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日本帝国海军大和级战列舰
本文摘自《二战巅峰对决:猎杀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日本人在设计建造大和级时没有受到任何条约的制约,因此,“大和”号和“武藏”号得以在规格指标上“肆无忌惮”地碾压对手。两者都采用了最高水平的防护措施,并且在战争后期经受了实战考验。遗憾的是,彼时它们要面对的已经不是相对“弱势”的美国海军战列舰,而是遮天蔽日的舰载机群。
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逝去,日本帝国海军终于能为所欲为,在痴迷“大炮巨舰”的不归路上狂奔。与此同时,摆脱条约束缚的美国海军也开始大规模建造新型战列舰,而且他们的行动速度令日本人望尘莫及。企图挑战美国海上权威的日本帝国海军,只能选择研制单位战斗力更强的超级战列舰,用质量优势对抗美国人的规模优势。尽管表面上看日本帝国海军直到1937年1月才开始付诸行动,但实际上早在1934年12月,日本就宣布退出了所有既有海军条约。同样是在1934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批准了4艘超级战列舰的研发计划(原文如此,但实际上日本帝国海军当时的军舰研发计划是先由海军军令部提出构想,然后经舰政本部论证,最终由海军省提交国会审议预算后批准的,译者注)。前两艘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的建造计划于1936年7月获批(即“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简称“丸三计划”,译者注),后两艘的建造计划于1939年获批。

设计与建造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省直接领导下的舰政本部启动了超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1935年3月,初步设计方案完成,在先后权衡过22个不同方案后,最终方案于1936年7月定稿。但仅仅两个月后,设计方案又经历重大修改。由于原计划配装的高功率柴油发动机问题缠身,动力系统只能全部采用传统蒸汽轮机。1937年3月,超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终告完成。
日本海军省给舰政本部的设计师们提出了苛刻的指标要求:超级战列舰应配装9门18.1in(460mm)口径主炮;舰体主装甲带应能承受460mm口径舰炮打击;舰体水下部分装甲应能抵御战斗部装药660lb(299kg)鱼雷的攻击;最高航速应达到27kn(50km/h),18kn(33km/h)巡航速度下的续航里程应为8000mile(12875km)。设计师们认为,要满足上述指标要求,超级战列舰的排水量至少要达到69000t。
“大和”号在位于广岛的吴海军工厂(Kure Naval Arsenal)建造,承建船坞经过加深改造,龙门吊也经过加固处理,以吊装沉重的装甲板。“武藏”号在三菱(Mitsubishi)长崎造船厂建造,承建船台向山脚下延伸了50ft(15.24m)才得以容纳其舰体。在两艘战列舰的建造过程中,日本帝国海军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以至于美军情报部门始终难以准确评估它们的主尺度和战斗力。第三艘大和级战列舰舰名为“信浓”号(Shinano),原计划采用与前两艘不同的装甲布局,并配装新型九八式4in/65高炮(即秋月级驱逐舰的主炮,译者注)。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将“信浓”号改建为航母。这艘命运多舛的战舰在1944年11月28日首次试航时就被美国海军潜艇击沉。第四艘大和级战列舰没有命名,在1941年11月停工时仅完成30%的建造量。

“大和”号和“武藏”号的舰体最宽处为127.7ft(39m),舰体长839ft(256m)。尽管两者的吃水深度相对体形而言并不大,但满载时也达到了35.4ft(10.8m),这意味着很多港口都要经过疏浚改造才能供它们锚泊。外观方面,两艘战列舰都采用了新颖的球鼻艏设计,这是经过流体力学实验验证的减阻措施。

防护
设计之初,日本帝国海军就要求大和级战列舰具有无可比拟的防护力,其装甲布局遵循重点防护原则,即装甲集中布置在舰舯部位,以保护动力系统和弹药库,舰艏和舰艉则不设装甲。为最大程度减小舷侧主装甲带长度,大和级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宽舰体结构(即低长宽比),而非传统的长舰体结构(即高长宽比)。这样一来,其主装甲带长度刚好控制在舰体总长度的53.3%。
大和级全舰装甲重达22524t,占设计排水量的33.1%。其装甲防护区的核心是倾角20°、厚16in(406mm)且半没于水下的主装甲带。弹药库周围的水线以下装甲带厚11in(280mm),轮机舱周围的水线以下装甲带厚8in(203mm)。装甲防护区两端有11.8in(300mm)厚的横向装甲隔壁。甲板覆盖有厚7.9~9.1in(200~230mm)的装甲,能抵御从3280ft(1000m)高空投下的2200lb(1000kg)重型穿甲炸弹的打击。主炮炮座顶部装甲厚21.5in(546mm),侧面装甲厚16in,均经过特殊的硬化工艺处理。主炮炮塔正面装甲厚26in(660mm),侧面装甲厚10in(305mm),后部装甲厚9.5in(241mm),顶部装甲厚11in。舰桥指挥塔采用19.7in(500mm)厚的钢装甲。

