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好看且推荐,但看完不一定喜欢看
《长安三万里》,好看且推荐,但看完不一定喜欢看。涉及大量剧透,介意者绕道。 这部电影并不是有什么观影门槛,但故事平铺直叙少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无宏大场景、精致画面、出色建模,加上一百六十分钟影长,如果不对胃口这些槽点将会把痛苦无限放大。 因为槽点太多,所以先来介绍优点。但在这里也先明确态度:这部动画值得花三五十元去购票观看,画面和时长对得起这三十块钱,是良心制作而非圈钱作品;如果还能有更多收获,那就是意外收获😘 言归正传,《长安三万里》最大的优点,在于立意。不在情爱,不在世俗功名,而在于所谓人生态度,在于所谓“人生”,是一部极好的“说教电影”。 《长安三万里》着手于老年高适的视角,采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李白的大半生,当然也叙述了高适的大半生。可以说这部剧是在以高适视角去刻画李白,但在刻画李白的同时,不少于李白的着墨点在高适自己身上,伴随着叙说与李白交往的种种往事,高适的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高适是这部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李白可以被看作是第二主角。对两人的刻画,分别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与选择;对两人刻画的技巧与手法,让这种展现更为明显、直观。 对高适的刻画,在明,更直观;对李白的刻画,是通过高适的叙述,是“别人眼中”的李白。 初见面时,高适懵懂,说话结巴,枪法不错但才艺不多,说不上穷困潦倒但确实没钱;而李白,已现锋芒,剑术高明,能摔跤,会写诗,多金、潇洒;高适,成了李白的粉丝团中的一员。江夏第一次分别,高适去了长安,李白去了扬州。去了长安的高适,未能扣天子门,成为祁王宅里舞枪弄棒者,虽然被祁王、李龟年等人赏识但在有意凸显他的酒会上沦为陪衬,只能躲在舞狮里静看王维在大放光彩后得到酒会主角的青睐。李白虽去了扬州,但其诗此时已在长安广为流传。 扬州再见面时,高适自持武艺高强而生的那点怀才不遇也被击碎一地,引以为傲的枪法输给了他人;而李白,一掷千金博美人一笑,诗情更胜,才情更显。二人的在“仕途”上的顺与不顺,大概是从扬州开始发生了逆转。 告别长安,高适认识到到声名远播、名动长安时再来长安是一条更为合理的路;赴扬州一年之约,高适更是认识到自己的才情远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高,还需不断刻苦学习、积累,于是于梁园静读、炼体。而李白来梁园寻高适时,可谓是千金散尽,“是否入赘”也显几分潦倒,即便豪情依旧,才情更长;这一次,李白在黄鹤楼赋了一首上次未赋的诗,但在世人眼中依旧未能撼动崔颢那首黄鹤楼。 黄鹤楼再分别,高适投军,欲走上祖辈之路,但现实却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军旅生涯不如意,但“美人帐下犹歌舞”得到了前来找他的李白的高度评价。长安见面,李白以急事为由呼高适前来,待高适火急火燎来后李白却已将此事忘却。此时,高适的诗已为“长安”所关注;李白,依旧是李白,豪情依旧但更加纵情于酒色的李白。 在政治上,李白是幼稚的,这种幼稚在李白被安禄山追杀时显现。边关皆知的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的秘密,竟然还为他引来了杀生之祸。而面对即将被处死的郭子仪,只能拿刀护着的李白是无能为力的,但那个碌碌无为的高适却通过“交换自己”挽救了郭的性命。 人至中年,接近暮年,当年意气还剩几何?享受过人世繁华,甚至自己本身就是这人世繁华的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的李白,一篇《将敬酒》将整部电影推向了属于李白故事线的高潮。《将敬酒》洒脱?在这部电影里怕是不见得。但高适已经豁然,去赴十年之约,于他人帐下做了当年不情愿的掌书记。 安史之乱,将二人命运推向更远处。十余年将反未反的安禄山,反了,盛世一夜之间倾倒。 乱世,来了,属于高适的机遇也终于来了。饱读的诗书增长了他的见识与谋略,苦练的武艺让他人至暮年依旧有驰骋在战场上的体魄。第三次聚于黄鹤楼,李白经不住永王的再三邀请成了叛军,这一次是已然成为边关大疆的高适救的他。故事,并没有到此就戛然而止。这部电影采用的是插叙,李白的繁华与高潮皆在过往,随着运镜切回到当下视角属于高适故事线的高潮正式到来,不可为不酣畅淋漓。 叙事,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批判李白而推崇高适?这不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这部电影把表达权让渡给了观者。适逢大赦,原计划要被流放至夜郎更西的李白,刚至白帝城,便一路狂奔回来,所吟《早发白帝城》是多么畅快。李白,还是那个“千里不留行”的李白,是那个洒脱不羁浪漫至极的李白。高适,却不是当年的高适,心中那团锦绣已然脱口而出,已然绽放。 《长安三万里》有一个隐藏的主题,或者说不是那么显眼但又的的确确存在的口号,“扣天子门”。但全篇说的真的是扣天子门吗?不,是扣自己的心门。在“说教电影”因各种原因江河日下的今天,忽然有这么一部电影来教育我,我认为是极好的。 李白,在尚未获得功业之时,想的便是功成身退后求仙问道。这样的浪漫,于现实的人,是过于浪漫的,故是“谪仙人”。但仙人只是封号,李白也是俗世之人。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努力与天才、得意与潦倒、才情万丈与天真幼稚交织,贯穿整个人生的是浪漫至死不渝。