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国家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他的名字曾是中国绝密!

他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是中国的绝密,他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

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今天,是于老诞辰93周年的日子。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一起走进这个曾是绝密的名字背后,那尘封已久的动人瞬间;一起体会我们的“两弹一星”功勋,那埋藏于岁月深处的心路历程。
新星初诞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1944年在考取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后,他发现自己沉静好思的性格更适合理科,于是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专攻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师从张宗燧。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受到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的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靠着夜以继日地研究学习、夙兴夜寐地理论攻关,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研究水平来到了国际前沿。他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等多篇论文,研究意义重大。
国产土专家
由于核武器的特殊性,于敏的工作长期以来都处于高度保密中。在国内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20世纪50年代,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代表团访华。团长朝永振一郎(后因量子力学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所折服。当他得知于敏从没有出过国门、甚至从未受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竟然仅靠独自钻研,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惊叹他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无名亦英雄
在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研制期间,有关部门就已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于敏等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基础研究,当时已很有成就。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高度保密的特点意味着于敏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那时起一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是严格保密的。

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废寝忘食造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
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9月,38岁的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完成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

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开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使得中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由于身体原因,于敏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死神三过招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过招。
1969年初,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的他,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上去。一次热试验前,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试验还没开始,于敏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近休克。

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

由于连年都处于极度疲劳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往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一生献宏谋
于敏虽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在73岁那年,一向喜爱诗歌,低调无闻的他以一首《抒怀》为题的七言律诗总结了自己沉默而又轰烈的一生:
忆昔峥嵘岁月稠
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
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
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
百家争鸣竞风流
于敏,绝大多数时候在这个世上“沉默无闻”,是“无轻重”的一叶,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2018年12年18日,于敏被评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奖章。
作者 | 林 悦、刘春霞、曹继尧
编辑 | 唐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