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ew World Universalis全球都是随机新大陆最新版mod与AI國家改名的條件(1.35更新)

2023-06-10 12:25 作者:稀有动物  | 我要投稿

mod链接:

https://bbs.52pcgame.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686&extra=page%3D1


工坊地址:

https://steamcommunity.com/sharedfiles/filedetails/?id=2497409138

这些国家名称在原版游戏中也有有部分特殊事件、决议、任务等,能够允许一个国家改变成上面的国名

哈里发国(阿拉伯语,意为“继承”)

是由最高宗教和政治领袖哈里发领导的伊斯兰国,穆斯林世界存在的穆斯林帝国通常被称为哈里发国。从概念上说,哈里发国是代表全部虔诚穆斯林社区(乌玛)的主权国家,根据伊斯兰教法由哈里发统治。在其早期,第一个哈里发国正统哈里发,有着直接民主(shura)的成分,其首先由穆罕默德的直接追随者和家族领导,以延续他所建立的宗教体制。哈里发国是“逊尼派的核心领导概念,这是在伊斯兰早期由穆斯林多数所建立的共识”。逊尼派规定,作为国家元首,哈里发应当由穆斯林或其代表选举产生。而什叶派则认为,哈里发应是伊玛目,由真主从默罕默德家族中拣选。自四大哈里发之后,直到661年,哈里发国由不同的王朝统治,第一个是倭马亚王朝,接下来的几个王朝有时各自自命正统,最后的哈里发王朝为奥斯曼帝国。


天主的国

“神的国”或称为“上帝的国”(天主教思高译本:天主的国),基督教术语,意义是神掌权的领域(国度),记载见于《圣经》不同经卷。根据耶稣的教导,神的国不是一个有形的国家,是所有的基督徒所进入的国度。

依基督教教义论述,神掌权的领域,包括天上(宇宙)、地上、阴间等万由的事物均属之,当然也包含恶人、撒旦、异教、意外、灾难、毁灭、死亡及各种负面事物亦均受神的掌管。

“神的王权”或者“神的统治”(kingship of God)的概念出现在所有的亚伯拉罕宗教中,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宗教也使用“神的国”和“天国”的概念。“神的王权”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希伯来圣经》(俗称《旧约》),《圣经》提到“他的国”,但不包括“神的国”。另外,“诸神的王权”或“诸神的统治”在异教徒中是常见的,例如在《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或“诸神之王”的短语。

在《马太福音》中,“神的国”及其同等短语“天国”都是耶稣教诲的关键字。建立在旧约的教导上,基督教关于上帝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在本质上涉及到“神的王权”的概念。

《古兰经》不用“神的国”一词,而是指先知易卜拉欣寻找“天国”。然而,巴哈伊的典籍确实使用“神的国”这种表达。


立陶宛波兰联邦

历史上的联邦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二元君主制君合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由波兰王国王冠领地(即波兰部分)和立陶宛大公国共同组成,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卢布林联合》,于1792年俄波战争中战败而解体。

该联邦的两个主体国家,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虽然波兰并没有强制对立陶宛实行过同化政策,而立陶宛大公国也在一开始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波兰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优势较强而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推移,立陶宛的贵族在文化上被波兰自动同化,以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民们对“立陶宛”的认同逐渐消亡。

18世纪,联邦在内忧外患下,于1768年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而且国家遭到邻居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的三次瓜分。在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欧洲地图上被完全抹去了。


汉萨同盟

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Hansa 或 Hanse )一词,德文意为“商会”或者“会馆”,最早是指从须德海到芬兰、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与一群贸易船只。12世纪中期逐渐形成,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中叶后,随着英、俄、尼德兰等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转衰,1669年解体。现今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Lufthansa)即是以汉萨同盟命名的。


緬甸

公元10世纪起缅族、孟族等族建立起结合印度教与佛教之王朝。缅甸经历蒲甘,东吁(东固)等王朝。19世纪末至太平洋战争前缅甸为大英帝国殖民地,太平洋战争时被日本帝国占领。战后独立成为共和国。


骇黎朋猜

是孟族于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在今天泰王国北部所建立的城邦王国,统治中心大概在今天泰国的南奔府,最强盛的时代为十三世纪,最后被兰纳灭于1292年。


