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云:世界屋脊上的明长城(二)

青海省境内的长城主线由东向西蜿蜒穿越乐都、互助、大通、湟中及湟源五个县区,各县区内长城线段又各有特点。
乐都境内的长城主要位于湟水北岸,长城东端起自芦花乡转化湾村的小岭梁子山脊,止于互助县和乐都区交界处的松花顶。长城地处湟水北岸中山地带,以黄土地貌为主。青海东部黄土地貌类型的特点相对典型,黄土梁、峁、沟谷等均有分布,海拔在2100~2643米之间,河谷切断深度大,高差悬殊,坡面陡峭。黄土梁面破坏呈狭窄起伏较大的峁状,沟间形成狭长的梁峁地形。梁、峁走向近南北向,长城走向总体为东西向,必须忽上忽下蜿蜒横跨在南北向的地形之间。在此坡度起伏落差较大的梁、峁地形之上,显然不宜夯筑土墙,开挖壕堑是省时省力的最佳军事防御工程。因此乐都境内的长城虽由墙体和壕堑构成,但壕堑仍是长城本体的主体。
乐都境内的长城本体土墙仅有两段,即仓岭沟村长城和仓家峡长城。两段夯筑土墙均地处沟谷地带,分别位于土官沟及引胜沟沟谷,设防在南北走向通行较窄的仓家峡峡口或仓岭沟沟口附近。所不同的是仓岭沟长城两端承接的为沟谷两侧的壕堑;而仓家峡长城两端承接的为沟谷两侧的石山山险,北面与黑山顶长城相接,南面与松花顶长城相连。夯土墙与壕堑或山险相连,共同组成一道完整而又严密的防御体系。
山险也有两段,即黑山顶长城和松花顶长城。两段山险海拔2498~4057米,山崖陡峭,利用了常人难以穿行期间的自然山岩为天然屏障,直接以自然天险御敌。在山险间又或与壕堑或与墙体相互衔接,共同构成防御体系。
在乐都境内长城本体中壕堑共有28段,境内长城分布区域的地形地貌,决定了长城本体结构形式采用以壕堑为主体结构这一特点。
长城主线进入互助县境内,地处湟水谷地,所在区域地形地貌类型以中山山地为主,大多介于低山丘陵地带与中山山地地带之间,常见低山缓坡,而山险一般位于中山、高山地带,海拔较高,崇山峻岭,地形险要。为此,长城本体在此区域以墙体为主体,在土墙、山险墙、山险三种类别中又以土墙为主要结构。壕堑有三段,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连接墙体——山险、山险墙或土墙,共同构成防御工程。
互助县境内长城分布区域多为中山地,中山地大部分地表覆盖黄土,土壤黏结性较好。由此区域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本段长城本体多采用土墙结构。墙体大部分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黄土材料,有的偶夹少量砾石颗粒,建筑方式系在自然基础上先找平,然后自地表向上逐渐分段夯筑而成。
在土墙外侧断断续续有一条与墙体并列而行的形如壕堑的随墙壕,因墙体大多穿村而过,随墙壕在人类活动中破坏较为严重,故时隐时现。从随墙壕与墙体并列而行并相距不远推测,即敌人进攻的一侧分析,随墙壕具有防御制敌的功效,是有意挖掘;此外,随墙壕一词在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并提到了随墙壕的修建尺寸,由此我们认定,位于墙体外侧的同于壕堑形制的随墙壕,与墙体关系密切,应是为加强防御有意修建,属于墙体外侧的附属防御设施,与墙体并列组合,起双重防御制敌的效果。随墙壕也是青海省境内长城本体防御工程的地方特点之一。
互助县境内山险墙有四段,主要分布在由平川向山险过渡的山坡上,一般选择在山体坡度较大的地段,根据山势的平缓陡峭特征不同,将土坡或石崖进行削挖,削成陡峭的断崖后,底部自然形成一个平台,利用陡峭的断崖御敌。这种修筑方法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建筑形式简单,施工省力省时亦能达到御敌之效。
山险也有四段,分布于北部龙王山,西北部黑墩山、平顶山和扎板山上,山险所经之处属中高山地带,境内高山峻岭、层峦叠嶂,海拔较高,山上到处都是险峰,陡峭无比,人马都很难逾越,由此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山体作为天然险阻,达到防敌的目的。
壕堑有三段,均位于互助县境内长城东部,始于林川乡水洞村东北小轱辘山山顶,顺山而下至平川处止。三段壕堑分别和山险、山险墙、土墙相互衔接连为一线。
