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戴建业老师《子敬首过》
品评戴建业老师《子敬首过》(上)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世说新语·德行》
这则短文讲的意思是王献之有了很危重的病情,当时人们在有不如意的事情时,总是会先躬身自省,于是那些有点祝由术心理知识的道家们,就会把得病人的状况写在纸上,焚香拜神,虔诚的求得神灵的原谅,也可以称之为做法事。“应首过”是得把过错写在纸上,就和比我们今天的人们犯了错误,写的检查保证书一样,只不过古人是写给神灵罢了!问子敬即指问王献之,“由来有何异同得失?”问的很巧妙,意思是您这一生有没有觉得做过很有违初心的事情呢?俗语就是您有没有干过违心之事呢?告诉我我好写在纸上,转告神灵以求神灵原谅。换成我的话就是您大爷的,不作死了吧!让您好干愧心事!哈哈哈!子敬云即王献之说,“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是说没有什么对不起良心的地方,若是说有,就是辜负了郗家的那位女子。
戴建业老师说:“王子敬即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晋书》本传称他“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门第、才华、气质、风度、财富,一个男人希望拥有的王献之样样都有——除了他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以外。
这样近乎完美的男人怎么可能没有美满的婚姻呢?
王献之前妻是比自己略长一岁的表姐郗道茂,他们从小就青梅竹马,婚后这对小夫妻也十分恩爱。后尚简文帝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当上了世人艳羡不已的当朝驸马。不过,王献之本人好像没有人们猜想的那样得意,事实上第二次婚姻使他饱受精神的折磨和灵魂的拷问。他与前妻仳离的原因已不可知,只能从正史和野史记载中寻找一点蛛丝马迹。新安公主第一任丈夫桓济,济与兄桓熙参与了杀害叔父桓冲的阴谋,事败后被流放长沙,孝武帝废除了他这位驸马。到底是王献之休妻在先,还是公主寡居在前?公主寡居的时间可以确考,子敬休妻的时间史无明文。遗弃恩爱的前妻而改尚独居的公主,到底是他出于世俗的仕途考虑,还是迫于政坛的强大压力?”
我私以为即然作者把这段小品列入《德行》之篇,就是在暗示我们做人不要太势利,作者只是想说“糟糠之妻不可弃,患难之交不可忘”的道理,看那王献之,弃了前妻娶了皇帝的女儿,看似很风光,可暗幽之中的神明却在惩罚他,或许他也就是这次病重而亡的。天晓得呢!待明天戴师发布了下文,我想就会有答案了吧!
品评戴建业老师《子敬首过》(下)
古代上层社会的婚姻,原本就是一种政治联姻或权力嫁接的附属品,个人的恋情必须服从于权力的争夺。不过,王献之毕竟不是冷酷的政客,一方面他是朝廷的中书令,另一方面他又是感情丰富修养深厚的艺术家,离不开权势的尊荣,同样离不了爱情的温暖。那位娇贵的新安公主可以满足他的前者,而甜蜜的爱情只能从前妻郗道茂那儿得到。不管是出于何种不得已的苦衷,一个男人休掉自己心爱的妻子,他对前妻必定会终身愧悔和隐痛。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可能就是陆游,他的前妻唐婉没有讨得婆婆的欢心,陆游只得忍痛与爱妻分手,那首《钗头凤》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诗人直到八十多岁入土之前还在写诗表达对唐婉的愧疚和思念,一遍又一遍地说“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遗弃前妻同样是王献之一生的巨痛,我们来看看他与前妻的短信: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这封短札向前妻暗示了自己与新安公主婚后生活不和谐的苦闷,并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与忏悔。本愿与郗氏“偕老”,却又不得不和她“乖别”,违心地将自己的爱妻休弃,这给王献之造成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每当念及前妻就“俯仰悲咽”,这种痛苦“惟当绝气”才能“已已”。
这则小品便是“绝气”之前,王献之以自己将断的气息来倾诉自己无尽的忏悔。文中的“道家”指信奉五斗米道的人,大概相当于后世所说的“道士”,史载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笃信五斗米道。“上章”是道家去病消灾之法,依阴阳五行推测人的寿命吉凶,写成表章后烧香陈读上奏天曹,祈求天曹为人除厄去祸。道士上章的时候病人必须首过,也就是忏悔从七岁有意识以后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和罪行。此处的“由来”指七岁以来。道士问王献之七岁以来有哪些过失,他回答说“只想起和郗家女离婚这件事,此外自己没有发觉有其他过失”。可见,“与郗家离婚”是他一生最大的亏心事,临死他还觉得自己有愧前妻。
离婚让子敬十分痛苦,对郗氏更加不幸。郗道茂嫁给王家不到一年,她父亲郗昙便病逝,没过多久女儿夭折,接下来又被丈夫休弃,转眼之间,她从万人羡慕的贵妇变为孤苦伶仃的弃妇。被休后的郗道茂无人可靠,无家可归,据说后来在叔父家中度过余生。
郗道茂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
王子敬能无愧吗?
全文读下来,我还是觉得戴建业老师读的书多,因为他可以搬出陆游的诗文来铺垫,可以搬出王献之的短信来佐证,可以搬出五米道人来润色,这三点,我是一点都做不到,也想不到,做不到是由于我的知识点匮乏,想不到是因为我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我以为一篇文章只需把它阐释出来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真没有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今天算是对这种写作格式又偷学到了一招半式啦。由衷的感谢这个糟老头子,尽管我嘴上不愿承认,但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我是不如他老人家的,这点不得不承认,我不占上风,他的确胜我一筹。当然,这完全得益于他的专业性与人生的经验性上面。我输的也不算太丢人,至少不会落他太多,有个词怎么讲?好像叫?叫什么?噢!对了!叫“虽败犹荣”。
正所谓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玄妙,别看我也讲了半天了,戴建业老师的全文您们也读过了,若我在此打住,闭嘴口不谈,想必世上能真正读懂此文的人并不多。
我早就同诸位讲过,品鉴一个作品,一定要看作者所处的环境来品鉴,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是那样写?只有考虑到了这一步,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作品本身!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看热闹,我最讨厌从文学作品中看热闹了,若看热闹,不如去看小岳岳的相声表演,文学作品一定是有思想的,有深度的,有灵魂的,有血有肉的;而此文的思想,深度、灵魂、血肉,普通人是看不明白在哪里的。还好有我——戴师教的好徒弟。可以说我是专门研究他老人家的,他怎么想的,我只需瞄他一眼,就能看穿,他文章之中的玄机自然也难逃我的法眼。今天就把这篇文章之中的玄机告之诸位吧。
众所周知,戴师曾经有个“同桌的您”,结果牵手的却是“半路的她”。戴师亲口同学子们讲过,爱情是温暖的,爱情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同桌的您”给他打了一件毛衣。只是造化弄人,使戴师遗憾终生。当您了解了这些细节故事之后,您也就能很好理解戴师写此文的真正目的了。这文中的陆游又何尝不是戴师本人?这文中的“王献之能无愧吗?”又何尝不是戴师对“同桌的您”的一种忏悔呢?唉!爱情就是这样,当其甜密的来临时,人们并不知道去珍惜,当其痛苦的离开时,人们再去挽留也为时已晚。最后总是这样让人心碎。
“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所有的感伤与惆怅都深隐在内心之中,我这昼夜的思念何时才能再见到您啊!俯身痛泪仰天哽咽的我,实在无力回天啊,这种撕心裂肺的痛想必只有气绝之时才会消失吧!唉!可怜的人啊!
或许,这就是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