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数据~”反思?or记述!
图片上的时间顺序依次是大一入学,大一上半学期冬季,高中“照骗”,以及今年端午的紫霞红夕。 啊……真的不知不觉地就度过来了₍˄·͈༝·͈˄*₎◞ ̑̑尽管皮囊变化浅显,可是心灵的变迁是不可尽数的吧。 当夜幕慢慢落下帷幕时,便想到至少应该和一个人聊聊一些事情儿——可以没有任何目的,没有特别的情绪,没有委婉的含蓄…… 今年春天和夏天——我的心格外躁动——如果还以为自己能够保持孤寂,孑独一身地度过余裕的人生的话,那么我的天真迟钝也便更加无可救药了。 从开头算起,生命这本书是越读越厚的吧;可从整体细看,它又是越历经越缩减的——于是我为了让它丰富而去招惹了有缘无分的人们;同时,也因为阅历了他们,我的人生之书反而空虚了几页内容,似是又稀薄了些。 “每一个微笑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如同爱玛般,哪里能在事事不顺的世间里轻易找寻到称心如意的他呢? 因此,当这种情况是生命中的最常见的事物时,只剩下一副没有内心喜悦的假意微笑挂在脸上,也就很难把获得的美好去把持和珍惜了吧。(6月17日) 我的身体里面住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男人只爱男人,女人只爱孩子,孩子只爱自己:第一句是我的性取向,第二句是我对自身纯真的保持,最后一句则是我的本质“自私”。 明明心中有这般因“爱”而纠结的关系,我素来亦是相当自私,但自己却从未做到过“自爱”——我的皮囊不值得自我怜惜,我的思想不注重自我珍重,我的习惯不曾为了自我安好而趋利避害。 我的生命和生活都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出生是父母双亲的选择,出落则是整个时代所导向的洪流。 所幸的是,我还有这些虚幻缥缈的事物能随我创造、湮灭和不断演绎。于是我打算像«文心雕龙»的篇幅般——活出个“大衍之数”(50岁)。“寿多则辱”说的是活久了经历的磨难也便随之增加了。这我是有体会的——不仅从别人身上看到,也在自己身上历练了。 活过了十八岁就不敢期待十九岁时将变化怎样的模样——活到了十九岁,又开始对二十岁的生命感受前所未有的迷惘……就这样在跌宕不安与若有若无的心绪下,我竟然苟活至今。 而我所能把握的只有这些没有意义的文字——它们由我亲手写就,并且倾注了或多或少的心血。我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呢?而且也不期待它们真的能发挥作用——但我笃定地把它们一一地创造出来了,于是也就像我的父母般,“生养”出了自己的“孩子”。这或许也是我唯一把“爱”付诸于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如同最初孤独地降生人间般,今后我也将孤独地一人远去——就像现在正在为生命的孤寂默默书写一般,未来的我也会紧握命运的笔端,将已经阅历的生命历历可数地记录在或许毫无意义的时光之中。 我已不怕死亡——因为本来就一无所有,死亡并不会让我失去什么了;但我选择活下去,为了这卑微的念想——至少要让你看见,让你知晓,人完全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活下去的,恰恰是活了下去才明白有什么“目的”等待我们去探求与实现。(6月22日) 我庆幸自己的无用——因此免受了有用所必须承担的奉献,还加之懒散、庸堕,反而极少地去苛责自身的陋习——虽然这一点实在称不上什么值得叙说的事儿吧;可是当我思考自己的存在是否裨益于我的亲友时,却难免地怀疑起无用这一特性究竟该在何时能有用呢?(无用之用:庄子通过那些因为对他人有用的事物反而早早地被挖掘利用、不能长寿,反倒是无用的东西没有所谓的利用价值得以长存于世的现象的一种诠释和解读)(今日2∶26) 没有吸引力的皮囊,没有傲人天资的聪颖,没有亲和世界的性格……但无论怎样没有这些令我惊羡的美好事物,也都不在意了——我已然孤绝地存在且高凛地记述“我所亲历的一切”。“纵今百般深碧绿,不复人间最娇尤”这种感悟或许今后也会愈加深刻吧。 我的文字与我同样虚伪,但我更加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