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哲学】反思必须是彻底的、普遍的、总体的,与其进行虚假的反思,索性别反思:

不要进行非专题化的反思,反思必须是彻底的、普遍的、总体的
- 真假反思的定义
反思只有在专题化的理论性中,只能在悬置的情况下、进入到一种专题性的问题域里面发生,即严肃的反思,而时刻反思,则为非严肃的反思。非严肃的反思其实通通不是反思,只是一种反射性,这种反射性是现代性的一种精神病理化症状,它会导致各式各样的拖延症、恐惧症、强迫症等。
- 真假反思的机制
虚假反思中作为反思主体的我是一个镜像认同的我,并非真正的我,以此将真正的我从自己所想象的、不愿意面对的情景中剥离出来,获得短暂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自由和占便宜的感觉,这实际上是一种恐惧症。这种廉价的反思(反射性),会产生廉价的问题意识。让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肤浅的选项框架下,做廉价的、非此即彼的发问,在并未对现实做到全面了解和实践的前提下二元对立,把所有人都脸谱化,此时你会觉得自己聪明,在进行反思。
真正的专题化的反思,能把对手的错误和立场进一步化解到发生学机制,它是怎么发生出来的,他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背景、阶级地位和利益格局中生成出来的,要整个还原出来,而且在现实当中有依据,你确实见到过这些人,确实目击过有这样的社会秩序在如实的发生。
- 虚假反思的本质
任何廉价的反思会让人有一种虚假的思想感和问题意识,自认为在把理论和现实做对比,但这个现实是被他悬置起来的、未接触过的现实,是想象的、未客服的现实,即害怕和恐惧的现实,不愿意面对的现实。要通过不加反思的意志去及时克服这种虚假的反思,不要拖。即一种明智的远见意志,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智慧,它会告诉你这个时候不要进行多余的、虚假的反思,这种理论性的反思会永远推迟你的行动,让你一再有借口拖延,这种反思只会维持恐惧和占便宜的沾沾自喜,让你越觉得自己在反思,越觉得自己远离那个恐惧的图像,越沾沾自喜,这种反思越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一种自恋性的自我保存,但这里的自我并非真正的主体,它没有否定性,而是一种享乐机制的循环,会让人幻想一个让自己出丑的、不能接受的,一个很糟糕痛苦的场景,自己在这个场景里面是一个很垃圾的状态,很狼狈的形象,让你逃避,从而陷入一个无脑循环的享乐当中,这种情况让你觉得进行过反思了,从而“心安理得”,实际上这恰恰不是反思,它是一种虚假的镜像认同,让你逃离那个很悲惨的形象,从而进入一个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聪明形象,那个形象里面是你是睿智的,是聪明高级的,这其实是在做二分法,你是要显得蠢还是要显得聪明、明智,问题就在为什么要显得明智,为什么不可以直接明智,为什么要在这个图像里显得明智,反而被这种图像所蛊惑,要显得很聪明、很有选择能力。你恰恰不是真的变得明智,而是通过逃避一个让你觉得很糟糕的、很繁琐冗长的形象,这种镜像认同设置一个很糟糕的对立面,然后肯定一个更聪明更好的状况,实际上后者才更糟糕,因为陷入到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循环里去了。
- 对虚假反思的批判
齐泽克曾对这种想象性做过明确批判:它代表象征性律令的失败,这是一个后现代现象。它打着否定性的旗号,把否定性、自由、随意、灵动当成一个现代的新神去崇拜。
我们强调主体性是否定性,但这种否定性是绝对否定性。绝对否定性是要假设一个完整的本体论框架,进行精准、严肃的反思。而这种反射性反思,设立的是一个局部的想象图景(情况很糟糕),用想象的形象覆盖掉象征律令。
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现实高于理论,理论是一种努力,一种不能算成保障的保障,但是只要努力的去把一个理论给他严肃的整体化、普遍化,把它推进到底,理论就会进步,如同现实一样,获得生命力与发展,这样它对现实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僵死的图像对于现实是僵化的,不会发生,此时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话语,一种和整个问题史、哲学史、思想史联系在一起的严肃话语,才有它的生命力。如果直接逃遁到一个所谓的理论、一个你自己幻想出来的想象性的空间里面,是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只会习惯于反射性,老是临时性地创制一个虚假的图像去掩盖真正面对的现实,以这种错误的理论姿态去面对现实,只会更糟糕、更惨、更痛苦,你应当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你应当为你自己不做抉择所遭遇到的那些悲惨的后果负责。这种不愿意面对现实,活在一个虚假的反思性里面,在一个虚假的想象的图景里面,用僵死理论编织起来的幻想当中,这是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姿态,是对无产阶级的背叛。
- 总结
通过学习哲学,要做一个严肃的、彻底的反思者,而不是一个虚伪的、临时的、自娱自乐的,用一个虚假的、想象性的图像,好像很惨很丑陋的图像来代掩盖、替现、逃避现实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