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八

2022-10-18 15:19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氣之開合

打拳不離開合二字,外形上,合·是蓄勁,氣聚一團而待命;開,是發勁,氣散四週,直透末梢,尖銳傷人。在內氣上,合時聚氣。其法為:由上而下,吸氣納入丹田,由下往上,五趾抓地,提湧泉,上到會陰。此時,無使上下氣外洩,提肛、咬牙、怒目,自丹田向外發勁,如同爆炸一般,威猛不可擋。

開合,周身向外必須一致,內氣外形皆俯首聽命,合時上下前後之氣皆向中心集中,無一例外;開時,自中心向外四面八方發射,有如煙火爆竹,燦爛可觀。

上述為可見之動態,若為暗中用功之靜態,開合即為一張一縮、一鬆-緊,此乃私下作功課,外形上,外觀看不出來,自家才知。

人體亦處處有開合,如:胸開、背必合,反過來,也是一樣,因此,開合,是生理之自然本能,練武人加以發揮而已。

「氣聚掌心」之必要

「氣聚掌心」是鍛鍊輔助器材的關鍵訣竅,也是武家出手截脈,用以斷人氣血的利器。

以掌根或指尖傷敵,氣聚掌心是一種蓄氣,是先決條件,能聚氣於掌心,才能以氣擊人,傷人深重。

掌心微凹,沉肩、存意,則氣到掌心,而覺麻癢,則氣聚實。

如八卦掌的單換掌、太極拳的巴子掌,其手勢皆掌心內凹,氣聚掌心,用時,掌心一吐,或五指一握,即氣合五指,擊人才有份量。不然,氣不緊,只憑骨肉,傷人亦不重。

但掌心一吐或一握後,氣又四散,若欲用當再重新氣聚掌心。

習武者在練輔助器材,拍打沙包,插沙……等等時,「氣聚掌心」尤其紧要·因指掌拳有氣血灌溉、滋潤,甚或融和,才有源泉,如樹芽般可資以壮大·不然盲修苦練·雖志氣過人,恐怕將如「煮沙成飯」’雖日夜不息,亦將徒勞無功。

時分五行、顺逆六合

古人截人氣血,所謂截脈,乃依時分,察血行之狀而擊之;再深,即為點穴。此為人身生理之自然運行,武家研析而掌握其時間、分寸,可制敵、可斃敵。但開宗明義,當先明白人身之五行:

金,屬肺,凡勢之收縮者為是。例如垂臂護之收勁。

木、屬肝,凡勢之擴張者為是。如托窗、外抖…等放彈勁。

水、屬腎,凡勢之下擊者為是。如肩發下勁。

火,屬心,凡勢之上沖者為是。如肘發上衝勁。

土、屬脾,凡勢上平者為是。如脊發捅勁。

在實際上,五行之氣,互為主輔。如我以心發火勁時,則生理上,自然心氣為主,而其他四氣為輔。其他四氣為主發出時,也是一氣為主,他氣為辅。此乃生理之自然,不須刻意為之。

在技擊上,他人自心發勁,我若反擊其心,常易一擊致命。因他主帥出聚,後防空虛,即一下直搗黃龍,焉有不傷之理?這也是「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之意。因此,反過來講,若我自心發生,則後手必須護心,以防敵襲之不測也。能觀敵人面上之五行氣色,才能以六合順逆之理法護己擊人。天地六合,有順有逆。簡而言之,風雨襲我,對我來說,是逆;晴空好風·令我舒爽,對我來說,是順。技擊之道也是仿此。以我之順,打人之逆;順以化人,逆以擊人。

例如:先打火(上冲)·再打水(下冲),即有相相成之效果。又如:人用上冲火攻,我化後以下水反擊,再上冲打其心脈,我之擊打水火相濟。敵必不支倒地。又或觀敵臉部五行氣色,以順逆法擊之,容易有功。即,臉紅者擊其心·臉黑者擊其腎,臉黃者擊其脾……;凡此察顏觀色以剋敵制勝,皆以五行、六合之法,妙加運用。

發五行之氣勁,皆為寸勁,此又不可不知。

意、氣、力

習拳,必須意到,才能氣到;古法導引術,即是以意領氣。

拳法上,意念即腦子,如光如火,腦子一想而有意,下而燃燒腎水,發生肺氣,外發而為筋骨皮肉之力,所以,練拳時,必先意動,再腰腎動、氣動,最後才筋骨動,此一定不變之理,違背時,內部將閉而易傷。由神意。而腎肺、而筋骨,即由光、而熱、而力;以意領導氣,有氣才能發生力。

