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七夕由来,从女儿节到情人节,牛郎的人设崩塌了?

一口气看完七夕由来
七夕节,大家是甜蜜的过,还是一笑而过?你知道七夕节真正的由来吗?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么产生的?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揭秘七夕节和牛郎织女背后的故事,我们现在提到七夕节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把七夕节默认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其实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诗经记载:唯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看那天上的银河,照耀灿灿闪亮光。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忙。纵然织女移动忙,没有织出好纹章。牵牛三星亮闪闪,不能拉车难载箱)最初,牛郎和织女只是天上的两个星宿,古人是善于发挥想象的,会给事物赋予特定的含义,东汉末年,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及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离也没有多远。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古人对重日是有滤镜的,在中国古代重日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有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在重日,正月正日新年,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就诞生了七夕节,民间相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辰,科举时代,学子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考取功名,毕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拜魁星,祈求自己文运亨通,希望主掌考运的魁星爷能让自己在考试中“一举夺魁”,这样看来,七夕也是属于读书人的节日,《西京杂记》曾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说明汉代开始就有女儿家在7月7穿针乞巧的活动了,古时候对女子的女工有一定要求,并且也成为了评判女性的重要因素,织女是天上编织云霞的神仙,地上的女子们在7月7这一天对着织女星祈求,希望自己也能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祈求自己拥有幸福圆满的婚姻,妇人们祈求孩子健康平安,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7月1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文字中可以想象当时七夕节的盛况,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到了七夕,乞巧市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久在深闺里的女子在这一天到乞巧市上游玩,与闺中好友结伴祈福,与情郎约会定情。
如果我是古代女子过七夕,我都不敢想象我会有多快乐,因为各种活动都在傍晚开始,所以叫做七夕,而七夕节作为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更有“女儿节”的称谓,时至今日,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却饱受争议,故事中牛郎偷看仙女洗澡,藏衣服强迫仙女儿留在人间的做法,不符合任何一个朝代的道德标准,仙女到底看上牛郎什么了?她真的是自愿留下的吗?还如此“恋爱脑”和牛郎夫妻情深,然而这个故事却流传千年,家喻户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翻阅古书我们可以发现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和以下两个故事非常相像。
第一个故事就是《二十四孝》的董永篇,民间传说,农夫董永的父亲去世,他找人借了一万钱安葬父亲,守孝期过后他还不起钱就去债主家卖身做奴仆,去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说不嫌他贫贱,愿意和他结为夫妻,到了债主家之后,女子用10天织了100匹布,还清了董永的债务,然后告诉董永说,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儿,看到他如此孝敬父母就决定下凡来帮助他,现在债务还清了,她也要离开了,之后便凌空飞走回到了天上,还有一说是仙女儿是被天帝遣返,和董永挥泪告别的,这个剧情是不是似曾相识?仙女儿和织女一样,纺织技艺了得,男主都是又穷又惨,而且他们还很相爱,都有天上来的一个“恶人”把他们拆散。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传说有个叫田昆仑的凡人偷走了下凡沐浴的仙女的羽衣,仙女失去羽衣就没有法力飞回天上,被迫嫁给了田昆仑,生下了孩子,后来田昆仑去服徭役,仙女儿向婆婆讨来了羽衣,穿上羽衣逃回天上了,这不就是被拐卖到山里的女性,最后逃出来的故事吗?故事里的仙女儿根本不爱田昆仑,嫁给他之后也一直想着逃走,这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很高的相似度,牛郎织女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糅合了这两个故事,三个故事在设定上的相似程度很高,在故事流传中可能就被混淆杂糅起来传播了。这个神话传说能够流传至今,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大家都向往忠贞不渝的爱情,但还是要和大家说,不要“恋爱脑”,现实中高门下嫁的婚姻幸福的几率微乎其微,同时也祝愿异地恋的朋友时常见面,早日修成正果,到那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