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点与兀和得:当古老的云南吹管融进了国外爵士



「一器一会」也是一期一会
每一件乐器都带有其自身属性的声音
自带灵魂
也如同人永远也不可能再踏入同一条河流
时刻变幻,各具特色
讲者|小不点
山人乐队成员,声音杂家。

大家好,我是山人乐队小不点,今天给大家介绍云南佤族的乐器,佤族是中国、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的跨境民族。云南境内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也有分布。



摄影:宋歌
这些地区特别适合红椿、楠木、柚木、红豆杉等珍稀树木和甜竹、大龙竹、金竹等竹类植物的生长。这些植物也为佤族制造种类众多、各具特色的民间乐器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佤族民间乐器有40多种,大概可分为吹管乐器、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4类。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两个:它们分别是得(Ded)、兀(Veh)。


牛角笛,簧角,佤语叫做得(Ded),是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气鸣乐器。在佤族民间流行着多种多样的牛角琴,规格大小不一。它的材料一般为优质牛角,也可以用树干,制作时将两头捅通,中间钻个孔,用铜或木质的簧片安在内侧中间,以蜡粘牢即可。


摄影:宋歌
这是佤族独有、音量最大的簧片吹奏乐器,发音粗犷、响亮,富有山野风味。以前还在打仗的时候,得(Ded)可以起到一个冲锋号或者是信号的作用,它的音色听起来就比较有“杀伤力”,所以一般是在开战前吹。


演奏时,一般是口含中间簧片,用两手的拇指或者整个手掌来蒙住牛角两端,可以利用气息或者手的松紧来调节声音的高低、大小。得(Ded)能发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现在在结婚或者谷子黄熟时节,人们也喜爱吹奏它。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兀(Veh)、又名嗯就(Nju)、二孔箫,这是西盟佤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竖吹型管乐器。
兀(Veh)宜表现悲哀的情调,可以用于丧事。寨子里有老人去世时,一般由妇女二人用兀、男子二人用小独笛合奏“丧事调”,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平时也可吹奏“走路调”等,但旋律、情调与“丧事调”大同小异。兀(Veh)的音列如下:


在制作方面,兀(Veh)是用竹木制作。会在它的上端正面开个三角形或方形的吹口,下端竹节处开两个按孔,还会有一些公鸡尾巴作为装饰。

吹奏时,两手食指各按一孔,下唇堵住吹口,两唇并拢,对准入气孔吹气发音,兀(Veh)的管体较长,管径较粗,故音色低沉、浓郁,除了筒音、按孔音之外,还能吹出一些泛音。

我觉得兀(Veh)可以做得很丰富,而且很现代。演奏时可以采用人声哼唱与乐器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有时口腔和乐器发同音;有时乐器奏高音,口腔里哼低音;或相反。我还通过它音色、节奏的一些变化,来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一些音乐,你们听听。
有一次我在国外演出,碰到一帮玩爵士的乐手,大家都在即兴玩嘛,我也没带什么乐器,就背着兀(Veh),当时我就试着用这个跟他们玩,其实完全可以融进去。
参考资料
[1]宋歌.云南西盟马散佤族乐器文化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7.
[2]张宗红.佤族丧葬乐器“兀儿”的文化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48-50.
[3]田联韬,袁丙昌.西盟佤族的乐器[J].乐器科技,1980(03):16-19.
[4]杨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41-150.
[5]本文资料图片来自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