拳術中,腎臟活動多者,大都極厲害之好拳,反之雞飛狗走,只供一笑而已。

在修養上,燃燒腎水為氣,屬煉精化氣;練氣化神即精不外洩,氣滿而神足;無思無慮地進修,即為煉神還虛。但若意念一邪,心火動,腎水舉,則精失而疲。故心不邪,即精固,氣充,而神足。

丹田說

人體五臟六腑,不能擠成一團,否則即不舒適。所以,內有一空隙,托住且提供腑臟活動的空間。這個空隙小時,腑臟活動即費力氣,人也無力氣,無精打彩,反之,空隙若豐滿,則腑臟伸縮活動力強,精神也舒暢而愉快。

此一空隙·稱之為丹田,在腎前、臍後,亦即太極拳經所稱之「命意源頭在腰隙」之「隙」也。

自古丹田名稱繁字,如中氣、元氣、天根等等,總之為修道煉丹之田地,

稱為丹田·其作用有三:

一、人之呼吸,自肺、心、肝、脾、腎到丹田,好氣即留而聚之,壞氣也痛之反向而排出。所以,人生下來時,有一點元氣,先天之氣,長大了要培餐,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也就是意存丹田,以意導引氣到丹田。

二、人身各部位,內外皆很靈敏,想何處,何處即跳動,例如,想心、跳,想手、手動。只有丹田神經少,感應力弱,意念想這裡不會亂跳動,此·唯有意存丹田,才能「靜」下來,這是求靜之法。

三、以丹田發出之勁,即為內勁。習拳出內外兼修,內外合,內部之,在五臟六腑間,丹田是一個理想的修煉存養之地。所以,丹田在練拳上,處於一個關鍵地位。

一般人遇到外界攻擊時,多半先攢拳作勢,由外而內先縮,再打出去,道種做法,先慢了半拍。內家則一遇到攻擊,腦子意念,在常存之丹立刻發動,由內向外發,意到勁也到,一用即有。

所以,八極拳之空握如耙子,八卦拳之空掌,皆是未著人為虚,着人才實·即是應用此丹田發內勁之理,若必須先內縮再外發,多了一個外形內蓄的動作,如何能在電光石火中刹那克敵?

因此,雖說「握拳如捲餅」,但善內勁者,絕非握實縮回才發,而是空·直接由丹田催發,在著人處才握實,或根本不握實而以空握之指節擊人。由丹田受意向外發之氣勁,不僅捷如奔馬、閃電,也能在方寸刹那間傷人內腑,故和外家傷人皮肉者,大有差别。

元氣流注

丹田元氣,有別於後天呼吸之氣。武家講開合升降,指的是此丹田氣的動靜虚實,後天呼吸不過任其自然開闔而已,二者外內,淺深有別。元氣流注於各個關節,發時節節貫串、週身是手,此乃丹田元氣,由命門而腰脊、而肩肘手、胯膝足,發之於敵身;收時,則斂入脊骨,回歸丹田。操練即是練氣,即是練此出入往來的通路,使其順暢一貫,可蓄可發。平時,養丹田之氣,應由意注内部,不受外界干擾做起。

腦子緊張,五藏即不落位,要用有意識地逐一放鬆,依呼吸次序,由肺、心、肝、脾、臀到丹田,反之,呼時,由丹田而一一向外吐出,漸渐清内部濁氣,存留清氣於丹田,而收鼓盪之效果;用時,才能自丹田提氣而節節貫串發出,此氣之着人,可斃性命於頃刻。

略說元氣

後天收之氣固不可一時一刻無之,但武家用氣不是用此。武家用氣是以丹田元氣為主,呼吸之氣為輔、為賓,雖然,二者息息相關,但終有表裡精粗之別。

觀乎胎兒在母體中,不用口鼻呼吸之義,應可略知元氣之微妙,觀乎婴兒腹部起伏、和老病衰者胸部氣促的差别,也可明白求氣之道,在腹不在胸,故曰:「胸空腹實」。

人身在冷天時,有時一縮一提,自有暖流上升腰脊而流注手掌,此元氣也;熱天雖有,但因溫差不大,不易察覺。

呼吸愈自然,元氣愈易提起,不自然或一紧張而提心吊膽,即不知所蹤。因此,上上之策,是「忘掉呼吸」’所謂「專氣致柔,能如嬰兒」即是此意;可惜,人一旦有所思慮,面對壓力,五臟即緊張起來,不容易保持「五臟落位」的舒適状態,氣息素亂·手足無措,何處尋元氣之影蹤?但修煉者煉此元氣,為的就是與常人不同,否則,煉之何益? 