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主线整体呈东西走向,分布在湟水支流北川河东西两岸的中、低山丘陵地带和中山山地上,山体坡缓,起伏高差小,长城蜿蜒穿越在相对平缓的山脊处。全程以北川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各地段依地形地质特点采用了不同结构的长城本体,相互组合衔接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大通县境内的长城以墙体为主要构成部分,在不易修筑墙体的地段以壕堑相连。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墙体与壕堑相连共同构成长城本体防御体系。墙体包括土墙、石墙、山险墙、山险、河险五种类型,前三种类型系经人为加工而成,山险与河险同属自然形成的天险,不同的是山险利用的是悬崖峭壁的山体御敌,河险是对水体的利用,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达到防御目的。其中土墙长度约占县境内长城本体总长度的四分之一,除山险外,土墙是长城主线的主要结构类型。土墙均是在自然基础上,就地取土,以当地粉砂状黄褐色土夹杂少量砂砾分段夯筑而成。
大通县境内长城,石墙仅发现一段,位于桥头镇上关村北的小石山上,地处两段山险间的平缓处,因此地段岩石裸露,无法采用夯筑土墙或挖掘壕堑,只能在自然基础上就地取材,采用小石山上广泛分布的扁平状石灰岩垒砌石墙,以增强防御功能。山险墙有两段,均位于黄土堆积而成的土山之上,利用了较陡峭山体,再经人工修整削挖成垂直的崖壁,即成山险墙墙体。山险有九段,约占大通县长城主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从东向西利用了扎板山、双嘴山、老石山、老爷山、小石山、娘娘山陡峭险要的石质山体为天然屏障。河险只有一段,利用了老爷山和小石山之间水流湍急的北川河水为天险。壕堑共有六段,均位于大通县境内的东线长城间,除老营庄壕堑东接山险墙、西连山险外,其余各段壕堑两端均与山险相接,皆地处两段山险间的山坡及山坳处。
湟中区位于西宁盆地西部,其地形地貌兼具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二者的特色。长城所在区域的地貌特点以低山丘陵地带为主。位于县境内的长城主线除个别山险与壕堑位于高山和中山山地外,其余大多修筑在河谷地及低山丘陵地带处。长城主线分布在湟水河及支流两岸的河谷地及低山丘陵地带,山体起伏高差大,长城蜿蜒上下穿越在河谷、沟谷阶地及山梁处。
湟中区境内的长城主线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长城本体亦由墙体与壕堑组成,壕堑是长城本体的主体结构,包括土墙、石墙、山险及河险四种类型。其中,土墙共32段,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及沟谷处,一些位置较为重要、山势较缓的山丘上也有少量分布。各段墙体两端普遍与壕堑相衔接。墙体外侧局部地段发现有随墙壕,由此推测,湟中区境内的长城墙体外侧亦挖有随墙壕,由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及人类活动,多数可能已被自然掩埋或破坏。石墙共4段,主要分布于两侧为石质山体的峡谷之内。四段石墙均南端与壕堑相接,北端与山险相连。石墙均系在自然基础上就地取材于河滩上的石块与深褐色土,外表用毛石干垒,内部壅土而成。湟中区境内的山险属拉脊山及其余脉、娘娘山及其余脉,山险分布区域属中、高山地带,山势陡峻。各段山险均利用了陡峭挺拔的石质山体作为天然屏障。河险有4段,主要分布于大川之中,从南向北利用了长城所经过的河面。
壕堑是湟中区境内长城本体的主体,约占全区长城本体总长度的60%,从南向北横贯全线。壕堑与多种类型的墙体组合连为一体,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之上。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湟中三捷后(明军先后在甘州甘浚山、西宁南川、西宁西川对西海蒙古实施了军事打击,明军均获全胜,史称“湟中三捷”),西海蒙古势衰。湟中区内从西石峡至娘娘山段长城的修筑年代未有明确记载,可能修筑于万历二十四年。这也是整个青海明长城主线中修筑最晚的一段,由此,使西宁卫北部与西南部边墙在这里合拢,连成一片,青海的明代长城主线最终定型。
摘自《青海国宝》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