这样的人生态度,于“颓废”的当下,于“努力过也是如此”的当下,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高适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正,他的经历也更像是浮世中的普通人。与普通人不同,他有曾经辉煌的家世背景,但这家世背景并未给他的成长带去直接的助力,而是化为理想信念,成为心中那不灭的火堆。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深深植根于文人的信念里,植根于这片土地,高适得到了功成、名就、身退的完满结局。小小的从八品是什么职级?这足以让小小县城里的许多人望而却步,一方的节度使更是难以攀登的高度,梦于职级有关却也无关,人生更是于职级没有直接联系。这是生命力的另一种展现。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收获。 “诗在,长安在。”长安是盛唐繁华的见证,是中国盛世的见证,往大了说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往小了说这让公元2023年的今人由此窥见大唐繁华。《长安三万里》可能尚不足以温润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但却在种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方面的的确确下了一番真功夫,不过若想凭借一部电影就能改变什么也过于痴人说梦。 铺垫也不错,从李白口中讲出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让李白与我们之间多了一些“亲近”。虚实结合前半部反复提到,虽然知道这大概率会是一个铺垫,但后来这点铺垫也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一幕,高、李二人初相遇时,李白将友人骨灰葬于黄鹤楼附近的山丘之上,当时只觉得这段剧情莫名其妙,李白的“演技”也过于浮夸,但回过头来却发现这是“向死而生”。 接下来就是槽点了,但要提前说明:瑕不掩瑜。 1.人物。建模就不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虽然青年李白的建模确实看不习惯。《长安三万里》对除高适之外的人物塑造,大都带有脸谱化倾向。虽然说李白本属于另一条线,另一个世界里的主角,脸谱化并不影响李白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达甚至这种脸谱化倾向在李白身上还为这个“主角”增了几分色彩,但前半部李白的建模、言辞、举止过于浮夸流于表面,虽然浓墨重彩但不足以撑起李白这个角色,所以李白也退居第二男主,只能成为高适口中的主角。 脸谱化表达,是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比如表现出大唐盛世文人墨客各式各样的才情、豪情、风骨等等等等,但只是用来凸显大唐盛世表面的、流于物质的繁华,最后造成贺知章、王维等人形象塑造远不如大火焚城时站在黄鹤楼上一角翩跹起舞的舞女,很是可惜。 程公公恐怕是最为脸谱化的,总让我想起《满江红》里的岳云鹏(虽然两部电影完全不可比拟)。 也有亮点,电影中虽然少有女子形象,但大都刻画的不错;哥舒翰塑造的也挺不错。 2.叙事。前半段叙事有些散,有些平淡。是因为缺少戏剧冲突,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转念一想,并不是这样,若是加了冲突,去跌宕起伏了,那恐怕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长安三万里》是弱叙事,强感受。前半部的“拉胯”是因为制作组在剧情节奏、人物形象、画面刻画、氛围渲染、取舍等方面的尚未能至善至美。这需要高超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制作组应该是尽力了的,但这也反向说明在作品已然优秀的情况下国漫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于观者是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3.细节。画面没有反映出长安的繁华,曲江酒肆的醉生梦死,只是盛唐的一角,但盛唐似乎也只有曲江酒肆,再有可能就是“进士探花”和“岐王宅里寻常见”,盛唐的盛没有见着。安史之乱后大唐的衰败也未展示。 4.扬州行。扬州行虽然不是多余,但也确实有些莫名其妙,应该可以处理的更好(这是制作组要考虑的事,所以不长说)。 5.诗词搭配。毕竟是以诗为“卖点”,电影里许多地方的诗词与情境搭配的不是很好,这方面肯定是要更加重视的。 问题还有很多,就先说这么多吧。还是上面的话,瑕不掩瑜,但影响整体观感,看前半部的时候真就以为不值票价,和被我安利的朋友一起看的所以还有些尴尬,还好后半场让整部电影支楞起来了。 最后再说一点,《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动画?不知道,但并不是什么所谓写实风、纪实向,更不是什么历史人物传记。刻画了两个人,刚好是古代名人,也不十分的历史虚无主义罢了。这是一部弱叙事,重感受的电影,虽然说没有了叙事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感受,但在是虚构还是纪实等手段上确实没有必要纠结。我更认为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动漫,讲的是大唐,是李白,是高适,但不难发现讲的也是当下,是当下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