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十)认可与认知
一
一切存在着的,同时也在消亡。
我确定,我一直是我,从以前到现在。可是,现在的我绝不是小时候的我。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也绝非同一个。
以此反观世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固定不变的存在。正如这一句看似违背逻辑的话,“世界唯一能够确定不变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
二
“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改变”。
既然“一切都在改变”,又怎么可能有“唯一不变”的呢?
可是,既然“一切都在改变”是确定的,它不就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吗?
三
我们先回到“逻辑练习”。也许你感觉到了,在逻辑练习中,我们似乎“别无选择”。每一个理由,每一个步骤,我们仿佛一直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牵引着前行,直到抵达终点。
是有什么魔怪,占据了我们的思想,控制着身体前行吗?好像又不是,因为我们自己能够感觉到,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只是在某个不知名的原因下,这些选择奇妙地达成了一致。
我们先试着回答两个问题。
1,“你会吗?”
你会回答什么呢?“会”,“不会”,或者“不知道”,还是其他什么答案?
2,“如果我问你,对不对,你只会回答对或者不对,对吗?”
你会回答什么呢?现在你发现,如果你的回答是“对”或者“不对”,它们好像是同一个结果,就是都“回答正确”。可是,明明“对”与“不对”,是完全不同含义的两个词,怎么可能都“正确”呢?
四
这个问题并不高深,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它包含着两个内容,一个是“感性经验”本身,另一个则是表示感性经验的“概念”名称。但是,这个复合体,却只表现为同一个“符号”,或者说,只表现为“同一个词”。
比如,“饿”,它是一个“感性经验”,是身体的一个直接体验。同时它也是一个“词”,是这个感性经验的“概念”名称,是向他人表达自己感受的符号。我们也可以用“手捂住肚子”这样的动作符号表示“饿”,它也同样地包含着两个内容。
人们早已经注意到了,在一个“符号”中,它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动作”,这个符号具有“双重内容”。
人们把“符号”看做一个外在的表现,称为“行为”。而把“感性经验”看做内在的感受,称为“性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就是行为,“本质”就是性质。
五
现在我们看“对”或“不对”这个回答,就容易理解了。
当我们在回答“对”或者“不对”时,由于我们必须讲出来,它本身就是一个“行为”。此时,我们只是讲出了一个“符号”。当然,由于词义不同,现在我们在两个不同的符号中,选择任意一个。
而在接受到“符号”后,这个“符号”转化为“性质”。此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我们选择哪一个符号,结果都一样,因为它们具有同一个“性质”。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一个“问题”,设立了一个“一义对多词”的行为规范。无论说出哪一个符号,它都只对应同一个含义。
将这个设立的行为规范推广,我们就得到了一种特殊的“整体”,称为“类”。“人类”这个词,它对应的就是“同一个性质”,同时又对应“许多个符号”。你是人类,我也是人类,已经逝去的还是人类,仍未出生的仍是人类。
六
再往回走,“一切都在改变”就是泛指所有的“行为”,而这一个行为整体又具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它是可以被确定的。我们又用另一个“符号”来对应这个“属性”,这个符号就是“不变”。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改变”。
这一个曲折的路径,并不能直接由“感性经验”中得来。它只能通过一个“符号体系”保留并流传下来。我们从这样一个“符号体系”中,重新解读并获取这些内容,这个方式就是“学习”,也称为“认知”。而这个“符号体系”,就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