陀罗钵地(梵语,直译:门-围城〔多门之城〕)

据信是孟族于6世纪至11世纪在今天泰王国北部佛统府一带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国。有证据证明该王国并非由单一的民族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马来人和高棉人,当时的傣族人尚未迁移进入这一地区。孟语是当时的通用语言,该王国后来被两个邻邦罗涡(Lavo)和素攀地(Subharnaburi)所蚕食殆尽。


罗摩那提沙

在缅甸南方,有一古国,巴利语名称“罗摩那提沙”(Ramannadesa),在萨尔温江及西丹河(Sittang R.)流域之间,后来国土扩张至下缅甸(Lower Burma,指缅甸南方)全部。在斯里兰卡历史上,也记载为“罗摩那提沙”,是佛教传入缅甸最初发祥的地方。


芬兰-波罗的帝国/芬兰帝国

瑞典国王埃里克九世1154年将基督教带入芬兰。1808年在芬兰战争中,瑞典与俄罗斯交战落败,芬兰被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1917年12月6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宣布独立。

波罗的海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也是大西洋的一片陆缘海,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罗的海的沿岸地区是波罗的地区。


大芬兰

是一种芬兰民族主义概念,该想法始于一些强调泛芬兰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其实就是芬兰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民族主义。有人认为所有与芬兰以及芬兰人有关的民族的聚居地都应该统一在一起,即大芬兰,这些民族包括:芬兰人、卡累利阿人、爱沙尼亚人、英格里芬兰人和克文人。大芬兰的想法在1917年流行开来并扩大影响;在二战和继续战争后失去了支持。

一般认为,“大芬兰”最常见的概念是自然边界,包括芬兰人和卡累利阿人聚居地区,从白海到奥涅加湖,沿着斯维里河与涅瓦河,或者更保守的,从谢斯特拉河到芬兰湾。一些提倡者也把英格里亚、爱沙尼亚、北芬马克和托尔讷河谷包括进来。一些空想的或者戏谑的想法认为最广阔的大芬兰应该包括波的尼亚湾的全部区域一直到乌拉尔山脉,甚至跨越了西西伯利亚的区域,那里至今生活着一些说乌拉尔语言的人。


索米

“索米”(Suomi)在芬兰语中意为“芬兰”。


土耳其

土耳其这个国名源于奥斯曼土耳其语,意为“突厥人的土地”。1922年正式废除苏丹国,终结了623年的奥斯曼君主统治。1923年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受国际认可为奥斯曼帝国的合法继承国,共和国也于1923年10月29日于新首都安卡拉正式宣告成立。


古尔卡尼帝国(波斯语,意为“女婿国”)

由巴鲁剌思氏的后代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所建立。1507年,帖木儿帝国被昔班家族的昔班尼攻陷而灭亡。帖木儿帝国灭亡后,巴布尔先是逃亡到阿富汗,然后到达印度,并建立了起一个新的帝国。

帖木儿并非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是旁系)。为此,按照当时的规矩,可汗的称号他是无缘接受了,取而代之的,是埃米尔的称号。1370年,帖木儿被证明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并获得了“古尔卡”的称号。“古尔卡”(蒙古语,也音译为“古列干”),或波斯语版本hurgen,意谓“新郎”。这意味著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帖木儿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家族中生活和行动。因此,他除了被以帖木儿之名命名之外,在帖木儿帝国的文献中,他也被称为古尔卡尼。


室利佛逝

三佛齐,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语)、佛逝,在阿拉伯文献则称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是东南亚印度化古国之一。建国时代不详,只知道7世纪开始到中国进贡。位于马六甲海峡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当时马来群岛的香料贸易中心。经济力量雄厚,又是当时东南亚佛教的中心,为当时东南亚的强国,最后14世纪末被马来群岛最后一个印度化国家满者伯夷王国所并吞。


满者伯夷帝国

是个以今日印尼爪哇岛为中心的东南亚印度教-佛教海上帝国。这个朝代始于1293年,大约于1527年结束。满者伯夷是个拥有98个进贡国的帝国,西从苏门答腊岛起,往东延伸到新几内亚;包括今日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南部、东帝汶,菲律宾西南部(尤其是苏禄群岛),但满者伯夷的实际势力范围仍是历史学家间争论的主题。满者伯夷是此地区最后一个主要的印度教-佛教帝国,也被认为是印尼和东南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强大的帝国。


