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测评】索尼a6300相机使用半年体验
A6300微单使用半年多了,5000元闲鱼入的机身+适马30定,之前也有用过尼康D700(单反代表)和索尼A7M3(微单代表)。说说使用体验,如果能对你有帮助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有错误疏漏,也欢迎讨论指正。

买微单还是买单反?
微单未来趋势,一般人不会翻山越岭户外摄影,也不会打鸟体育,也没有对甲方爸爸装逼权确保的需要,微单的缺点几乎被掩盖了(除了贵)。
单反有大量老机型可以选择,还有大量的镜头群,只拍照片,基本都能胜任。就我使用D700的体验来说,拍摄活动够用了, 1200w像素和比较少的对焦点也是够用的,raw直出微调色彩甚至能胜过a7m3,关键是便宜,D700加一定,三千来块钱就能搞定。

然而我庆幸没有买单反,因为单反太笨重了。笨重不止指机身大,便宜的老机型没有翻转屏,要用取景器取景。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相机永远是你手边的那台”(这也是手机能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


a6300的一大特点,轻便。
机身加镜头800g,对比a7m3+24105g,整机1100g。如果单纯外出拍摄的话,a7m3这套确实是个好选择,焦段够广,还是全画幅,但是如果要带其他东西,那我会选择a6300。拍不到我可以拼接,可以裁切,但是至少我有意愿拿出来拍。如果搭配套头饼干头的话,还可以更轻便。很多人说机身小握持感不好,我倒觉得a6300握持很舒服,小拇指悬空或者不能全部握住并没有那么难受。握持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体验是长时间握持的感觉,我有次a7m3一直拿在手上拿了2小时,手能全部握住是很好,但是太重拿久了很累人,怕摔了。所以说握持感不单要考虑把手设计,还要考虑重量。

买残幅还不是穷的
“加钱上全幅。”摄影论坛经常有这种建议。全画幅当然好,问题是我没钱。最便宜的全画幅微单尼康Z5+50 F1.8要一万左右,二手的话可以考虑A7M2但加上镜头还是有点超预算,说到底还是微单的积淀没有单反多,二手市场的价位选择比较少。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买apsc没啥不好的。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买配件(主要是灯)。
全幅比残幅强多少呢?画质、虚化、宽容度、装逼度增加了,但是体积、重量、价格也跟着增加了。只有最适合的设备,没有最好的设备。设备很重要,但是过分追求容易陷入消费主义和设备党。通过不断拍摄,知道自己手头设备的短板,再逐步升级到合适自己的设备,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方法。


不严谨的测试,在画质方面,全画幅可能会比aps-c画幅胜一点,不过不明显。不清楚这种优势的原因是本身coms的优势,还是因为镜头的原因。一般来说,全画幅的镜头群应该更全面、质量也更高,对成像素质的要求也比aps-c小一点。
至于虚化能力,我觉得虚化强并不等于好。比如拍人像我们一般希望有点虚化,而拍产品、风光又希望整个主体都在景深范围内。虚化能力和画幅大小有关,而且一旦确定了没办法通过调整设置和后期修改。全画幅获得了更好的虚化,反过来说就是全画幅也比较难得到更广的实焦范围。虚化和实焦的平衡点在哪,要结合自己的使用体验。

操控性
a7m3相比a6300最好的两点一个是触控屏幕,这使得点对焦很方便,不用操作按键,另外一个是有曝光补偿波轮,干活的时候能瞬间调整曝光很方便。除此之外我觉得两者操控差别并不大。我比较菜,用不到A7M3的4个自定义按键,我一般设C1是放大对焦,C2是对焦模式,用来切换点对焦。两个波轮一个光圈一个快门,日常使用足够。

a7m3的波轮手感不如D700,尺寸太小了,操作反馈不强,一开始用的时候不适应。另外遥杆感觉很难用,我希望是拨动或者按下的时候,自动转为点对焦模式并能控制对焦点,这样我就不用腾出左手来点屏幕。如果有人清楚遥杆怎么用的,请在评论区告诉我。

视频功能
a6300一大卖点就是视频功能强。支持slog,支持4k 24fps,1080p120fps。实际使用下来,对我来说这些参数是“我可以不用,但是你必须有”的功能:电脑带不动4k素材,也没有4k显示器,和1080p拉不开差距;拍摄过几次slog,感觉门槛较高,没有高的追求的话直出或者HLG就行了;倒是120fps有可玩性,拉升格是最简单的装逼技巧。然而,没有防抖、没有防抖、没有防抖,这让视频素材质量大打折扣,降低了很多拍视频的意愿。
a6300的缺点
老生常谈:屏幕烂、索尼绿、没防抖、菜单混乱、没触摸屏。
屏幕烂
屏幕只能看构图,看不清对焦,阳光一强还容易什么都看不清。就算a7m3的屏幕也好不到哪去。


