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虽然实践机会很少,但偶尔治好一例

2023-07-25 22:44 作者:bili_74401426567  | 我要投稿


爱好的,因为各种机缘,开始喜欢中医,然后开始学习中医。这里就涉及入门有没有入对的问题。


有人可能试用了某个偏方,比如用葱和豆豉发汗治发烧,用烤橘子治咳嗽,用焦馒头治拉肚子,用炒烫的盐治肚子痛等,从此便喜欢上了这种基本不花钱但有效果的疗法。


虽然实践机会很少,但偶尔治好一例,已经开始感觉掌握真理了,拥护“中医简便效廉”这种理念,认为能花小钱治大病才是好中医。


因此,越来越喜欢看各种偏方经验,越来越喜欢看内容夸张、说理激动人心的书。


这样学中医,似乎很容易。想要治什么病,照着目录查找就可以了。


这种就是显然入错门了,如果不及时纠正,一辈子都只能在中医门外打转。


因为这类经验无法解决临床需求:同一种病,有两种治疗方法,该选用哪一种?假如用了某个偏方,病人有好转,但病情有变化,接下该用哪一个?或者是没用对,把病人治坏了,怎么处理?


另外,某个偏方的有效率是多少?治病都是要讲有效率的,有效率太低,是混不到饭吃的。


所以,入门的时候,选对方向,选对门,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认为,开始入门就学习四大经典,就是没错的。

1.最好周围有人一起学习,有氛围,能讨论,大家一起坚持比自己单独学习要有效率,且容易坚持。

2.网上时能见到有各种看不起中医药大学出身中医、鄙视现代中医教材的言论存在,诚然,现代中医教材是有许多缺点,但是不失为一种快速入门的途径,而且中医大有很多老师讲课都讲得很好,后续会推荐一些视频课程,打好基础,后续不论看谁的理论,都能有自己的相对公正的见地。

3.关于学中医是否需要学习西医的争论。“西医”应该称为“现代医学”更为合适。现代医学真的非常伟大,能解决很多中医不好解决的问题,比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真心痛,现代医学称急性心梗,(就是心脏供血系统狭窄或者栓塞,导致心脏缺血坏死)中医治起来难度很高,但是现代医学可以通过冠脉造影,狭窄了可以放支架,栓塞可以溶栓,能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在急症方面,现代医学是很厉害的,在判定预后方面,现代医学通过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对于多数疾病的都有详细的预后。首先,学中医是为了治病救人,如果有更好的、更明确的手段去治病,何必让患者承受更多风险、忍受更多疼痛呢?其次,学好现代医学也是自己的保命符,能对大多数疾病的预后有准确判断,减少医患纠纷;再次,能知道什么病种现代医学有优势,什么病种中医优势大,从而扬长避短。

                    希望大家看一下,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形势是差不多的。目前我认为学中医要有人格、底线、勤奋、思辨思维、古文功底、为人处世。

这种观点其实也是对一半,错一半。

本文是笔者在经过自学、学校教育、教学及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之后,针对自己学生及周围中医爱好者所拟定的一份中医学习书目,以古代医著为主,少量现当代著作。在进行中医学习的最开始,有必要对一些学习事务加以提示如下:

首先,中医的学习需要以足够深厚的兴趣做支撑,没有兴趣,无法进入中医学习之门,更不必谈深入理解中医概念、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的最初,需要大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加以梳理和完善,以个人的经验,需要做好以下积累工作:其一,足够的科学素养,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至于被一些万能、神化中医的所谓爱好者,以及污蔑、反对中医的所谓反对者所迷惑;其二,一定的西方哲学基础(尤其近代部分),有助于我们摆脱唯科学主义的泥潭;其三,较好的古文基础,是继承中医古代精华内容的必需;其四,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及积累,即所谓的字外功夫。

其次,对于初学者而言,阅读可以夯实基础、熟悉经典、广泛积累古今医家的医疗经验,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是最紧迫且具有性价比的行为,绝对不能草率视之。不过,阅读积累只是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和今后的临床实践、自我反思相结合,才是中医学习的完整过程。书中学到的经验,只有经过自己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书中学到的理论,只有经过临床之后的反思,才能真正看待其正确或局限性。

再次,中医的学习过程中,基础和经典始终需要坚守和反复熟悉或研读的部分。开始阅读经典之后,可以对以前的基础知识加以重审反思;步入临床之后,又能对前二者去芜存菁,不断进步。

另外,在书目推荐之外,希望大家能熟悉《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不求对各家学术观点深入了解,而是能对一些人名、书名有熟悉感。由于近几年的学生及师兄弟反馈,大家对于书的版本选择也比较生疏,这在书目推荐时会有所涉及,但主要还是大家在阅读习惯养成之后,自然能得到的能力。

本书目内容较多,看似无从下手,其实顺序是从入门-基础入手,然后经典、各家、经验、各科等各随实际需要选择一二种精读与泛读结合,只是经典需要贯穿始终,和其他类别不同。

注意,加※号者为同类著作中更重要的,精读当以它们为主。

黄帝内经,没有点中医基础,或者没有几年的临床经验,是不可能看懂的。神农本草经,药名、功效的写法和现在的有很大差别,学了不一定会用,学完就想拟方,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人行医多年,还是自拟不出一张像样的方子。


只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适合作为入门的著作,有方有药有论,学了就能用。不仅能学到治病的理论,也能学到组方的技巧,还能学到药物的加减。所以,学中医,从这两本书入门,是不二之选。


学中医,只要选对门,入对门,水平的提高,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时间久了,临床多了,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虽然实践机会很少,但偶尔治好一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