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里的幸福新生活
掌上济宁讯(记者 刘伟栋 董绍进 通讯员 陈曙光 张艳)近年来,曲阜市借助文化底蕴厚重、资源丰富优势,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灵活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传统文化、胡同文化和网红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打造了一批文化街巷、特色胡同,成为文化传承新平台,走出了一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文化之路。同时,曲阜市积极探索医养融合,打造出多层次、广覆盖的医养结合“曲阜模式”。
在位于曲阜市明故城之中的鲁城街道,因街道辖区内鲁国故城遗址而得名,孔府、孔庙等旅游景点均坐落于此。走进鲁城,丰富的历史遗存,会让你“晨钟暮鼓”去感悟这片古老圣土的浓浓温情与优雅安详。看这里,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这里有老曲阜人的情怀
有儒家文化的底蕴
近日,曲阜鲁城街道龙虎社区的三条胡同成为了很多人游玩孔子故里的“打卡地”,仁义胡同、结义胡同、兴隆街,带有曲阜风格、鲁城韵味、龙虎特色的胡同让人眼前一亮,而在龙虎社区,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互动、仪式与参与,特色胡同、孔子讲堂、书画社、志愿服务队……在街巷之中,龙虎社区以多重形式的展现让传统文化嵌入到百姓身边。
“这里属于老城区,多数胡同比较老旧,建设仁义胡同画上这些廉洁图画,既好看又好玩,胡同有了新生气,给我们生活增添了‘廉味儿’。”曲阜市鲁城街道龙虎社区居民孔超称赞道。
这里说的“仁义胡同”是曲阜市鲁城街道的廉洁文化新地标。“仁义胡同”利用“墙壁”说话,胡同两侧墙壁的底色分别为青色和白色,寓意“清白”,设置了“清官廉吏”“廉政警言”“清廉故事”“廉洁漫画”等板块,将廉洁文化、家风文化、胡同文化、网红文化等融为一体,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形式讲述古往今来的廉洁故事,曾经普通的“陋巷”摇身变成如今省己修身的“廉巷”。社区以饱含清廉寓意的“仁义胡同”为支点,以“清白墙”为主线,打造清廉广场、街区等,将廉洁文化融入社区风景,成为一道靓丽的廉洁文化风景线,群众纷纷前来打卡、参观、体验,在观看体验中潜移默化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仁义胡同”是曲阜市扎实推进廉洁文化进社区,将传统宣教转变为场景式、体验式文化浸润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曲阜市纪委监委将廉洁文化建设与文化“两创”、基层治理等工作相结合,积极鼓励引导各镇街充分挖掘本地儒家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中的廉洁文化元素,依托廉洁文化“十进”工程强化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将古圣先贤的廉洁思想、革命先辈优良的家风家训家教等内容融入整体乡村和社区治理中,让廉洁文化润物无声。
“‘清白墙’上的廉洁故事让我们心生敬畏,提醒我们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守牢清廉底线。在廉洁文化的熏陶下,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家风纯净,群众们的幸福感都很强。”龙虎社区党委书记许东说。社区充分挖掘“安贫乐道”等独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提出了“儒风新韵、幸福龙虎”的口号,并在墙体彩绘、社区标识中融入该口号。
2 “医”与“养”碰撞出新火花
老年人有了新期盼
近年来,鲁城街道持续深化“医康养一体化”建设,不断推动“医康养”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高标准升级改造居家医康养服务中心,并以此为牵引,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形成了以公立医康养机构为主体,民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养服务体系。
据了解,鲁城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约1.2万人,约6600名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疾病,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200人,独生子女家庭约8万户。在城区对3000多名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发现,95%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针对老年人养老现状和就医养老需求,鲁城街道以医养结合示范创建为总抓手,充分整合资源,成立居家医康养服务中心,或开设家庭病床、实施居家医康养,或医疗机构内设养老病床,或与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全力推动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走进老人身边,打通养老与医疗之间壁垒,形成“医康养一体化”新模式。
鲁城街道苗孔社区刘春菊(化名)老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余年,常年行动不便,哪怕是去趟诊所拿个药都是麻烦事,上医院做检查、治疗更是困难。去年7月份的一天,张丽霞在探望老人时,发现老人出现胸闷的症状,急需进一步做检查,而社区服务站并不具备条件。张丽霞立刻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居家医康养服务中心。10分钟后,丁敏慧带着两名护士和医疗设备来到老人家中,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并安排在家中输液治疗,使得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多亏了这些医生,我不用出门就能看病了。”刘春菊老人竖起大拇指。
鲁城街道充分依托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所属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将28公里的辖区划分为8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支专业医护团队负责,将居家医康养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制定严格的建床、查床、撤床等服务制度,形成家庭医生定期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日常公共服务,居家医康养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全面构建“居家医康养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家庭医生”上下联动的“十五分钟服务圈”。2021年5月“居家医养,医护巡诊”这一服务模式,成功在有朋路社区服务中心复制,服务东城区65岁老人7804位。截至目前,共服务失能、半失能和长期卧床等患者约1万人;护理院累计服务约300人;职工长护险累计服务约400人;日间照料中心累计服务约3000人。
在做大做强公立医康养服务的同时,鲁城街道立足自身产业定位,积极引进社会办医养老力量。2022年,鲁城街道成功招引曲阜颐德老年病医院,项目实现当年招引、当年落地,项目一期已建成运行,是一家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养服务机构,有益补充了公立医养服务体系。
立足新的养老形势和养老需求,鲁城街道持续开展模式创新,积极整合辖区资源,大力发展医养产业,初步构建“覆盖全面、分类精准、科学有效、可复制可持续”的医养发展模式。
3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百姓感受“幸福味道”
“由于不属于村居社区分配人口,原来办理申请市级业务,需要跑单位、找主管部门,现在好了,成立了新的城市社区,有什么需求,社区主动帮着我们办。”曲阜市鲁城街道阙里社区居民张玉英说,“服务太到位了,都不用我们到现场,社区的同志就帮我们办好了,在这里居住生活真幸福!”