因此,平常鍛鍊,腦子如陽光,意念宜專一無雜想,心之集中如東光鏡,下燒腎水,化氣上升,到肺產生動力,在後則沿督上升,任下降,而丹田有開合鼓之態 。

這些,全是在後天呼吸自然之下操練,修道者稱之為「煉精化氣」;若足氣則化神,再持之以心思無邪,神即還虛,更上一層樓了。

所以·培養丹田之氣,日常生活上,在女色方面宜有所節制,不可縱慾致氣損。作息上,晨起朝曦初升,夜來明月無雲,心思靜恬,皆宜多做呼吸吐納之功,以袪除渣滓,使內部清虛,氣機暢旺。

在鍛鍊上,無論是行拳運勢或練輔助器材,當明白元氣由丹田而四肢、由四肢而丹田的開合之道,後天呼吸聽其自然,不必妄自疲累五臟,則一時之功必有一時之效,功不唐捐,指日可期。

「聚氣」論

氣聚之動作是同時的,上則深吸氣有吞天之概,納入丹田,這是氣由上下。五趾抓地,提湧泉之氣入丹田,這是氣由下而上。背一弓,提肛、咬牙,上下前後週身之氣皆會聚于丹田,這是氣之合。

带脈一轉,氣自丹田由意而發,散入四肢百體,內外上下無一不開,淋漓尽致,無滞無礙,這是氣之開。一合無有不合,一開亦無有不開。氣之聚合不自一處來,但擊打上卻集中落於一處。

氣聚以柔,動落以剛,發而為震勁、寸勁,此勁之發,若蒼鷹搏兔,一沾即起,若火燒肌膚,一驚即彈,突然透敵體而入,可以截脈,可以打穴,敵體受之者,氣斷血阻,臟腑離位,其創深重。

哼哈二氣

哼哈二氣,是連貫之一氣上行且下走,非另吸一氣。

在收蓄時,上氣下行,下氣上提,總歸一處於丹田。呼發時,哼為自鼻出之氣,但同時另有後座力之氣下衝,此為哈,而張口出聲。所以,哼聲常上擊,哈聲常為下打,一上一下,乃是連著,不必另起爐灶。

人擊我而我不得不承受時,我須閉口逼哼聲接之,再反擊以哈聲擊之,但雖是一哼一哈,實為一個勁,中間並無斷連。

所以說,哼哈為一氣之二分。

一氣三催

拳術中,有一個氣勁中,連發三道,勢猛而狠,近乎毒了。

這種內氣之連續摧發,在擊中敵身後,才如此三摧;第一拳調敵知覺,使敵手之防禦出現空隙,第二拳即入,第三拳摧毁敵手。

三拳之發,手並不收回,如搗杵臼,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敵身上杵而搗之,其重點在突破敵身之表層防禦,在敵身內部臟腑大作文章;這是狠勁,所以必須把自家意氣練得十分尖銳而深入,才能一發如「連珠箭」。

在咬牙切齒、如遇大地發出如此狠勁時,口中之吐音,合而為「呀」音,所以助勢吐氣。

在實質上,三拳中,第一拳多用以調知覺,二、三拳為暗勁;週身各關節如九曲珠,行氣使節節貫串,乃能運用自如。

在技法運用上,發此勁多在某些形勢下,例如:

一、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人擊我,我氣以「嚏」音受之,而發「呀」音還擊之。

二、在敵手出拳後空虛之際。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

三、避實而擊虛,引進落空之時。

四、四兩破千斤之應用時。

在八極拳中。空握拳如耙子,故功深者,常先以第一指面接發拳面連打人,或經發肘肩而成「滾打」之勢。無論關節如何變化,總是一氣貫穿。

血之順遂

拳法威力,視氣血之順逆而大有差別,此又在乎練與未練,練法得當與是否直接相關連。若先緊扣握拳,血自脈倒流回腔子中,此為逆;若空推拳,看人時在推實,則血脈生,才能貫穿敵身,創彼身內,此為順。

氣血逆回則自我抵銷而氣不貫串,順則內勁、暗勁攻出。所以,用指勝用拳、用掌勝於用拳、用拳勝於用肘……,以此類推。凡夫俗子不明氣血之动·往往見識正好相反此井蛙之見,不足為奇。

一般習拳者,功力不足,只好以拳代掌指,這是因為指比拳難練,拳又比掌難練,習者未能取法上,只好退而求其次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所以,不論以指法調人知覺以擊其虚,或是空握巴子拳等等,皆因功夫法到家,若指拳,無須停頓,如蜂刺、蛇牙,此為上之上者,不必轉折,即入,更不用調什麼知覺,幾曾見蜂蛇襲人還要引人分心的?

