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作家陈忱论;破罐破摔心态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在经历了自身无法控制的不良事件后,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即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放弃任何努力和尝试,陷入无助无力和被动,甚至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这种习得性无助我们会在很多人身上看到,比如多次考试失败,成绩差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不行,不想再努力学习了;
多次恋爱失败的男女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都是自己不好,不够有吸引力,不讨人喜欢;
多次工作上遇到挫折和不顺的人,会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行,甚至不再想工作,选择家里蹲...
通过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和实验,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个人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一个是多次负面力量的打击,另一个是个人控制感的丧失。
了解这些原因之后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会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本身就充满的挫折和困难,不要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不要没事找虐,天真地相信影视剧中逆袭的故事。
所谓的“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强大”,其实是那些差一点被打死,费了老大劲才重新站起来的人吹的牛皮。
事实上,当一个原本就不是很自信的人,连续经历多次失败的打击后,不是变得更强大,而是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总觉得自己不行,没有用,做什么都不会成功,看事物的角度从此也变得消极和负面。
进而,行动上也变得更加消极和退缩。
又因为视角狭窄和片面,加工信息的方式出现扭曲,在生活中会更多的去捕捉到自己失败的地方,再加上行动力不足,会体验到更多的失败感,整个人也变得愈发不自信,无助无力,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切不要夸大逆境、挫折、失败对人有好处这事。
每个人的抗击打能力不同,少部分人可能越挫越勇,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则是越挫越怂。
了解一个人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可以带来第二个好处,就是从原因切入,进行改变。
如可以细致梳理过往失败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自己和所经历的挫折,学会更客观合理的归因,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责任,什么是环境与他人的责任,不放弃自己可以做的努力,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搞清楚这些就是学习,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