“我们创新推出了‘1321’,谐音就是‘一生爱你’的意思,为社区居民送知识、送健康、送文化、送温暖,让居民对社区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曲阜市鲁城街道阙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长青认为,只有把党建和思想建设、志愿服务、品牌特色、网格管理、文化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出新出彩。
2021年,新成立的阙里社区围绕理顺社区治理体系,创新推出了“1321”工作模式,规范帮办代办服务事项66项,并不断延伸治理体系,在原有的4个网格的基础上,又精准划分了27个“微网格”,突出做强小区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协约化”党建联建,统筹各方资源助力社区发展。
围绕传统文化“两创”,鲁城街道阙里社区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党建深度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开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系列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持续举办“好邻居 好商家 好家庭”评比,常态化开展“阅来阅好”读书会、习语润儒乡宣讲、论语宣讲、家风讲座等活动,着力讲好“阙里故事”,打造“人文阙里”社区品牌。
“‘人文阙里’是我们打造的特色社区品牌之一,通过倡树好风尚,推广正能量,进而凝聚民心、提升效能,把社会治理在社区层面推向了现代化,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鲁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孔令强说。
2021年,鲁城街道分三步走,成功实现原村居社区经济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剥离,重新划定26个城市社区,并完成城市社区和经济合作社换届,实现了城市社区聚精会神优服务,经济合作社心无旁骛抓经济,基层网格深入一线办实事的治理格局。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构建5级组织架构、4级网格服务体系,打造党群服务中心、红帆驿站、“骑手之家”等服务阵地,创新推出了和为贵“12345”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党建为统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跃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4 大庄村博物馆
——千年村落的缩影
鲁城街道大庄社区在宋代是“仙源县”城西一较大村庄,因此称为“大庄”,村庄一直沿用至今。而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大庄”,却有着不少非遗文化遗产。
作为明朝时期朝廷专供孔府孔庙修缮的圣府窑厂,曲阜大庄琉璃瓦厂历经600余年薪火不断。明洪武三年(1370年)孔府两次扩建与修缮,在曲阜城郊大庄村成立“裕盛公”窑场,专门为孔府烧制琉璃瓦,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大庄村因琉璃光环,在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机遇之下,形成了琉璃烧造产业链,也一直是村里集体经济的主体。如今,为让琉璃烧制技艺与文化内涵得以传承,社区在原琉璃瓦厂小规模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技术革新、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非遗+设计”的模式飞入百姓家。现实现年产能力5000万件,产品也远销国外。
“腊月八,赶花棚。”这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描绘的即是过年期间曲阜城西大庄花会开场的盛景,“花”指的便是大庄绢花。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庄绢花也叫京花儿,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曲阜地名志》考证,明朝权臣严嵩孙女嫁给孔府64代衍圣公孔尚贤时,在曲阜城西大庄置地百亩建花园一处,并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挑戴,后演习皇宫陈设和宫女冠戴装束绢花。遂派人到北京学艺,从此大庄就有绢花工艺,大庄绢花不仅供奉孔府,逐渐行销于市。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走进大庄村博物馆可以看到,馆内展室主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展厅;省级非遗项目一大庄绢花制作技艺展厅、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展厅;以及农村的老物件生活用具、劳动工具展厅等共计收藏展品200多件。大庄博物馆是大庄千年村落的缩影,是大庄人传承过程中积累的深厚文化,由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体现,阐释了乡村文明的智慧及乡村中的传统美德,在进步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