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难以理解TA人?
前言:
今天要聊的还是“理解”。

对于「理解别人」,包括理解对方的行为和理解对方讲的话,重点都是理解别人的处境和视角。
而这一点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矛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是第一人称视角,注重的是“我”如何如何。
我开心,我不开心。我想这样做,我不想这样做。我认为这样正确,我认为这样不正确。
思维有惯性,所以当我们习惯了第一人称视角,就容易用这种视角去看待别人。
因为我做这件事会开心,所以既然别人做了这件事,那别人一定是开心的。
因为我想这样做,所以既然别人正在这样做,那别人一定是想这样做的。
因为我认为这样正确,所以当别人这样做时,别人是正确的。
反之,别人不开心、别人不想这样做、别人不正确…
第一人称视角的惯性会阻碍我们对别人的思考。
这种阻碍有两个环节,一是我们不知道要站在对方的视角上思考,二是我们会傲慢的认为我们的视角就是正解。
前者的原因很简单,习惯了用第一人称去解释世界上的事,不知道能采取其他视角解读世界上的事。
后者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小时候父母的教育,在学校受到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会无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信念。
父母会通过“你是对的、你真棒、你真厉害!”的方式鼓舞孩子,意在使孩子再接再厉。
但这种鼓舞方式不太恰当,诚然孩子可能在某件事上确实做的很好,但不能轻易的把“这件事做的很好”等同于“你做的很好”。
前者是限定了鼓励的有效范围:就这件事而言,你确实很棒。
后者是没有限定鼓励的有效范围:你整个人都很棒。
“整个人都很棒”当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信心,但同时它也会埋下傲慢的种子:既然我这么棒,那我肯定对啊,你跟我不一样,那你肯定错啊,这还用想吗?
更恰当的鼓励和夸赞是鼓励对方在这件事上的付出,而不是对方整个人。
同时,又因为学校里的题大多都是对错分明的,大多都是对了就得分、错了就不得分的,所以这种模式又强化了一些反馈循环:我做对了题,我果然正确,我果然棒,你跟我不同,你跟正确不同,你错误。
当我们认为我们的视角就是正解时,我们也会在无意识中,对其他视角不感兴趣。
假如我们掌握了真相,何必去对那些错误的各种可能性感兴趣呢?
这一点又成为了「不必理解别人」的理由。
但事实上我们不一定正确,而别人也不一定错误,这构成了我们有责任理解对方的基础。
当我们有责任理解对方,却因为各种原因拒绝理解对方时,犯错的反而是我们。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为了交换信息、达成共识、形成协定的。
如果拒绝理解对方,即使交换再多的信息,也无法达成共识,也难以形成协定,与人的相处就会陷入僵局。
哪怕有着很亲的血缘关系或者夫妻关系,这种亲近关系也只会反过来映衬自己与人相处的失败。
而理解对方,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理解对方的语言。
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存在细微区别的,所以在我们「对世界的描述」方面,我们选用的描述也存在一定区别。
比如有些人认为「喷子」一词首先表明了自己也是喷子,因为这个词是“喷别人是喷子”。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这个词只是单纯用来指代某类群体,这类群体的特点是喷。
当这两类人交流时,尽管他们都使用「喷子」一词,但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个词在他们眼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如果他们不能理解「对方对这个词的认识」,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很容易出现很大的问题。
而这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缩影。
当我们接触世界时,我们的第一人称最重要,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最重要。
但当我们接触别人时,学会切换到别人的视角上,学会思考「别人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最重要。
与世界接触,是要思考自己在思考什么、在认识什么。
与人接触,是要思考别人在思考什么、在认识什么。
只是很多人并不重视别人,他们嘴上声称会理解别人,其实那种理解仍然是以他的第一人称,去强行解释别人的一切。
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23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