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于吉与饭圈乱象

2023-09-12 23:04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据《三国志》记载,孙策是死于许贡门客的刺杀,但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小说中的孙策之死与一个叫于吉的道士有关。于吉这个人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但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却对他有很多介绍。

《江表传》记载,于吉在吴郡搞道教仪式,结果孙策手下诸将和请来集会的客人有三分之二都跑出去追星,场面一度失控。孙策抓了于吉,结果手下的于吉粉丝一起回家撺掇自己媳妇,让她们向孙策的母亲告状。孙策的母亲也支持于吉,认为于吉是一位有功德的神医,不能杀。孙策却说于吉妖言惑众,导致自己无法管理麾下众将,连君臣之礼都维持不下去了,所以于吉必须杀。孙策手下的于吉粉依然求情,孙策以爱搞封建迷信的交州刺史张津为例,陈破利害,催促手下杀了于吉。然而狂热的于吉信徒依然不死心,造谣说于吉的尸体变成云雾散了,依然鼓动大伙祭祀于吉,乞求福荫。

《搜神记》则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孙策杀于吉故事。书中是这样讲的:孙策想渡江奇袭许都,跟于吉同行。当时正在闹旱灾,炎热异常。孙策催促将士快开船,不定期进行监督,结果发现很多将士都跟于吉聚在一起。孙策因此非常愤怒,气愤自己的人气居然不如于吉,于是把于吉收监了。孙策指责于吉破坏军纪、耽误行程,还把他绑在太阳底下暴晒,让他求雨,求来雨才能活命。结果很快就有了云彩,到中午就下起了大雨,连小溪、山涧都填满了。将士们非常喜悦,都认为于吉能活命。但孙策却出尔反杀了于吉。将士们哀悼于吉,还藏起了他的尸体。夜里,忽然有乌云遮住了于吉的尸体,第二天一早,于吉的尸体就不知所踪了。孙策杀了于吉后,每当独自坐在屋里,就能看到于吉在自己身边,感到非常烦恶,经常失态。后来孙策受了重伤,刚刚恢复,照镜子的时候却发现于吉在镜子里忽隐忽现,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导致孙策彻底崩溃,扔掉镜子大叫,创口崩裂,很快就死了。

同样是关于于吉的故事,说法却大相径庭。《搜神记》明显夸大了于吉的地位和能力,把他说成了孙策的催命鬼。《三国演义》也沿用了这个设定,为的是批判孙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讽刺他自以为是、嫉贤妒能,最后终于害了自己。

在尊重《三国志》记载的基础上,客观来讲,孙策确实有自以为是的缺点,也的确杀人如麻,到处树敌。但就杀于吉一事而言,孙策没有错。

东汉末年本来就是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浪潮对旧制度形成了巨大文化冲击,这一点从孙策部下于吉粉泛滥的问题中就可见一斑,连传统的礼仪规范都被于吉的强大人气破坏了。这种现象必须及时整治,因为凭于吉的影响力,想要发动一场政变是比较容易的。汉末黄巾起义就是一场披着道教外衣、依靠治病救人来汇集力量,进而反对官方的民众暴动。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孙策杀于吉的做法不算过分。即使杀了于吉,广大百姓乃至孙策部下也都认为孙策太过分,依然信仰于吉。甚至有人编造出于吉阴魂不散缠死孙策的奇闻轶事,这些灵异故事还能流传至今,可见以于吉为核心形成的宗教思想和封建迷信传播到了何种猖獗的地步。别说在当时,就是放到现在,官方也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这种高人气的非主流赶快凉凉,否则没法管理。

孙策治理下的江东,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发展,为追星现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文化建设跟不上,导致广大民众被披着宗教外衣的于吉洗脑。他们对于吉的追随甚至超过了对孙策的拥护。虽然于吉被杀,但于吉的现象却亘古未亡。就拿今天来说,像于吉这种妖言惑众的人,可能是流量明星、可能是带货主播、可能是媒体网红,可能存在于各行各业,只要有粉丝、有人气、有流量,就有成为于吉的可能。所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官方必须把好关,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民众也必须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将劣迹斑斑的明星、三观不正的网红、无良知无底线的“公知”扼杀于萌芽状态,使其无法兴风作浪,坚决抵制超话和饭圈乱象。要知道,于吉不会死透,其阴魂笼罩着每一个时代;也要相信,在一个飞速发展、日趋繁荣的国家,于吉纵使阴魂不散,也难成气候,终究是邪不压正。


于吉与饭圈乱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