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拗宰相王安石

2023-02-13 11:56 作者:feiboll  | 我要投稿


王安石官服图

       我们所接受到的教育经历中,王安石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同时又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基本上是文人士大夫的典范。但是随着慢慢长大,发现其实他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造诣自不必说,他的很多诗词都在我们全文背诵的行列,还包括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并且难得的是,他本人还特别热衷于深入基层解决百姓的困难。少年科举成功之后就在地方工作多年,并且名声享誉朝廷,于是在众星捧月的士大夫簇拥下,王安石进入了朝廷中枢,并且依靠着出众的口才和惊世的言论赢得了年轻皇帝赵顼的信任,被授予宰相之职并推行变法。我不是特别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矛盾和朝廷的财政困难,所以对这个治病猛药的改革理解也不是特别深刻,反正书本上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国家计划经济,也有不同的说法是通过强权手段为朝廷敛财。由于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同时也的确出现了非常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最后功败垂成。由此王安石与许多当时朝廷上的士大夫产生不同政见,这里包括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和苏轼。由此我们作为未曾见证历史的后人无法公正的判定这场改革的利与弊。虽然课本上的说法是,这场改革在既得利益者和地主乡绅集团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是历史的事实上,宋徽宗也重新启动了王安石变法,但是很快就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灭了国家。虽然无法判断改革对国家富强产生的影响,但是很明显的是,这场改革严重的撕裂了皇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和谐场面,为宋朝后续的党争埋下了隐患。王安石的形象非常像个神圣的先知,想带领大宋从辉煌走向更辉煌,但是往往重大改革是需要非常多综合因素偶然聚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正面作用的小概率成功事件,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改革说明了这一点,很不幸王安石领导的这场改革只是成为了分母。改革曾经也是我们经常喊到的一种热血口号,但是是否需要经过壮士断腕的激烈斗争来换取改革的成果,这个是致力于改革事业的热心人需要审慎考虑的前提。

参考文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又设措置河北籴便司,广积粮谷于临流州县,以备馈运。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放遣两路募夫,责有司、郡守不以上闻者。安石执不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执拗宰相王安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