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4.16.1 经济危机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经济危机[i]
资本主义经济自1825年以来,每隔八年到十二年或者更短的时期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堆在仓库或被销毁;生产急剧缩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商业、信用遭到破坏,现金奇缺;失业工人急剧增加。资本主义整个国民经济陷于惊涛骇浪之中。
经济危机所表现的生产过剩,决不是在满足了劳动群众需要以后的过剩,而是生产出来的商品量大大地超过了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劳动人民虽然迫切地需要这些商品,但因失业和贫困化而无力购买。因此,这种过剩是相对的,即与劳动群众的购买力相比较才显得是过剩的。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已经出现了[ii],但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才变成必然性。作为危机的基础或原因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因为社会性的生产要求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管理,才能使再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却只能使每个资本家在他自己的企业内都实行有组织的管理。至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却陷于无组织无计划的状态中,究竟社会上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事先谁也无法知道。每个生产者也只是盲目地进行生产,看见或估计到怎样生产有利便怎样生产。正如恩老师所说:“谁也不知道他所生产的那种产品会有多少出现于市场上,不知道它能够找到多少数量的消费者;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劳动的产品究竟是否为人所需要,不知道究竟能否抵偿它的成本,而且不知道一般地是否卖得出去。在社会化的生产中,统治着无政府状态。”[iii]这样,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必要比例必然会遭到破坏,引起商品实现的困难。
其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上。在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和竞争规律的外在强制下,资本主义不断扩大生产,提高生产能力。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却使广大劳动群众日益贫困化,购买力相对缩小。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程度,便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地暂时解决。所以马老师说:“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在这里:人民大众是贫困的,他们的消费是受着限制的······”[iv]。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各环节比例关系破坏、生产和消费尖锐冲突的结果。危机以破坏性的强制力量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比例得以暂时恢复平衡,但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相反地,却使资本主义矛盾更加深刻,因而为下次更加尖锐的危机准备了条件。
经济危机以事实教育了工人阶级,使他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知道自己的贫困和饥饿并不是由于生产的东西太少而是由于生产的太多,知道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要消灭危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99页。
[ii] 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条。
[iii]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iv]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