努山达拉

是印尼语对马来群岛的称呼。该此源自古爪哇语,由nusa(岛屿)和antara(之间)两个词语组成,意思为“外岛”。在印度尼西亚,该词与印尼群岛同义,而在马来世界中,该词则通常意指马来群岛。在加查·玛达的帕拉帕誓言中他将满者伯夷以外的国家统称努山达拉。而在学术世界,该词则通常意指所有受马来文化和语言影响的岛屿,包括今天的印尼、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菲律宾全境、泰国南部,但并不包含巴布亚新几内亚。


大南/越南

阮朝前身为郑阮纷争时的阮氏广南国,存在于1558年至1777年,而后于1802年,灭西山朝正式建国,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大越国号(阮世祖朝贡之时自称“南越国长”),1804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大越南,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将国号改为大南,直至1945年最后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结束。


北海帝国

历史学家采用的一种形容在卡纽特大帝统治之下领土的说法,1016年至1035年间,卡纽特大帝是英格兰、挪威、丹麦三国国王并统治现今瑞典南部领土。有时北海帝国也称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帝国。1035年卡纽特去世之后北海帝国就迅速瓦解了。


卡尔马联盟

是1397年至1523年由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瑞典(包括芬兰)和挪威(包括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设得兰和奥克尼)为主组成的共主邦联。到了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出兵镇压瑞典境内反卡尔马派,并于承诺特赦后反悔及大肆屠杀反卡尔马派贵族,史称斯德哥尔摩大屠杀。幸存贵族古斯塔夫·瓦萨愤而揭竿起义,发动瑞典解放战争,最后驱逐丹麦军并登基称王,联盟正式宣告瓦解。不过其余属地则以丹麦-挪威的名义继续由奥尔登堡王朝管治多个世纪,直到拿破仑战争后两国结束联盟关系。


普鲁士公国

位于普鲁士地区东部,存在时间为1525年至1701年。德意志宗教改革中,1525年条顿骑士团大团长,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公开皈依信义宗并停止效忠罗马教廷,将团国世俗化为普鲁士公国并定都柯尼斯堡,以及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称臣,史称“普鲁士称臣”。1594年,普鲁士公爵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将其女安娜许配予出身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侯国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后者通过此联姻获得普鲁士爵位继承权,并终于岳父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1608年绝男嗣逝世后继承爵位,自此与普鲁士组成共主邦联并称勃兰登堡-普鲁士。兼并后的普鲁士从此由一个卑微的附庸小公国晋身成德意志及波罗的海地区的中等强国,走向日后的崛起之路。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级为普鲁士王国。


后金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或“大金”或“后金”,史称“后金”。亦有“建州”、“女真”的称号。天命六年(1621年)移都辽阳(今辽宁省朝阳市)。天命十年(1625年)又迁都沈阳,改号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次年,努尔哈赤殁,子皇太极继位。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曰“大清”,改族名曰“满洲”。


吉利支丹日本

吉利支丹或称切支丹,是日本战国时代、江户时代乃至明治初期对国内基督徒的称呼。该词源于葡萄牙语“cristão”。战国时代,圣方济·沙勿略来到日本传教,不少大名皈依了天主教,并支持天主教在其领地内的传播。1587年,丰臣秀吉颁布《伴天连追放令》,定天主教为邪教,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多数大名被迫改信佛教和神道。文禄庆长两战后,在日被抑留朝鲜人多数,改宗吉利支丹。江户时代后,幕府于1613年发布禁教令。此后,幕府对天主教徒进行迫害。1637年,九州地区爆发岛原之乱,被幕府镇压。幕府对支持天主教的人士进行搜捕,而天主教徒的活动亦转入地下。


日本幕府

是指日本历史上由征夷大将军(俗称幕府将军,简称将军)领导与统治的武家政权,为日本特有国情下所产生近似“尊王攘夷”的政治体制,从1185年源平合战结束时开始,至1867年明治维新时结束,时间总长682年。

由于当时日本实施封建统治,征夷大将军并不会直接掌控全国,而是会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征夷大将军的地位则等同为天下之共主,事实上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治国。另一方面,由于天皇在当时的地位相当神圣,即使担任征夷大将军的氏族有所更迭,也没有外人敢直接篡夺天皇大位。日本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迥异于同时代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日本帝国