索尼绿
一般图片我会raw然后一级调色,这样出来的图片颜色并不如佳能、尼康好看,色调偏冷峻,而且通过调色温没办法恢复。如果是室内有其他颜色的氛围光,会特别难看。解决办法似乎只有灭门,或者花大精力去后期调,如果是视频甚至调都不好调。

不知道各位更喜欢上图哪种色彩呢? 我感觉右边好看一点,当然,这个对比很不严谨,也很难完全控制变量然后对比色彩。
虽然说后期要调什么色彩都可以实现,但是如果基础的色彩好,后期会事半功倍或者同样的工作量取得更好的效果。
没防抖
手持拍vlog就别想了,一边走一边拍的画面基本都不可用,观众会看晕的。固定机位画面再加个后期防抖还是可用的。
用过a6300手持拍过一条人物短片,没有运镜,都是固定机位,后期没有加防抖。我感觉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内容够好的话,除非强迫症,不会有人去抠你画面抖动的。当然有机身防抖或者稳定器更好。
听说S3、A7C的陀螺仪防抖很强,不过一点都不妨碍a7m3这个“全画幅新基准”防抖的辣鸡。之前试用过尼康D7500,手持固定机位能近似三脚架的效果,手持移动拍摄效果也很好。a7m3和24105g机身镜头双防抖全开,手持固定机位也只能勉强够用,走动就别想了。
菜单混乱
如果各位手头有索尼相机,请找下“禁止电子取景器显示”、“放大对焦”、“储存设置1/2”的在菜单的位置。我曾经就有一次用稳定器,想禁止自动切换到电子取景器,找了半天找不到。索尼的菜单属于平时很少点开用,毕竟自定义按键和fn按键基本能覆盖常用的功能,但是一旦需要找特定的功能就很难找。不过想到别人a7m3都在忍受这个弱智菜单,我a6300也是这个菜单就没什么了。
没触摸屏
触摸屏最大的用处就是点对焦点了。每次拍模特对不上焦,得按键切换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捉急。同时吐槽一下索尼相机触摸逻辑特别弱智,图片不能双指放大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菜单也不支持触摸。所以浏览图片我都是用按键操作,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操作习惯的。或者是有其他操作方式但是我没有发现。

续航
这得看使用场景,如果是出门旅游抓拍照片,那一块电池够用一上午。因为在这种使用场景,相机不会一直开着拍照,使用强度并不大。
但是如果要一直拍摄,例如拍人像,拍视频,工作或者接商单,那续航就捉襟见肘了,一直开机拍摄一块电池用一个半个小时左右,最好备一两块电池保险一点,或者带充电宝。
对焦
a6300有眼控对焦,但是这个功能可能是设计屏幕的那位大聪明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藏在菜单很深的地方,作为一个自定义快捷键出现,而不是拍摄功能出现,使用的时候需要一直按着功能键。这导致眼控几乎没法实用。除此以外,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拍照片,对焦没多大问题。
在暗光条件下表现就很糟糕,会拉风箱,a7m3这点完爆a6300,同样的暗光环境,指哪对哪。而且无论多暗,a6300和a7m3的辅助对焦灯都没亮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本来偶尔出现的对焦问题不大,但是配合索尼祖传辣鸡屏幕就很蛋疼了,现场拍完一看好像是清楚的,放到电脑上一看发现糊了。这问题无解。

配件选择
我感觉买相机,要留预算买配件,尤其是灯,同样的钱,买配件带来的可玩性和效果提升比升级相机要高很多。下面说一下一些配件的使用感受。
1、八爪鱼
人称小三脚架,出门旅游,带三脚架太累赘了,八爪鱼就很合适。八爪鱼除了能固定相机外,最重要的是能接云台,调整相机角度很方便。一开始花了一两百买了二手的宙比八爪鱼,结果没用多久腿就裂了,后来花二三十块买了最便宜的,也没出问题。我个人感觉摄影器材厂商很多都割韭菜,溢价很高,也不一定要和我一样买最便宜的,但是追求最好的就没必要。



2、闪光灯
什么叫用光的艺术啊(战术后仰)。灯能带来很多变化,带来非常好的室外补光效果和棚拍效果。闪光灯、常亮灯,单灯、多灯,控光配件,我到现在也没有玩透。能有很多组合,而且价格比起镜头和机身算便宜的。我自己用的是神牛V850+120cm柔光伞+灯架,120cm买大了,导致基本不能带出门,而且光线衰减很厉害,热靴灯功率不够,感觉买60cm左右手持的比较适合单兵作战。闪光灯功率足,相比常亮价格便宜(最便宜的神牛闪光灯三四百)。但是所见非所得,要反复拍摄试验调试,再次鞭尸索尼的辣鸡屏幕,只能看个大概拍摄效果。同时,闪光灯也不能拍视频。



3、麦克风
看B站up卷毛推荐的一款机头麦,咸鱼100块钱捡的,因为没怎么拍视频,就很少用。如果有拍vlog的需要的话 可以买一个,100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如果要干活商拍,还是买好的机头麦和小蜜蜂吧,实测机头麦离得远,效果还是差了点。

