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介绍一台K6-2老电脑——IBM Aptiva 2156

2021-06-18 17:26 作者:happique  | 我要投稿

作为PC的标准制定者,90年代的IBM还是主要的个人电脑生产商。我的第一台电脑就是一个IBM品牌机,型号Aptiva 2156。Aptiva这个系列主要定位是满足一般家用需求的“多媒体电脑”,价格合适,性能实在,在90年代末期活跃过一段时间。而2156在IBM品牌机的大家族里,则是一款很小众的型号,现在网上的资料和图片都相当难找。作为一个淘汰很久的物件,这台电脑早就在多次搬家后找不到了。之所以现在还要费力在网上找相关的资料,专门写篇文章介绍它,不仅因为这是我第一台电脑,还有这台电脑上独有的时代特点,值得介绍和分析一下。

 

电脑长这样

一、配置

这台电脑用的CPU是AMD的K6-2,频率333MHz。作为与奔腾2同时代的K6的升级版,K6-2第一次引入了AMD自己的指令集“3D Now!”,极大的提升了当时AMD的严重拉胯的浮点运算性能。虽然同频性能还是要逊于奔腾2,但基本上可以和第一代的赛扬打的有来有回,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K6-2的市场表现相当不错,也为后来AMD的Athlon系列CPU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常争气的K6-2,图片来源:http://www.x86-guide.net/en/cpu/AMD-K6-2-333-cpu-no1219.html


由于后续产品K6-3影响力太小,K6-2这款CPU基本也是经典的Socket 7接口最后的辉煌。说起Socket 7,这个接口最初仅支持英特尔的奔腾和奔腾MMX的CPU,后来英特尔从奔腾2时代改换Slot接口,Socket 7却被威盛VIA、扬智ALi、矽统SiS等一众主板芯片厂商持续支持,发展形成了“Super 7”这个针脚相同兼容性更强的接口。于是从英特尔的奔腾、奔腾MMX到Cyrix的6x86和6x86 MX,再到AMD的K5和K6,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性能和不同年代的CPU都可以在这一种接口的主板上使用。这种特性自然受到主机厂的欢迎——随着CPU的换代升级,可以在不更换主板的情况下就推出性能更强的型号。由于同样采用Socket 7接口,K6-2也成了当时很多奔腾CPU用户的升级选择。当然这种可升级性不是无限延续的,随着后来各大CPU厂商陆续更换接口类型,K6系列基本就是Socket 7能够支持的最强的CPU了。

经典的Socket 7接口,图片来源:http://www.6699fa.cn/yingjichu/zu09083004.html

另外,这台电脑的主板芯片是SiS 5597/5598,集成了2D功能的显示核心,不支持3D加速。由于占用了4M内存做显存,原本32M的SDRAM内存还剩下28M为系统所用。其他的硬件部分包括一块迈拓的4.2G硬盘,索尼的32X CD-ROM和3.5寸软驱,还内置了一个Rockwell核心的PCI的调制解调器(MODERM,“猫”)。整体来看,这台电脑的配置在1998年的时候算是中规中矩。虽然和性能强大不沾边,但如果只是日常娱乐和上网,也绝对够用。

 

二、外型与内部结构

 

机箱正面,可以通过键盘比较机箱的大小,图片来源:http://pinsroom.fc2web.com/Aptiva-2156-D1J.html

对比平平无奇的配置,这台电脑的外型却是绝对的亮点。当初看到这台电脑的时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小”。从图片能看得出,这台电脑的卧式机箱布局非常紧凑。正面的光驱软驱和电源按钮加在一起,能有个不到三十公分的宽度,而高度大概只有十公分。整个机箱加起来估计也就是十几升的体积,和现在的各种ITX机箱相比也是丝毫不虚。要知道比起今天的各种ITX电脑,这么小的机箱内不仅额外有一块3.5寸的硬盘,一个5.25寸的光驱,甚至还有一个软驱。最神奇的是,这台电脑的音箱也是内置的,两个喇叭在机箱正面下方左右两侧的位置。

上图是拆掉机箱外壳的样子,可以看到前面下方左右两块黑色的区域就是集成在机箱内部的喇叭。要说一句的是这两个喇叭的音色非常不错,以至于我现在还对Win98的开机音留有深刻的印象。图片来源:http://pinsroom.fc2web.com/Aptiva-2156-D1J.html