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一般是指1868年至1947年帝国主义时期的日本。日本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政治权力从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随后聘请外国人积极引入西方技术,开始了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1947年《日本国宪法》颁布后,日本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国号。


安茹帝国/安茹公国/安茹共和国/安茹神圣国/安茹国

安茹帝国(Angevin empire)是一个历史术语,是历史学家对金雀花王朝统治英格兰和法兰西西部时代的称号。

12世纪后半叶开始,由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和他的继承人理查一世和约翰统治的安茹帝国。安茹帝国幅员从苏格兰直到比利牛斯山。因为亨利的父亲为安茹伯爵,因此三位国王都称为安茹国王。


拿破仑意大利/拿破仑西班牙

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达致其顶峰版图。除了法兰西帝国以外,拿破仑还操纵了瑞士邦联、莱茵邦联、华沙大公国及意大利王国,而且并建立起一系列波拿巴王朝的政权在西班牙、意大利及西德意志。


海外

是一个对十字军国家的通称。这一称谓源于欧洲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胜利,并用以称谓耶路撒冷王国等十字军国家。文艺复兴期间这一称谓经常等同于整个黎凡特地区或者用来指代圣地。通常在法语中,海外可以指任何海外地方。


罗姆国

出自阿拉伯语,指安纳托利亚,后来在阿拉伯语及伊斯兰世界指罗马帝国,亦即后来的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塞尔柱人称他们的苏丹国为罗姆是因为苏丹国建立在长久以来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地区。在1243年被蒙古人打败,在十三世纪末分崩离析,并在十四世纪彻底消失。在罗姆苏丹国统治的最后十年里,领土内许多安纳托利亚侯国的领袖宣布独立,其中包括由奧斯曼一世建立的奥斯曼侯国。其地位最终被奥斯曼人崛起后的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马札尔行省

马扎尔人是匈牙利的主体民族,故又称匈牙利人,母语属于乌拉尔语系,亦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乌克兰。马扎尔王室向来被认为源自突厥人贵族。马扎尔人的王室,即阿尔帕德大公被认为是可萨人所派出。公元955年,萨克森人奥托大帝在巴伐利亚奥格斯堡彻底击败并重创他们。转为定居务农生活,在伊什特万一世统治下,改宗基督教,不再对外族构成威胁。

行省被奥斯曼称为贝勒贝伊里克或帕夏里克,奥斯曼帝国的1876年行政区划改革之前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斯洛伐克行省

斯洛伐克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祖先于六世纪左右定居斯洛伐克。公元9世纪,斯洛伐克人建立尼特拉公国,后被摩拉维亚公国征服,并为大摩拉维亚王国的一部分。10世纪,大摩拉维亚王国解体后,斯洛伐克并入匈牙利公国,并于公元1000年成为匈牙利的构成地域。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议决天鹅绒分离,使斯洛伐克正式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埃尔戴尔行省

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在1571年到1711年之间的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诸侯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为匈牙利王国之领土,在奥斯曼帝国攻占布达佩斯后,成为匈牙利贵族的避难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随奥斯曼帝国衰落,又成为哈布斯堡君主国(奥地利)与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一战后,根据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成为罗马尼亚一部分。


奥地利行省

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记录是在996年,1246年奥地利的腓特烈二世在莱塔河战役中战死后,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亚的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手。但1278年在边疆领之战中奥托卡二世败于德意志的鲁道夫一世,从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止,奥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伦巴第行省

是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和波河的一个意大利北部大区。伦巴第的名称是起源于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大约公元570年兴起的伦巴第人。整个意大利北部应用“伦巴第”这名称直至15世纪。1859年被纳入萨丁尼亚王国版图,后来于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份。


威尼斯行省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热那亚行省

热那亚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在中世纪时期,热那亚藉十字军东征而逐渐繁荣起来,并建立一个独立而强壮的海洋共和国。过去亦曾与威尼斯之间进行过激烈的军事及经济斗争,到19世纪初期,拿破仑的扩张使热那亚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1815年,根据维也纳条约,除科西嘉岛以外的热那亚共和国领土都被割让与萨丁尼亚王国,并稍后随着萨丁尼亚王国统一意大利半岛,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西西里行省

