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经典馆藏书法(文物介绍二)
关于开展第二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
——行走的思政课山东博物馆经典馆藏书法文物志愿服务校园行活动作品征集的通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让文物“活”起来,以经典书法文物引领美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回归教育,将在全省组织开展第二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行走的思政课山东博物馆经典馆藏书法文物志愿服务校园行作品征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为中小学生架起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使神秘的经典书法文物更好发挥时代价值,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两创”在文化和教育中落地。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济南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
山东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
山东省博物馆联盟
文化大观杂志
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总队
协办单位:
莱商银行
活动内容
对山东省各博物馆馆藏的经典书法文物作品进行书法临摹。
征集要求
(一)对象
全省中小学生
(二)数量
每位参赛者可选择1件作品作为参考,进行临摹和书写,最多不超过3件。
(三)作品要求:
1、用笔合法度,流畅;
2、结构准确;
3、整体章法统一;
4、能表达原贴韵味。
(四)规格
尺寸:不大于四尺整张宣纸
姓名、作品名称写至右下角
另附作者信息与书法作品封装在一起,备注好所选文物、姓名、地市、学校、组别、性别、年龄(周岁)、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五)提交方式
作品以邮寄形式,
将作品寄送到:
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 山东博物馆
联系电话:13853181956
杜老师
邮寄作品的同时将书法作品拍照,照片要求信息完整,照片大小不低于3M,将照片及作者信息发送至邮箱:sdsbwg@163.com。文件名称为中学/小学++XX市+XX学校+小学/中学组+联系方式”。
以学校为单位统一邮寄时,填写作品汇总表(见附件2)
(六)投稿日期
即日起到2022年10月30日
奖项设置
(一)活动分为小学组与中学组
根据参赛作品质量,评选出每个小组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
(二)获奖者均可获得荣誉证书
(三)获奖的部分优秀作品有机会参与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活动成果展。


文物介绍


魏孙辽浮图铭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大魏正光五年岁次甲辰七月酉廿五日癸酉故兰仓令孙府君浮图之铭记》(简称《孙辽浮图铭记》)高33.4厘米,宽60.8厘米,计30行,行16字。《孙辽浮图铭记》云:“君姓孙,名辽,定州人也。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士有因,遂居钜鹿焉。”可知此墓主系为宗太原、祖乐安的孙氏后裔。《孙辽浮图铭记》用笔起落排宕,承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为厘正《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世居桑梓故里乐安之地望即北魏及其之前的乐安郡、县(邑)之同一地面(今山东广饶),提供了佐证根据。


魏刁遵墓志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高约8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满行32字。志阴2列,33行。刁氏是渤海世族,此志记述刁遵家世政绩。此墓志于清早期在河北省南皮县一废寺址出土,右下角出土时已残,缺150余字,中间漫漶20余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乐陵刘克纶从友人处访得,并以木板补残缺处,刻跋于其上,不久又毁,再以石补。后经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及张之洞等人收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刁遵墓志》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具有端庄古雅之美。


魏李璧墓志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青石质,高104厘米,宽89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铭魏书,33行,行31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土于山东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吴士鉴《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编》、范寿铭《循园古冢遗文跋尾(三)》、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方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有著录。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魏张猛龙碑
所在馆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书体为楷书。现藏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之内。《张猛龙碑》碑高280厘米,宽123厘米,其中碑身高153厘米,宽87厘米,碑额高44厘米,宽40厘米。碑额三行12字。碑阳26行,满行46字,末四行为题名年月,主要赞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等功绩德行;碑阴12列题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共156行,记立碑关系诸人的官名姓氏等。《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风格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


魏郑文公下碑拓片
馆藏地点:莱州博物馆
《郑文公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剌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刊立。郑文公,郑羲称号,故别名《郑羲碑》。碑文内容为郑道昭颂美父德之文,书作者虽不能确定,但自清代以来,均推为郑道昭所书。《郑文公碑》有二,一刻于山东掖县东南云峰山摩崖,俗称《郑文公下碑》;一刻于天柱山崖,俗称《郑文公上碑》。上碑字小,字多漫患,难以辨识;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谓《郑文公碑》著即此。摩崖石刻碑为不规则三角形,刻面纵2.65米,横3.67米。碑额陰文正书“荧阳郑文公之碑”,字径15厘米,碑文51行,行22至29字不等,约1240字。该碑书写当中有方有圆,许多方笔经过自然风化具有了苍茫感,呈现了一种圆笔多方笔少的有篆隶古意的魏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