从上图也能大概看出来,在机箱内光驱和软驱被很明显的阻隔为两个区域。阻隔他们的,其实是用于固定扩展插槽卡的金属横梁。由于机箱空间限制,这台电脑没有像一般的主板一样提供竖插主板的插槽,而是通过一块垂直插在主板上的扩展卡提供了两个PCI和一个ISA插槽,这样可以让扩展的板卡平行于主板,实现空间的最大利用。下图是拆去机箱外壳后从左侧看的视角(前面板向右),能大概连接软驱的白色排线下面有一张已经插上的绿色板卡(内置PCI MODEM),另外上面还有一个深色的ISA插槽和一个白色的PCI插槽。

拆掉外壳后机箱左侧的样子,图片来源:http://pinsroom.fc2web.com/Aptiva-2156-D1J.html

下图展示了拆除了光驱、软驱和电源之后的机箱内部情况(前面板向左)。可以看到主板和原本藏在光驱下面的硬盘,以及非常明显的金属横梁和扩展卡的插槽。主板上风扇下面的是CPU,绿色散热片下面是集成了显示芯片的主板芯片,此外还有两个SDRAM的插槽。

拆掉机箱外壳和光驱、软驱后的机箱内部(前面板朝向图片左侧)图片来源:http://pinsroom.fc2web.com/Aptiva-2156-D1J.html

最后看一下机箱的后面,除了电源接口,可以看到主板上集成了串口、并口、PS/2接口、音频接口、两个USB和一个VGA显示接口。基本上当时应用的主流接口都进行了配置,非常齐全。

箭头是原po主画的,指向的是拆机箱外壳需要拧掉的三个螺丝,图片来源http://pinsroom.fc2web.com/Aptiva-2156-D1J.html

总的来说,除了扩展插槽较少,这台电脑并没有在硬件功能上做出妥协。厂商非常充分的利用了空间,将一台主机所需要的全部硬件完整的塞进了如此小的机箱内,让人不禁感慨当年作为PC标准创建者的IBM的工业设计的水平。

 

当然,如此紧凑的设计也并非全无代价。由于内部空间限制和主板结合扩展卡的设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台电脑的可升级性,这一点后面会做更详细的分析。

 

三、应用

这台电脑预装的是Win 98系统。比起Win95,Win98的功能更加强大,对硬件的支持更加广泛,并且加强了网络功能,显示界面似乎也更好看了一点。刚开始的时候我主要是用Acrobat Reader看电子书,用Word学打字和排版,还有用Winamp听mp3,充分的体验了“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Win98的功能比Win 95更加强大,并且在宣发的时候着重强调了网络功能,图片来源https://wiki.betaworld.org/images/0/0c/9x1998Version.png

作为IBM的品牌机,自然也少不了自带各种IBM原厂的应用,印象最深的是ViaVoice。这个应用可以让你对电脑进行语音控制和进行语音输入。没错,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IBM的品牌机就已经有这样的功能了。只是使用者需要进行很久的语音输入来让电脑“记住”你的声音和口音。至于识别率嘛……总之我是很快就把这个程序给删了。

这个是我能找到的最接近我当时手上ViaVoice套件的的图片了,只不过我的说明书是白色的封皮,光盘也是无色亮面的。那个麦克风就只是一个头戴的麦克风,没有耳机功能。图片来源eBay

当然,无论到什么时候,游戏永远是电脑上最受欢迎的应用,一开始我玩的游戏包括FIFA、生化危机、红色警戒、极品飞车等等。到后期升级了显卡以后,在这台机器上玩了好长时间的Quake III。

生化危机2可以说是当时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了,现在有了重制版,图片来源https://www.gamersky.com/news/201806/1059729.shtml

前面提到这台电脑内置了PCI的MODEM,可以接电话线拨号上网。用MODEM拨号登录时会发出传真机一样的滋滋嘎嘎的声音,现在回想也是非常有趣的特色。拨号上网的网速十分缓慢,下载速度一般也就是几KB的水平。当然如果只是看看新闻、发发邮件,这个速度也是将将够用的。现在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在那个网络不普及的年代,网络功能将电脑的应用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让人真正的深刻体会了“信息爆炸”这个当时流行词的含义。夸张一点说,能或不能上网的电脑,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两种物品。