西西里是罗马共和国第一个行省。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西西里酋长国(苏丹国)是一个伊斯兰王国,从831年到1091年统治着西西里岛。西西里王国曾在1130年至1816年间存在,领土在今意大利南部。1816年西西里王国与那不勒斯王国合并为两西西里王国。后来两西西里王国更在1861年弗朗切斯科二世统治时被并入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之内。


罗马行省

是罗马共和国和其后帝国时期在罗马之外设立的行政区划。每个行省由中央派遣的罗马人总督统治。行省分为三类,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财政官或是地方总督管理。于是总督任期经常要延长数年,有时元老院甚至授予统治权给非公职的公民。代理权破坏了普通公民中关于每年选举行政官的基本原则,少数人通过在行省任职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和军事权力,这也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独裁的主要因素之一。


安达卢斯行省

是穆斯林在中世纪对伊比利亚半岛的称呼。全盛时期包括大部分伊比利亚半岛和今天南法的塞蒂马尼亚。这词语也指半岛被阿拉伯和柏柏尔政权(西方称摩尔人)统治的711年-1492年这段时期,而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运动的进程亦不断改变这一地域的界线,结果它萎缩到南部并最终只指小小的格拉纳达酋长国。今天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因此得名。


西的黎波里行省

是北非的一个历史地区,位于今利比亚西北部。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占领这一地区,称此地“的黎波里塔尼亚”,意为“三座城市”,为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1551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1912年意土战争结束后,的黎波里塔尼亚被意大利占领,成为意属利比亚的一部分。1951年利比亚王国独立后,为利比亚一个省,1963年撤销。


突尼斯行省

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574年,奥斯曼海军征服突尼斯。1705年,突尼斯独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在1881年成为法属突尼斯保护国。在1956年于法国手中独立后2年,即1958年,君主制被推翻,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西杰札伊尔行省

位于地中海和阿尔及利亚中北部海湾的西侧。约公元980年时,柏柏尔人在罗马人原住地建下阿尔及尔这座古城。1518年奥鲁奇雷斯及海雷丁两兄弟占领并在此建立土耳其统治,迅速成为海盗活动的一个据点。1830年为法国人攻占,于1962年经由长久的阿尔及利亚战争而最终获得独立。


非斯行省

是摩洛哥的一个地区,摩洛哥在历史上连续由多个独立王朝统治。1912年摩洛哥沦为殖民地性质的保护国,领土被法国和西班牙瓜分。1956年摩洛哥重获独立,并在地区范围内成长为强权。


阿达尔行省

位于非洲之角。伊法特苏丹国灭亡后,萨巴尔·阿德丁二世建立阿达尔苏丹国,它活跃于约1415年至1577年。苏丹国家是由哈拉尔高原居民建立。在其鼎盛时期,控制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大部。哈勒尔这座城市很长时间是阿达尔阿曼苏丹国的一部分。后来,哈勒尔一直保持着它的独立,直到1875年被埃塞俄比亚占领,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也门行省

是奥斯曼帝国设在也门的省份,成立于1517年,省会在摩卡,后在1872年改组为也门州。也门7世纪时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39年英国占领亚丁港,同年九月在南也门建立亚丁殖民地。1918年北也门脱离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1967年英国撤出。1990年5月22日,北、南也门宣布统一,组建成立也门共和国。


波斯行省

波斯第三帝国萨法维王朝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来自今天属于伊朗的阿尔达比勒。在15世纪里(1467年),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这个教团得以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力量。1501年5月伊斯迈尔一世立大不里士为其首都,自称为阿塞拜疆沙阿,他继续向伊朗西北扩展他的领域。1502年他自称伊朗沙阿。1666年阿拔斯二世之死标志着王朝衰落的开始。1760年卡里姆汗正式登基,结束了萨法维王朝。


密思儿行省

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份。1517年,在马穆鲁克战争后,马穆鲁克王朝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成为帝国一个省。1882年,英国在本土遣兵二万,又从印度调遣七千人入侵埃及,轻易击败埃及军,使埃及改由英国控制。埃及依然在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埃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New World Universalis全球都是随机新大陆最新版mod与AI國家改名的條件(1.35更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