内家气劲

一發劲,一舉手時,高手常覺一股熱流沖上,再以此擊人或練輔助器材,则十分属害。

这股熱流是內修之「真東西」’若再煉之合外,使與筋骨皮肉合一,則功成無堅不摧。

這股氣,用時意動即起轉沖出而擊人,不用又縮回而存於丹田。

人體吸收之清存於丹田,清自丹田上脊培養腦子,應用時,則依意念招法,散於身軀四肘,以外練筋骨皮肉,或應敵人。

丹氣如圆球,為一身重心,虛實變化之所繫。由於丹托腑臟,移動中可能一直變化為圓、半圓、三角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丹上下旋轉走任督,以之發出擊人,即如雷擊一般,銳不可擋;練輔助器材時,也是到此而煉手腳之筋骨皮肉,使其凝合而為一。

意存丹田,合此而為靈根,是轉化陰陽之根據;人欲精神和肉體的蛻變、轉化,非仰賴靈根難以有功。

所以,丹田真靜時培養吸收,可奪天地之造化;動時用招克敵,可斃性命於頃刻。內可養生治病,外可修身入道,文武二全,匯合於此,不可不知。


氣血之暢通與曲折

人一身中,最強銳的是手指,煉之如鋼針,則十分可怕,其運用與功力在於氣血。

但,一指之細,要能承受一身之重與勁而發之傷人,這大大不易。因此,退而求其次,為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種指功互擅勝場,但其目標,總要練得指指如針、如刺,如鷹爪而後已。

指法難煉,再退而次之,為拳法,為空握拳,為拳法等等,不勝枚舉。总之,後來者用骨節曲折起來傷人,只有指法,骨節是節節貫串,一點也不曲折的。

究其原因,煉指法,要氣血極其通暢健旺,一貫到底,才能運使自如,这實非常人所能輕易辦到。

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曲折氣血使其因阻而脹,如堵住水流,必溢出之理·来使氣血因溢,而以曲折處,即骨關節來擊人,因此產生各種拳掌的利用方法,而成各種門派的獨门拳術。

所以,拳理中「柔則用抽」·抽是為了使血氣流的快;「剛則用翻」翻是使氣血因折曲而暴涨,因此而好用。

練輔助器材亦同,不管是插沙、抓罈等等,總以氣血貫通為上,不得已则曲折而強調某處,而練成某掌、某拳。八卦拳之八母拳,其掌勢上托、下按不一而足,皆是氣血之變化而練之,使拳掌好用而便利從心。

鼓盪與靜凝

氣為陽,血為陰,用時陰陽剛柔合一而不可分,但氣始終是推動血的,血被動;氣推血動而旋轉,二者始終不離。

氣血一動即鼓盪而起變化,排除壞的,擷取好的。所以,壞氣去,而清氣升,由臟腑而任督之奇經八脈,而全身如驛站之穴道,再推而及於皮毛之精細入微。

因此,氣血一動,如渦輪,如風之風眼,由中心而外擴,推動筋骨皮肉,發而為纏勁;由中心而及邊緣,皆是氣血旋轉所致。

氣血之功達到高超境地,聽覺力即十分靈敏,與人相較,能抗即抗,不能抗即躲閃,這是人身自然本能的恢復與培養。

這種自然本能之運作,不經思慮,無半分遲疑,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功夫臻此,可說已「階及神明」了。