 

四、升级

前面说过这台电脑的内存是32M的SDRAM,由于被显存占用了4M,只剩下了28M。这个内存容量运行Win 98其实还是挺吃力的,于是内存成了最早升级的硬件。一开始是加了一根16M内存,到后来内存价格跳水,直接一步到位买了一个单条128M的内存装了上去,让内存不再成为性能的瓶颈。


除了内存,最直接影响电脑游戏体验的是显卡。这块电脑的集成显示芯片不支持3D硬加速,很多游戏只能通过软件模拟的形式运行,甚至根本无法运行,这就需要给电脑加装一块支持3D加速的显卡。介绍内部结构的时候提到过,这台电脑只能有一个PCI或者ISA卡的扩展机会,因此无法升级到当时更主流的AGP显卡,不过这对于这台主机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一方面高性能的PCI显卡虽然少见但也并非绝迹,另一方面电脑的CPU只有333MHz,即便搭配性能强大的显卡,也是无法充分发挥性能的。真正的问题还是空间,扩展插槽能提供的空间只有软驱后面的一小块地方,稍微长一点或者宽一点的卡都是塞不进去的(我后来曾经搞到过一块PCI版的Voodoo5,外接四针电源后就已经无法合上机箱外壳了,即便拆了软驱也没法正常使用)。经过一番对比和试错,最后我给这台机器升级的显卡是一代经典Voodoo2。Voodoo系列显卡和创造他们的3DFX公司是业界的传奇,将来有机会会单独写文章记录这段历史。作为缔造传奇的Voodoo显卡的续作,Voodoo2的规格比前一代翻了一倍,足以应付当时的主流游戏。而一些游戏更是专门为Voodoo系列API进行了优化,游戏效果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显卡。后来证明,Voodoo2确实是最适合这台机器的显卡,一方面Voodoo2的体积大小正好放进有限的空间,而由于它是只具备3D加速功能的子卡,正好利用了原有的主板集成显卡,避免了潜在的硬件冲突。再有就是K6-2的性能有限,搭配Voodoo2可以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无论CPU还是显卡都不至于造成性能的浪费。

一代经典Voodoo2,图片来源https://pl.wikipedia.org/wiki/Voodoo_2

最令人遗憾的是CPU升级问题。前面提到过,K6-2基本已经是这个主板能够支持的最强的CPU了,后续的同型号CPU除了频率稍高,没有办法提供换代升级的性能提升。由于机箱设计的限制也无法更换其他主板,这台机器的能够达到的最高性能就被限制在了K6-2这个级别。如果说98年的时候这台机器的性能尚可一战,那么到了奔腾3和第二代赛扬普及的2000年,这台机器就已经处在可以淘汰的状态了。毕竟,像Slot 1接口那样能从第一代赛扬一直支持到图拉丁核心的极少数情况,也是需要特殊条件才能实现的。Socket 7对于老用户来讲已经是常青接口了,并且让当年很多奔腾用户享受到了升级的福利,只是到了K6-2这里赶上了平台末期,才使得我这台机器的生命周期过短而已。


此外,网上现在能找到针对这台机器或者同配置的机型更换显卡和光驱,以支持DVD播放的介绍。在我看来并不算是主流的应用,而且实现的也很勉强。对于没有DVD播放机的用户,倒可能是很好玩的尝试。

 

五、总结

总的来说,Aptiva 2156这台电脑以不算高的价格提供了接近当时主流的性能和全面的功能配置,美观小巧的机箱和独特的内部结构也反映了当时PC厂商注重工业设计的特点。尽管由于主流硬件迭代等原因导致这台机器的使用周期略短,但客观的说,这种情况反应的也是那个年代硬件发展的常态——从97年初的奔腾MMX到2000年底的奔腾4,短短四年时间CPU已经多次迭代,性能更是爆炸一样的增强。对比今天大厂万年不变的挤牙膏,以及挖矿狂潮下电脑硬件离谱的缺货和涨价,那个年代无疑更让人兴奋,更让人怀念。

 


介绍一台K6-2老电脑——IBM Aptiva 215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