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既是三体--关于冰期
首先,关于冰期,我个人认为这是影响地球气候的根本要素。大冰期,即引发物种灭绝的地质性灾害,一般是以地质年代作计数单位的,纵观地球的上古史,也即前40亿年,地质学家经过两百余年的实地发掘和研究,才初步确定了这40亿年中“较近年代”里大冰期的爆发周期--2亿年左右。这是个天文数字,可以初步排除是生态圈的累积作用。事实上,这个数字与日地系绕银河系公转的周期颇有近似,而且本身银河系做着复杂的千亿体运动,所以日地系的公转周期也只能是个范围而非确切值。个人倾向这种推测:在日地系绕银河系的公转轨道上分布着稠密不均的星际尘埃云,其中有一片区域最为浓厚,日地系每每进入其中,地球接收到的日光就会被遮掉泰半。较为稀疏的区域,其中浓厚的区域会引发诸如第四纪冰期的大灾害,而其中较为稀疏的这是舒适的、文明得以蓬勃发展的间冰期。
其次,当今的延续几十年的所谓关于全球暖化的话题实乃伪命题,无他,人类太高估自己在生态圈所占据的力量了,又太高估地球的寄生虫——生态圈——对地球的作用力了。以下我主要阐明我个人对这个所谓“全球暖化”实则舒适的间冰期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大洋中的小岛国彻底沉没,比如汤加、瑙鲁、马尔代夫、锡兰、马达加斯加等等。其实人们长期收到的所谓全球暖化的宣传里可能能留给人最大印象的就是岛国海拔变负数。但这并不值得同情。这里稍稍说的冷血一点,这些以南岛人后裔为主的民族,其实他们的祖先南岛人,本身就是冰期时代在大陆上斗争失败被迫下海的失败者,人类让无数的诸如尼安德特人这样的近亲都灭绝了,那么在危急的地质灾害年代抛弃这些自身种族的失败者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具有负罪感。当然,能救起来最好,参见《日本沉没》里世界对日本民族的处置安排。
2.中低纬度的地区将失去现有的一半以上的人居K值。以东南亚为例,中南半岛被淹没的部分相对于印尼诸岛应该会少点儿,但本身赤道附近纬度就不宜人居,到时候的升温势必会进一步恶化当地人居条件。不过相应的,马六甲海峡等国际重要货运通道会大大地被自然之力拓宽,国际航运会变得更为容易。
3.冻土解冻和北极破冰。在强调一遍,全球变暖实质上是间冰期的升温回归,所以基本不必同情北极熊之类的极地生物。只有努力适应环境改变的生物才有可能成功延续,难不成北极熊上了大陆就活不成了?回归正题,冻土解冻,会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交通建设变得更容易,同时也会极大提高这些地区的人居条件和人居K值。举西藏和西伯利亚为例。为什么唐时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仅昙花一现,而其后藏地主要是以宗教势力为核心的部落共同体?因为唐时初,正是一个恒纪元——啊呸,舒适的间冰期,而以后再无。当再过几十年关中、中原地区重振汉唐荣光时,新疆沙漠就将重复昔时西域之盛,而西伯利亚和加麻大现有的无人区也将变得和当前的北纬40°一样宜居。可能到时候这两块土地会引起全球诸大势力的争夺,当然,对称一下,南极大陆也一样————现在再回味一下我国进驻两极地区的“科考队”,嗯,当年的领导层真是有洞见。至于北极破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北极航道,当前就已经颇有潜力,彼时必然能成为欧亚大陆海运的最热门——这下印度洋真就成印度的洋了,谁还会绕个大远走马六甲-红海航道啊?总结一下:高纬度地区的竞争力将直线提升,对高纬度地区的争夺也将成为新的战略竞争点。不论是横贯亚欧大陆的铁道抑或连接北海和北太平洋的北极洋水道,都会重塑全球货流交通,而俄罗斯也将吃尽这新来的地缘红利。
目前就想到了这些。
有汉有唐,其兴也勃,肇于间冰;有宋有明,其亡也忽,咎由寒冬。
人类文明自第四纪以来,就是在小冰期与间冰期的夹缝中辗转苟活,不断延续。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文明和在恒纪元与乱纪元中不断重生的三体文明,不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何其相似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