4、偏振镜cpl
被up主风景摄影师雷雨种草,然而买了用得很少,主要还是比较少出去走,如果热爱风光的话可以买一个玩。

5、稳定器
白嫖过如影RSC2,因为没对比过其他稳定器,所以稳定效果暂且不表。个人觉得花1000元上下买个二手如影SC,还是能增加可玩性的,前提是有拍视频的动力和被摄对象。拍完视频回家有多不想打开pr开始剪辑、调色,懂的都懂。
6、丐版监视器
hdmi采集卡+手机,100块钱可以解决。可以提升太阳光下的监视效果,也能看清有没有合焦。缺点在变重而且重心不稳,不能翻转,连接线也有点累赘,并不能说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有钱可以买专门的监视器,可能对于a7m3这样的用户比较合适,a6300买有点不划算。


7、三脚架
三脚架我没买,没有很需要的场合,感觉买了也是吃灰。自己用的话还是比较看重便携性,蹭过2000块钱的曼富图,感觉性价比还是不高,没有想象中的便携。目前用灯架代替,拍视频的时候当独脚架用,增加一点稳定性,但是还是用得少。
8、镜头
适马30F1.4。索尼apsc定焦可选择的不多,经常被人提起的就是适马的这3个头,这个头也是我一直在用的主力镜头。有一点不好,色散太严重了,有张测试图片开到F8还能看到轻微紫边。我日常使用很少开到F1.4,画质崩得明显,而且景深浅,容易糊,一般都收一点光圈用。

24105G。蹭的,很标准的干活头,旅游头,中规中矩,属于啥都能干,用起来没啥问题,但是每次看到F4和最长105mm总是感觉心理不舒服。全画幅下24mm勉强够用,但是长焦105mm经常各种够不着。防抖属于附赠的,并不强。价格全新8000,有点贵了。

七工匠12mmF2.8。买不起适马16mm的代替,手动头,用过一两次就吃灰了,主要是换镜头换来换去太麻烦,而且广角比较适合拍风景,如果拍得少的话就用处不大。

闭路电视35mm、沧野、美能达28-80mm变焦头。这三个属于玩具性质,只能图一乐,带出门又增加重量又麻烦,是不会考虑的。画质属于勉强能用,相对于几十块钱的售价超值,但是不会考虑当主力头的。







左上适马30定,右上24-105G,下24-70 F2.8。最大光圈下的表现
粗略测试了下三个镜头,结论是狗定胜牛变。尼康的24-70有可能受到1200w像素的影响,不太好说是镜头问题还是机身问题。不过镜头规格和用途不太一样,测试也不太严谨,看看就行。
画质
画质放最后说,是因为我觉得画质是摄影最不重要的东西。看到一张照片,第一眼的印象是主体内容、构图、颜色,很少有人会列文虎克式放大数毛。第二是现在入门级的相机镜头画质都够用。第三是现在很多图片都是在手机上看,手机屏幕本来就小,还看一张横版的图片,在屏幕中只占一小块地方。
画质最主要的还是心理影响,尤其是在后期局部放大修图的时候,总是想着自己有更好的设备,清晰度高看起来更舒服。
总结
a6300的缺点除了屏幕问题,其他其实都不大。优点可能就是性价比和轻便了,如果不需要拍视频,买a6000价格还能更低。
我一直觉得现在旗舰级手机拍摄效果其实并不差。只是用相机的普遍更有意愿去学习摄影相关知识,会去做后期。所以会感觉用相机拍出来效果好。现在手机ai摄影发展,说不定在将来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赢下整个入门级市场。我期待相机能在jpg直出上往手机的思路靠拢,工具都是越发展越简单易用的,不需要一直保持高门槛。
相机相比于手机,最显著的差别是一种“仪式感”。拿起手机是记录瞬间,端起相机是创作作品。从手机到卡片机、数码相机、胶卷相机、大画幅相机,越古老的相机给人的仪式感越重,更贴近“摄影艺术”这一概念。拿大画幅相机举例,要拍摄一张照片,需要扛着沉重的三脚架和相机,构图、测光、拍摄、冲洗底片,暗房PS或者电脑PS,最后可能还要打印。其中每个流程都凝结着影像和艺术的智慧。手机摄影没有这种流程,或者说把人类摄影的精粹都浓缩到芯片和代码之中,所以仪式的感觉就少了很多,应该也很少有人会用手机拍raw格式然后后期到电脑上修。
相机还有一个特点是有超多的配件,可以按照需求自由搭配。镜头口、热靴口、底部螺口,接口还可以相互转接,需要什么功能基本都能通过配件来实现和增强。有点类似DIY电脑主机,可以自己选配需要的配件,创造最合适自己的工具。
除此之外,我觉得相机就真的只是相机——比手机强一点的拍照机器,在这个人均手机读图的时代,优势也不明显。购买相机只是能激发你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和欲望,最重要的并不是画质,而是不断学习和超越的心态。
下面放一些近阶段的作品图,如果下次有机会再写一篇拍照片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