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4.15.2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i]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通常将前者叫做第一部类,将后者叫做第二部类。
属于第一部类的是生产各种劳动资料和原料的生产部门,如生产钢铁、机器、煤炭、石油、电力和农业原料等等的部门。属于第二部类的是生产各种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制造衣服、食物、靴鞋和住宅等等的部门。重工业一般属于第一部类;轻工业则一般属于第二部类。两个部类的划分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一些东西既可作为生产资料,又可作为消费资料,如煤、电是工业的燃料和动力,是生产资料,但同样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是消费资料。在经济统计中,某些东西的生产究竟应划归哪一部类,那就要看它们的主要用途来决定。
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之间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就不能获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而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反过来说,没有消费资料的生产,人类便不能生活,也没有必要和可能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还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正常实现。马老师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揭示出两大部类之间的一般关系是: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的生产品[ii]在补偿了第一部类生产中耗费了的生产资料以后,其余部分应与第二部类在生产中耗费了的生产资料相当。用公式表示为:Ⅰv+m=Ⅱc。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继续。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的总产品在补偿了第一部类生产中耗费了的生产资料以后,其余部分应当大于第二部类在生产中耗费了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示为:Ⅰv+m>Ⅱc。只有这样,两个部类才能获得为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保证扩大再生产得以进行。
扩大再生产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即较快的增长,导师认为这是扩大再生产的规律。马老师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所得出的社会生产分为两个部类以及在扩大再生产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其他阶段如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适用的。我国从1953年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以来,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趋势特别显著。1954年与1952年相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近两倍半,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则只增长了一倍半多些。1955年与1954年比较,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17%,而消费资料生产则因农产原料供应不足而只增长了1%。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我国实现扩大再生产、实行国民经济的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以及保证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84页。
[ii] 生产资料。