时为周期分析甲和乙接近的情况,即甲乙每小时接近:
2.5×0.5-1=0.25

注意甲先跑后休息,因此甲追上乙最后一段的半个小时,甲乙距离接近:
2.5×0.5-1×0.5=0.75

即通过分段计算,当甲乙距离接近0.75及以下时,直接再加0.5小时即可追上乙。

因此甲乙距离剩0.75时,花费的时间为:
(2-0.75)÷0.25=5

因此甲追上乙的时间为:
9:00+5+0.5=14:30,C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如果上述计算不能被0.25整除,则按照甲乙最后一段距离不到0.75来算,重新计算最后一段的时间即可。

和「二人速度」有关的题,一定要仔细考虑两人行动的具体情况。

十六、例题14:百分数,就要赋值100

【2012国考74题】某项工程由A、B、C三个工程队负责施工,他们将工程总量等额分成了三份同时开始施工。当A队完成了自己任务的90%时,B队完成了自己任务的一半,C队完成了B队已完成任务量的80%,此时A队派出人力2/3加入C队工作。

A队和C队都完成任务时,B队完成了其自身任务的:
(A)60% 
(B)80%
(C)90%
(D)100%

A队和C队都完成任务时,B队完成了其自身任务的:
(A)60% 
(B)80%
(C)90%
(D)100%

正确率47%,易错项A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ABC等额施工
②A完成90%时,B完成50%,C完成50%×80%=40%
③A的2/3加入C,求AC完成时B完成的量

题干有百分数,直接赋值ABC施工的工作量为100,由②可知:

A完成90,B完成50,C完成40
A:B:C的工作效率为9:5:4

此时A余下10,C余下60。A的2/3加入C,则:

A余下工作效率为9×(1/3)=3,需要工作时间为10/3
C总共工作效率为4+9×(2/3)=10,需要工作时间为60/10=6

显然C后工作完,即B在余下50的工作量中工作时间为6,B余下的工作量为:
50-(5×6)=20

即B完成了(100-20)/100=80%,B选项正确。

需要注意C完成了B完成任务量的80%,而不是总任务量的80%。另外,「A派出2/3的人力加入C」的含义即为「A将2/3的效率分给C」。

一般来说,只要有百分数的题目,赋值100是最方便的做法。

十七、例题15:赋值选择的重要性

【2011国考70题】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某产品的总成本比之前上涨了1/15,而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A)1/9
(B)1/10
(C)1/11
(D)1/12

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A)1/9
(B)1/10
(C)1/11
(D)1/12

正确率30%,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原材料涨价,总成本上涨1/15
②原材料比重提高2.5%
③求原材料价格上涨比例

题干有百分数,可考虑赋值为100。但总成本上涨比例为1/15。15=3×5,3不是100的因数,因此可赋值为300,这样计算时不会出现分数。

赋值原总成本为300,则:
上涨后总成本=300×(1+1/15)=320,即原材料涨价320-300=20

设原材料成本涨价前为x,可得:
(x/300)+2.5%=(x+20)/320
→(x+7.5)/300=(x+20)/320
→(x+7.5)/15=(x+20)/16
→15x+300=16x+16×7.5
→x=180,即20/180=1/9,A选项正确

本题属于公式很简单,但计算较为麻烦的类型,需要在赋值时选择合适的数字,否则会进行大量的分数运算。

本题赋值涨价前成本为15也是可以的。

十八、例题16:注意问题的具体问法

【2011国考71题】某商店花10000元进了一批商品,按期望获得相当于进价25%的利润来定价,结果只销售了商品总量的30%,为尽快完成资金周转,商店决定打折销售,卖完全部商品后,亏本1000元。

商店是按定价打几折销售的?
(A)九折
(B)七五折 
(C)六折 
(D)四八折

商店是按定价打几折销售的?
(A)九折
(B)七五折 
(C)六折 
(D)四八折

正确率4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10000元进货,期望利润25%
②只销售了30%,决定打折
③卖完亏本1000,求打折比例

题干未限制商品数量且有百分数,直接赋值有100个商品,每个商品成本100元,则期望获得利润售价为125元,按期望利润售价的销量为30个,打折销量为70个,可得:

