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和蒲松龄,两位旷代奇才,一生坎坷,却给后世留下千古名著
常言道“苦难出诗人”,这句话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文学家艺术家。
因为这些文学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的黑暗,人性的美丑,人情世故的冷暖,都有着深刻地了解。
自己怀才不遇,愤愤不平,多有怨恨,同时读书人又好清议朝政,对下层人民深深的同情,总是怀有一种为民请命的情怀及义务,所以都会将这一切诉诸笔端,真情流露,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名作。
我国古代的两个大文学家冯梦龙和蒲松龄二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要说起来,冯梦龙和蒲松龄二人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相同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他们同样的思想感情和对人世的看法。
那么二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1. 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败落
冯梦龙的父亲冯伯伦是苏州的一个机户,家里有21张织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能让一家人衣食无忧,还有余钱供冯梦龙三兄弟读书。
冯家是个书香门第,冯伯伦年轻时也曾想要考科举,但造化弄人屡试不第,不得已弃儒经商。他把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希望他们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但随着年纪增大,在加上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府压榨,阉孽横行,横征暴敛敲诈勒索,苏州的商业遭到了多次打击,冯家也在盘剥压榨之中逐渐破产了。

蒲松龄也出生于相似的家庭。蒲家在当地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家族中有很多人都有功名。
蒲松龄的高祖蒲世广、曾祖蒲继芳都是秀才。叔祖(爷爷的弟弟)蒲生汶中了进士,任河北玉田知县,是蒲家功名最高的人物。蒲松龄对他十分敬仰,以他为人生楷模,在《聊斋志异》中多次提起他。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早年也曾刻苦攻读,乡里称博学洽闻。但一直到二十多岁屡试不第,因家境困难,只好弃儒经商。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广置田产,攒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饶有赢馀,“称素封”。
素封,指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

但当时时局动荡,正值明清之际的战乱,子女又多,再加上蒲槃年老体衰,家道便衰落下来。蒲槃请不起塾师,便在家亲自教儿子读书,把考科举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可见 ,冯家和蒲家都的长辈们都曾有过金榜题名的梦想 ,但屡试不第,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2. 少年成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困顿科场,直到晚年才成为贡生
在少年时代,冯梦龙和蒲松龄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名震乡里。
冯梦龙13岁时考中秀才,以文采闻名苏州,与其兄画家冯梦桂、其弟诗人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仲其最著”。
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为同辈所钦服。为了考上科举,他苦读儒家经典,尤其擅长《春秋》。
蒲松龄更是厉害,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夸赞,“名藉藉诸生间”。

但两人其后的遭遇十分类似:长期没有考中进士,沉沦下层,导致二人十分苦闷,不得已只能以塾师为业谋生,对社会和科举制度严重不满,并将这种情绪发泄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
但二人到了晚年 ,命运却发生了变化。
冯梦龙在57岁时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县训导,60岁时任寿宁知县,四年后任满归家。

蒲松龄在46岁时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经由岁贡被补为贡生。他的一生中仅仅在1671年去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算是接触了官场,一年后回家乡继续做塾师并备考。
当补为贡生后,蒲松龄喜滋滋的让人给自己画了一幅像,流传至今。

要说起来,冯梦龙比蒲松龄幸运,起码当了上了官,并且在丹徒县训导和寿宁知县的位上做出了很好地政绩,也算是部分实现了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3. 和当时的名士交往
虽然二人没有功名,但文采斐然,与当时的许多名士交往颇多。
冯梦龙曾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名人结社作文。


蒲松龄因为在当地退休官员毕家做塾师,为其撰写迎来送往的信件书札、应酬往来,再加上他文采出众,所以在当地的乡绅名士、地方官员中小有名气。
山东按察使喻成龙相邀蒲松龄做臬台署中的座上客。
当时的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更是与蒲松龄是长达二十多年的笔友。

4. 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严重不满,
知识分子多牢骚,自古皆然。
由于冯梦龙和蒲松龄二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那些如狼似虎的官吏欺压百姓,社会不公冤案重重,底层人民的苦难境遇,都曾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读书人的良心让他们对这些不公十分愤怒,但他们没有功名,无力改变。
在明朝末年,社会危机重重,内外矛盾十分尖锐。官府多次对商业繁荣的苏州征收重税,许多商户破产,人民生活困苦。冯梦龙对此十分不满,还曾参加反对阉党横征暴敛的斗争,并被通缉。

蒲松龄成长于清朝初年,但时局依旧十分动荡,山东爆发了两次于七起义,清兵在山东杀人盈野。后来八旗兵南下平定三藩路过山东,四处烧杀抢掠,骚扰地方,人民苦不堪言。
成年后,蒲松龄和乡亲也曾税吏催债恐吓逼迫,又在对科场的舞弊深恶痛绝。
5. 一腔孤愤诉诸笔端,著成千古名著
知识分子的武器就是笔。
冯梦龙和蒲松龄虽然无力改变社会的不公,但他们却发愤著书,将自己的不满和思想诉诸笔端,写成了千古名著。
冯梦龙的《三言》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主人公大多是底层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们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和智慧;鞭挞抨击了官府的黑暗腐朽和土豪劣绅黑恶势力对人民的欺压迫害。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冯梦龙和蒲松龄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赞扬她们的美丽善良和机智勇敢,或精明强干,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热切追求。

不过,这两部作品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三言》虽然是冯梦龙所写,但大多数是取材于宋元话本“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加以润色改编而成,很难称得上是原创,只能说是改编。
《聊斋志异》则不同,是蒲松龄用一生的心血来搜集素材,从二十多岁直到七十多岁,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中独自写成的。每一篇都是他的心血凝结。

相同的人生际遇,让冯梦龙和蒲松龄两个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就是对人民赞美和同情,对妇女尊重和欣赏,对官府腐败和恶势力的憎恶和鞭挞,对社会假恶丑无情的痛斥和谴责,使得两部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的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几百年来深受人民的喜爱,一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