此外,两个轮机舱均有重装甲防护,弹药库底部采用厚2~3in(50~76mm)的装甲防护,以抵御水雷和鱼雷攻击。烟囱筒壁有2in(50mm)厚装甲防护,排烟口有15in(381mm)厚蜂窝状装甲防护,这样能在保障排烟通畅的前提下,将落入排烟口的炸弹引爆,防止其深入筒体。
大和级鱼雷防御系统的核心,是置于舷侧水线以下的防鱼雷鼓包。2号炮塔位置的防鱼雷鼓包宽度最小,为8.5ft(2.6m);舰舯位置的防鱼雷鼓包宽度最大,为16.4ft(5m)。
损管措施
大和级战列舰的舰体划分为1147个水密隔舱。其中,1065个水密隔舱在装甲甲板以下,82个水密隔舱在装甲甲板以上。大和级的储备浮力为57450t,是其试航排水量的80%。当舰艏或舰艉部分没入水中时,在倾斜角不超过20°的情况下,大和级都能保持舰体稳定。此外,即使干舷高度由正常状态下的33ft(10m)降低到15ft(4.6m),大和级也能保持战斗力。
大和级的注排水系统会在舰体一侧遭首枚鱼雷击中后5分钟内启动,向舰体对侧的空舱室注水,只要倾斜角不超过13.8°就都能纠正。如果倾斜角增大到18.3°,则注排水系统会将被鱼雷击中一侧的燃油箱中的燃油抽送至对侧燃油箱。利用上述损管措施,舰体一侧遭两枚鱼雷击中后可在30分钟内纠正,遭3枚鱼雷击中后可在60分钟内纠正,遭4枚鱼雷击中时可将舰体倾斜角维持在5°以内。
动力系统
宽舰体设计使大和级战列舰能并排布置蒸汽轮机及锅炉,而不必像同类舰那样只能并列布置,这样能节省空间,以加装保护动力舱的装甲。大和级搭载了12台输出功率为1.35万shp(轴马力,1万kW)的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舰本式指由舰政本部研制,译者注),这些锅炉分3排布置,每排4台,每台都有独立舱室。与锅炉搭配的是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同样布置在4个独立舱室中,内外侧各2台。蒸汽轮机驱动4根推进轴,总功率为15万shp(11.2万kW),刚好使大和级达到27.5kn(51km/h)的最高航速。1942年6月,有报告称“大和”号曾录得超过28kn(52km/h)的最高航速。此外,得益于主副舵的默契配合,大和级拥有出色的机动性,其回转直径仅为698yd(638m),相较巨大的舰体已经相当优秀。由于高速满舵转向时舰体也仅有小幅倾斜,大和级无疑是稳定的火炮射击平台。

火力
大和级战列舰火力系统的核心是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内的9门460mm口径主炮,它们是迄今为止所有战列舰主炮中口径最大的,每门重162t,整个炮塔连同旋转机构总重2774t,相当于一艘同期驱逐舰的排水量。配套的炮弹重达3219lb(1460kg),射速为1.5发/min。此外,大和级还配装4座三联装6.1in(155mm)口径副炮,分别布置在舰艏、舰艉和两舷。日军寄希望于这些副炮能强化大和级的防空火力,但事实证明它们难堪此任,因此,战争爆发后,“大和”号和“武藏”号的舷侧副炮均被拆除。
作为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战列舰,防空显然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大和级的远程防空武器是装在6座双联装炮塔内的12门5in(127mm)口径高炮,两舷各布置3座,位于舷侧副炮塔上部。在近程防空武器方面,大和级拥有24门布置在8座三联装炮塔内的25mm口径机关炮和4挺布置在舰桥上的13mm口径高射机枪。
大和级的上层后甲板区域布置有2具59ft(18m)弹射器,舰艉机库可容纳最多7架水上飞机,但通常只搭载3~4架。
对大和级战列舰的评价
大和级战列舰拥有出类拔萃的账面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真的坚不可摧。它的装甲布局存在显著缺陷,整个舰艏和舰艉区域毫无装甲防护,唯一能指望的只有水密隔舱。然而这些区域的水密隔舱空间都很大,无法起到防护作用,任何一处破损都可能导致大量进水,而注排水系统对艏艉舱室的进水又无能为力。
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大和级的主装甲带与防鱼雷鼓包外壁间,采用了以两种不同规格铆钉铆接的方式,接合部位强度明显不足,难以承受鱼雷或水雷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很可能导致主防御结构的整体性损伤。此外,其防鱼雷鼓包内只充有空气,没有燃油等液体,无法有效吸收鱼雷爆炸时产生的能量,这意味着,处于鼓包内侧的主装甲带仍然要承受大部分爆炸能量。