按期望利润售价的销售额为:
100×30%×125=3750元
最终亏1000元,即最终销售额为:
10000-1000=9000元

打折销售额为:
9000-3750=5250元
打折售价为:
5250÷70=75元

打折比例为:
75÷125=60%,即六折销售,C选项正确。

本题需注意题目未对售价做出限制,因此根据「10000元」和百分数直接设100个商品成本100元即可。

需注意问题是「按定价打几折」而不是「按成本打几折」,不能选B。

十九、例题17:熟练掌握「赋值」技巧很重要

【2011国考76题】某单位共有A、B、C三个部门,三部门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8岁、24岁、42岁,A和B两部门人员平均年龄为30岁,B和C两部门人员平均年龄为34岁。

该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
(A)34
(B)35 
(C)36 
(D)37

该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
(A)34
(B)35 
(C)36 
(D)37

正确率58%,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ABC部门平均年龄分别为38、24、42
②A+B平均为30,B+C平均为34

题干关系非常简明,直接按照①的要求赋值,代入②获取不同部门的关系即可。

设A、B部门年龄全部为38、24,可发现38=30+8,24=30-6
→「1个A部门人员比平均数多8,1个B部门成员比平均数少6」
→A:B部门人数存在6:8的关系

同理,设B、C部门年龄全部为24、42,可发现24=34-10,42=34+8
→即「1个B部门人员比平均数少10,1个C部门成员比平均数多8」。
→B:C部门人数存在8:10的关系

可得A:B:C部门人数比恰好为6:8:10,简化为3:4:5,即ABC部门各有3、4、5人,直接代入平均数公式计算即可。

全体人员平均年龄为:
(38×3+24×4+42×5)÷(3+4+5)
=(114+96+210)÷12
=420÷12=35,B选项正确。

「赋值」是一个非常简便有效的方法,熟练掌握后可使得很多题的做题过程变的简单。本题B部门比例恰好在两次赋值时数值相同,如果不同,再按比例转化一次即可。

二十、例题18:通过合理赋值来简化复杂分数

【2011国考78题】某城市共有A、B、C、D、E五个区,A区人口是全市人口的5/17,B区人口是A区人口的2/5,C区人口是D区和E区人口总数的5/8,A区比C区多3万人。

全市共有多少万人?
(A)20.4 
(B)30.6 
(C)34.5 
(D)44.2

全市共有多少万人?
(A)20.4 
(B)30.6 
(C)34.5 
(D)44.2

正确率4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某市共有ABCDE五个区
②A=5/17,B=2/5A,C=5/8(D+E),A=C+3万
③求全市共有多少万人

题干关系明确,但数据之间的比例较为复杂,因此最好采取赋值的方法。

根据②中AC的描述,可赋值全市总人口=17,则A=5,B=2,得全市总人口公式如下:
5+2+5/8(D+E)+(D+E)=17
→13/8(D+E)=10
→(D+E)=80/13

C=5/8(D+E)=50/13,
(A-C)=5-50/13=15/13

根据②可得A-C=3万,为方便计算,可将万忽略(最后结果加上即可),代入公式「赋值总人口」:「总人口」=「赋值(A-C)」:「(A-C)」,得:
17:「总人口」=15/13:3
→「总人口」=17×3÷(15/13)
=51×13÷15

由于4个选项之间差距很大,因此可对上式进行约算,即:
13÷15=0.8+
51×13÷15×1=51×0.8+>40.8万,显然只有D符合要求,正确。

本题不推荐列方程去硬算,因为5/17等数据无论乘除都比较复杂,通过赋值能够约掉分母,加快运算速度,最后将赋值和实际值对比即可。

通过观察选项,可确认最后一步估算即可,节约时间。

二十一、例题19:百分数赋值100的技巧

【2010国考51题】一商品的进价比上月低了5%,但超市仍按上月售价销售,其利润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超市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A)12%
(B)13%
(C)14% 
(D)15%

超市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A)12%
(B)13%
(C)14% 
(D)15%

正确率56%,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本月进价=上月-5%
②本月售价=上月,利润率+6%
③求上月利润率

题干有百分数,可赋值上月进价为100,则本月进价=95。设上月售价为x,得:
(x-100)/100+6%=(x-95)/95
→x/100-1+6/100=x/95-1
→(x+6)/100=x/95
→95x+95×6=100x
→x=95×6÷5=19×6=114

即上月利润率=(114-100)/100=14%,C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式子的简化,即:
(x-100)/100+6%=(x-95)/95

这一步的两端都有-1,因此可以「兑」掉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列出正确的方程并不意味着解出题目,计算花费的时间才是关键。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2)——赋值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