氣血用後要存養,氣入血中要平和,推動鼓盪之後,要靜而凝之而存養因此,煉拳亦不宜太過,總以適度為佳;過了,血不安穩,人亦不得安靜,故曰過猶不及。

迴轉

人能養氣,更要能練氣、用氣,使氣聽命於我之心意,為我所用。因此,若氣來我不能迴轉之,駕馭之,我即為氣所控制,身不由主,以致作出錯誤之判斷,犯下大錯,悔亦莫及。

武家尤須如此,在拳法技巧運用上,陰陽五行轉換之際,腦子需要冷靜思考的時候,若是為氣所亂,則心意技法勢必離亂匆忙,不成章法,只有取败受辱而已。

若欲有迴轉用氣的功夫,必須有中央無極土的虛靈靜定為本,才能不為七情六慾所左右,擾亂佈局、手法。

人之氣亂,莫不因喜怒哀樂好惡等七情六慾而引起,所以,面對這些情欲而生之氣亂,必須一應之以靜定之中央無極土,才能將怒氣、哀氣、欲氣等諸有害靜定之氣,順逆加以迴轉而降伏,使其不致坐大而為王,主宰一身之行動,而作出魯莽之愚行。

煉中央無極土之法,首須使五臟落位,身藏若虛如空空靜靜之土,而清氣週流一身,習之有常,養之有素,運用之際,自能迴轉突生之橫逆之氣,而保持靜定清寧,勝卷在握了。

朝元與聚鼎

先能五氣朝元,後才能三花聚鼎。五氣,是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三花之精華、精之精華與腦子之精華。

人能三花聚鼎,則腦子一定最靈明虛靈,無半點雜氣,有如「皓月當空,万里無雲」,且能吸收天之靈氣以助我之神明。

但之前須先五氣朝元,能朝元則會陰可吸收地之靈氣,以助我之精爽。

所以,朝元、聚鼎是可以奪天地之造化的境界。人能臻此,則當初老天爺生我如此這般,我不得已而受其撥弄左右:到朝元、聚鼎之時,我也能翻它兩翻,從而變之、化之,以後,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氣之吞吐

氣之吞吐,若運用得當,即是「毒手」。

吞者,是擊人之際·口閉、鼻吸一氣,下而催動丹田元氣,或亦充塞丹田;此時,丹田催動,氣上冲入手臂,有一股暖流順勢而出,用以擊人,十分毒辣·

所以,吸氣為吞,丹田元氣發而沖出為吐;氣之吞吐,乃以外氣帶動內氣,發丹氣擊人,若能用之,即是毒手。

若未能催發,或意到而氣未到,勁氣亦虛弱不足以傷人,這是煉氣、養氣功夫未到家,尚未能運用自如。

平常鍛鍊,或煉輔助器材時,也該如此自我要求,於吞吐之中,配合呼吸,及哼哈之聲而練習。

武術中之毒手甚多,其他如連發二道勁,或「引進落空」之打法,皆是傷人甚重者,學者知之,習之,也當謹慎而用之。

忘 我

煉一身氣血,先求身藏若虚。頸以下,如非我身,有如忘去;頭部則清虛靜靈,有如「皓月當空」。

以走八卦為例。在轉圈之始,先雙手下垂,一身鬆透,再雙手平舉,求氣血之漸次充盈,待覺氣血已盛,才成單換掌及其他變掌,或煉剛法上椿等等。

在轉圈中,使任督週天自然循環,沉元氣,顶頭感如皓月,三花聚鼎之着·此時,轉如不轉,一身空空靜靜,忘我有身,乃至自忘。

所以·八卦走步,使陽氣起,若思無邪念,則精化氣而不走失,一身皮清光滑、細亮·用時意到氣漲,到了即有功。

但凡事有利亦有危險性,週身氣血充盛,男性習武者,其性具如同四肢手足一般,不用斂藏如綿,用即如剛,精氣神高度充沛,須戒之在色,要有节制·有週期,否则象以牙而焚身,氣血固可健身,然用之不慎,也易招滅亡,不可不知。

提吸

人體正身,前由神而氣,而精,是往下;後由精、而氣、而神,是往上。外形上,由腳而腿、而腰、而背,及於手指,也是由下而上。

所以,內家高手,在前面鬆靜下收中,後面已暗中提蓄動氣待機而發,這是「陰拳」’也是「綿裡針」。

所以,八卦拳、八極拳的「八大式」皆以龍形起勢,即是此一提吸勁氣之用意。

八卦中,起始先平舉,待精氣平和滿盛,再變為單換掌之勢,當然,功力到一提吸即有時,即可直接展單換掌,而有頂頭懸之勢。

在太極拳中,一吸即一握,不發即棚,發即依次而視機勢,用肩肘掌指靠擠採。

龍形之掌心凹曲而聚氣,掌心平直則氣不聚,故意先到掌心,可用於五指·即得利;不到掌心,即氣散而無功,煉輔助器材時,也是同一個道理,氣勁要提吸上去,再到掌指,則運用便利由心。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