1943年12月25日,在美国海军“鳐鱼”号潜艇(SS-305)攻击“大和”号事件中,上述设计缺陷暴露无遗。“鳐鱼”号发射的一枚鱼雷击中了“大和”号的右舷后部,导致其自后部舰桥、舰艉155mm口径副炮到3号主炮炮塔的下部舰体上产生了一道80ft(24m)长的断裂伤,进而使主防御区受损,3号炮塔弹药库进水,整舰进水量达3000t。可见,区区一枚鱼雷就能给“大和”号脆弱的水下防御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武藏”号战列舰(左上图)
这是1944年10月在锡布延海被击沉时的“武藏”号战列舰的侧视图。这艘战列舰线形优美且富于力量感,它配装3座三联装460mm口径主炮,倾斜布置的单烟囱和巨大的上层建筑极具震撼力。“武藏” 号的防空火力核心是分布在舰舯的35座三联装25mm口径机关炮和分布在舰艉露天甲板上的25门单装25mm口径机关炮。此外,还有12门127mm口径八九式高炮(分布在舰舯两舷靠近烟囱处,每侧3座双联装炮塔)。舰艉的两座三联装155mm口径副炮也可兼作防空炮。尽管这些防空炮轮次齐射时蔚为壮观,但仍然不足以为“武藏”号构建起可靠的防空屏障。
“大和”号战列舰(右上图)
这是1945年4月在中国东海被击沉时的“大和”号战列舰的侧视图。战争期间,除防空火力不断加强外,这艘战列舰基本保持了服役之初的状态。最后一次出击时,“大和”号共装有152门25mm口径机关炮,其中150门分布在两舷的50座三联装炮塔内。莱特湾海战后,日军又为“大和”号加装了9座三联装机关炮,大部分置于舰舯两舷的露天甲板外缘。这些新加装的三联装机关炮都采用了新式护盾,能使炮手免遭旁边127mm口径高炮的 “炮口暴风”(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冲击波)伤害。127mm口径高炮分布于12座双联装炮塔内,其中处于较低位置的6座也装有可抵挡“炮口暴风”的护盾。可见烟囱筒壁上涂有“菊水纹”,这是只在“天一号”作战行动中使用的图案,象征着武士道精神的大和魂(“菊水纹”是13世纪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楠木正成的家徽。楠木正成在对抗幕府军队的凑川之战中以少量部队发起自杀式攻击,最终战死,死前以“七生报国”为遗愿。这一事迹被日本军政府宣传为武士道精神的起源。“大和”号的自杀式作战行动因此也被称为“菊水特攻”,译者注)。此外,可见桅杆顶部悬挂有日本帝国海军中将旗,这是特攻部队指挥官伊藤整一的旗帜。
对大和级而言,舷侧装甲遭破坏就等于主防御体系被攻破。其轮机舱周围的防鱼雷鼓包最大宽度仅16.7ft(5m),较同期其他战列舰的防鱼雷鼓包窄得多。这一蹩脚设计主要归咎于防鱼雷鼓包外壁直接与主装甲带相接。1943年,美国海军引入了新型炸药Torpex(铝粉混合炸药),其威力是传统TNT炸药的两倍。大和级的被动防御体系在面对这样的对手时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巨大的体积和厚重的装甲仍然能保障大和级不会被水面火力轻易摧毁,怎奈相对薄弱的水下防御系统最终成了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谓瑕不掩瑜,尽管大和级的防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但它仍旧堪称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设计与建造史上的登峰造极之作。1941年下半年服役的“大和”号,是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对日本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显然不是大和级有多么不堪的先天性缺陷,而是“大炮巨舰”时代已行将就木。就在“大和”号服役前不久,日本帝国海军偷袭了珍珠港,击沉5艘美国海军战列舰,充分展现了海军航空兵的威力。如果一些人在此之后依然对战列舰的“空袭生存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当他们看到1941年1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HMS Prince of Wales)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HMS Repulse)在马来亚外海遭日军战机击沉的新闻时,也该醒醒了。
遗憾的是,在大和级的研发阶段,日本帝国海军仍然认为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敌军战列舰,而不是舰载机。事实上,这级超级战列舰在战场上从未与敌军战列舰爆发过冲突。到1944年,来自美国海军航空兵的空中威胁愈发严峻,这是大和级的设计师们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诚然,在大和级建造之初,大多数舰载机还稍显“稚嫩”,当时的绝大多数军事决策者们,也不可能预见到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使那些看似“笨拙”的舰载机最终成为海权的“颠覆者”。无论对日本帝国海军,还是对穷兵黩武的日本军政府而言,“大和”号的下水都堪称标志性事件,但一切“荣光”都无法掩盖这艘超级战列舰甫一降生就被时代所抛弃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